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53460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来,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 ,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本文分析了与和谐社会的现实统一,着力论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指导原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

2、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真正构建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一、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提出及其内涵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发展理论的当代应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为本”才是社会主义价值的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是人类社会历史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必然归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4、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 ,既宏观地指人民群众,也微观地指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现实的人。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他们的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二、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是人和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具体地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人

5、与社会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与外部世界之间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将其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 “以人为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制度安排能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各阶层对社会管理和生活

6、现状感到满意,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把 GDP 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惟一指标。事实证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许多严重问题。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和受惠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和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7、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

8、,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人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其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

9、创造活力,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来。四、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一)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落实在经济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过 30 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进一步表明,GDP 的多少,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非“发展”二字的所有内涵,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应让广大人民能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同时我们党的历史也

10、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走人民路线,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落实在经济发展上是坚持走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走符合中国长远利益和人民根本福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选择。(二)用“以人为本”发展理论平衡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 30 年我们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根本经验。在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发展、稳定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不断

11、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证。(三)从“以人为本”价值导向出发建立和完善保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群众利益,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建立和完善保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注重整体安排、制度创新,不断健全保障内容,逐步扩大保障范围,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持久、规范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

12、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引导机制。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地实施利益诉求;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财政投入比重,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资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事业;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摘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标志着人类社会

13、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以人为本”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同时,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全社会人人有责,社会的强势群体、高位置群体更是责任重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1吴杰明,齐彪.中国共产党六十年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际大学出版社.2009.92薛德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40 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哲学原理,2005(10)4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5(1)5齐卫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思考J.社会主义论丛,200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