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打赏”现象解读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9488680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X 页数:125 大小:19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打赏”现象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网络打赏”现象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网络打赏”现象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网络打赏”现象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网络打赏”现象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打赏”现象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打赏”现象解读(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赏”一词最近在微博、游戏和网络直播等网络空间 上很流行。网络直播吃饭、在电脑上写网络小说、在微 博里发点心灵鸡汤,就能赢得无数粉丝崇拜,让粉丝们没钱的“点赞”、有钱的“打赏”,赚取 人气和大把钞票,这一切自然归功于网络社交媒体的繁 荣兴盛。然而,最近连续出现“网络打赏”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也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 ,“打赏乱象”时有发生。比如,在被大学生打赏的网 络主播中,有的还在为各种大学生借贷平台做宣传推广,极力鼓动大学生去借钱消费。一些网络 主播两头拿钱,最后受伤害的是普通大学生,而在这个 过程中,一个“学生贷款打赏花钱平台和放款人盈利”的链条已经形成。那么,在互联 网时代,如何合

2、理运用“打赏”机制?如何明确“打赏 ”等交往活动的行为准则,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中既能够自由理性地交往,同时也遵循 网络公共空间的一些基本规则,不去触犯法律和社会道 德的底线呢?思想者副刊特约请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3位青年学者就此话题进行剖析,以飨 读者。“打赏”是“你情我愿”的自由交往吗曾一果(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打赏”在本质上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由交流的形 式”,而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商业消费模式和消 费文化,受到商业社会和消费文化逻辑的支配。“有知名游戏主播凭玩家打赏,1个小时能挣到 4000元;也有自媒体人仅靠网友打赏,月入十来万元。 不过,能获得如此多赏

3、金的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粉丝,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征服他们。 在国外甚至有吃播行业,把吃饭的过程播放给人看 ,就月入不菲。”“打赏”一词最近在微博、游戏和网络直播等网络空间上很流行。网络直播吃 饭、在电脑上写网络小说、在微博里发点心灵鸡汤,就 能赢得无数粉丝崇拜,让粉丝们没钱的“点赞”,有钱的“打赏”,赚取人气和大把钞票,这一 切自然得归功于网络社交媒体的繁荣兴盛。“打赏”在 形式上是一种“自由交流”对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而言,有人认为打赏不过是“你情我愿”,体 现了自由平等交往的互联网精神。对于打赏者而言,随 便敲一下键盘,便可以将自己的心意表达,只要是心甘情愿,无论奉送出去多少银两,旁人管不 着

4、。甚至有人这样说:“我打赏你,是满足我自己,与 你无关。”对于被打赏者而言,因为自己付出了劳动,奉献了自己的表演、作品和智慧,所以赢 取粉丝崇拜和打赏,无可非议。“打赏”成为粉丝大众 表达对草根偶像崇拜的一种特别方式,有人甚至宣称“打赏是有史以来最奇特而魅力无穷的商业 模式。完全没有遗憾。其实,它不该被叫做商业模式, 就像你不能把寺庙门前摆一个功德箱叫做商业模式一样,它是一种自由交流的形式,金钱流通只 是它的副产品。一个自由人对另一个自由人的无条件的 欣赏。非常美丽”。“打赏”不仅是网络社交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寻求互动交流,满足自我需 求的新型人际交往形式,而且从文化上来看,有人将“ 打赏”看

5、作草根文化的胜利,是“屌丝的逆袭”,因为“打赏”打破了文化和娱乐精英在写作、 表演等领域里的垄断地位,给了更多默默无闻的屌丝青 年展示自我的机会。“打赏”给了丝们“逆袭的机会”在传统的写作领域和表演行当中,文化和 娱乐精英们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著名报刊的版面大多数 是留给著名作家的,虽然杂志的稿费不高,但是有了这块领地,写作者可以扬名天下,一般草根 作者或网络写手给这类报纸杂志投稿,往往石沉大海, 因为你没有名气,刊物根本不买你的账。在演员和主播行当里,想做影视明星或电视台名主播的 普通女孩,按照传统路径,通常是先读影视戏剧类艺术 院校,然后在著名影视公司和经纪人力推下走上荧幕,否则不太可能立刻

6、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 星。但是互联网给了屌丝们“逆袭的机会”,草根的青 年网络写手们靠着在网络上的勤奋写作,收入和粉丝数量可能远远超过那些所谓的著名作家;靠 网络直播,papi酱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央戏剧学院女生还没 走出校门,已经红遍整个网络,粉丝们一次打赏就足以抵得上央视名主播一年的薪水。互 联网不仅让无数草根网民拥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拥有 了无数的铁杆粉丝,而且也让他们有了跟著名作家或明星叫板的底气。不过,在互联网时代,“ 打赏”现象也不像那些拥护者说得那么简单美丽。既然 打赏和金钱挂上勾,而且动辄成千上万元,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自由人对另一个自由人的无条 件的欣赏”,因为这样的欣赏是有条件

7、的,和金钱、资 本以及商业捆绑在一起。说白了,“打赏”在本质上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由交流的形式”,而是 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商业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受 到商业社会和消费文化逻辑的支配。“打赏”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型商业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在这 种商业模式与消费文化中,被打赏者和打赏者的关系本 质上是一种卖家与买家的商品关系。卖家想尽办法销售商品,买家也是“看货给钱”,喜欢你的 原创文字或游戏作品就付钱购买,这当然可以是“你情 我愿”,所以喜欢就打赏,不喜欢可以不打赏。但既然是一种消费文化,精明的网络运营商或开 发商就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包装一些网络写手或网 络女主播,然后让粉丝们为她们埋单,掏钱打

8、赏。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守法的卖家和买家都会遵 循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则出卖商品或购买商品,不去触犯 法律和社会的道德底线。可也有不少不法商家和买家为了私利,不惜触犯法律。在“打赏”这种 商业模式中,违法现象日渐滋生。一些网站和网络写手 在发表网络作品时,不仅靠玩弄“噱头”吸引粉丝,甚至在作品里大量刊登黄色故事;一些网络 女主播不是靠知识和智慧,而是通过出卖色相甚至身体 吸引粉丝关注,赢得所谓的“打赏”,这种“打赏”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还有人编造一些谎言 欺诈网民,通过诈骗赚取高额利润。例如2015年,天津 港发生爆炸事故,一位姓杨的女孩就在网上编造了自己父亲是爆炸受害者的新闻,得到了无 数网民的同

9、情、“打赏”,“据央视新闻2015年8月31日 消息,共有3000余名网友使用微博“打赏”功能为杨某某捐款,总金额9.6万元。” 事情真相大白后,因涉嫌诈骗罪,杨某某锒铛入狱。“ 打赏者”触犯法律现象日渐普遍,最近,网上有新闻报道,苏州吴江一位姓周的小伙子为了 给自己喜欢的女主播送礼物,在两个月之内,就通过打 赏等方式为其花掉了20万元,这20万元如果是他自己的积蓄那无可厚非,但他是挪用了单位 的公款去“打赏”;浙江的一位小伙子更疯狂,月薪只 有3000元,却为了网络女主播却一掷千金,动用公司30多万元的资产讨好女主播。这二位都 为了网络女主播铤而走险,最终将自己送进了班房。随 着“网络打赏”

10、越来越受到年轻人追捧,此类“打赏犯罪”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打赏”越来 越脱离了最初“你情我愿”的单纯互相欣赏和互相交流 的模式,而沦为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换关系。“打赏犯罪”现象的弥漫说明了什么社交媒体的发 达为当代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确实提供了一些新途径,但 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打赏犯罪”现象的弥漫不仅说明在商业社会里,许多人为了个人 私利和欲望不惜以身试法,只要有利可图,就铤而走险 ;同时也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介发展太迅猛,网络空间上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 行为准则还没有形成,导致了网络空间上不少人的言行 缺乏法律、道德和社会的监管约束。因而,对互联网的主管部门来说,对于“打赏

11、犯罪”现象, 除了要及时制止,将那些违法犯罪的人绳之以法之外, 也要及时制定和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规范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行为,明确“打赏”等交往 活动的行为准则,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中既能 够自由理性地交往,同时这种交往也遵循网络公共空间的一些基本规则,不去触犯法律和社会道 德的底线。阿克塞尔霍耐特在自由的权利里曾说过 的一句话:“为了真正让个人有实施自主的可能性,就需要更多的能力和前提,而所需的这些 能力和前提越多,在对原则的规定中,也就必须纳入那 些从这些能力和前提的角度出发所需的越来越多的原则。”网络打赏:快速流转的财富与任性顾 亦周(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在读博士 )今天活跃在

12、网 络空间中的“打赏”,从媒介进化角度看是一种技术支撑下的财富快速流转。它能够在一定意 义上促进网络青年文化的发展,但“金主”的消极意旨 也可能伴随流转过程传播放大,从而令原属于文化层面的互动被抽空意义甚至滑入犯罪深渊,有 必要对此保持警惕。“打赏”这个词意味着对享受服务 进行的额外付费,一般会让人联想起旧社会土豪听完戏后送名角金银绸缎的行为。而今天活跃在 网络空间中的“打赏”,从媒介进化角度看是一种技术 支撑下的财富快速流转。它能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网络青年文化的发展,但“金主”的消极意旨 也可能伴随流转过程而传播和放大,从而令原属于文化 层面的互动被抽空意义甚至滑入犯罪深渊,有必要对此保持警

13、惕。打赏者:“铁杆粉丝”还是“ 任性土豪”青年是网民的主力,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40岁的青年网民占到了总体的53.7%。他们既是网络流行 文化的享受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和 传播者。另一方面,不断进益的互联网技术是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Web2.0使网民从 单纯浏览网络变为可以生产、发布信息,而高速宽带的 普及则使得网民得以从单纯“码字”朝向多媒体甚至虚拟现实领域进行编辑和交流。在付 出的同时,网民自然也期冀回报。如果说,早期以精英 人群为代表的网民对礼物经济框架下的赞许、认同即可充分满足的话,那么在网民构成早已世俗 化的当下,唯有经济利益才是更现

14、实、有效的激励。今 天,有大量的青年活跃在各类网络平台上进行写作、绘画、朗诵以及歌舞才艺表演一直以来他 们没有收益,或者只能从平台得到孱弱的“点击分成” ,而“打赏”机制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打赏”的赏金来自作为读者和观众的网民,小规模 的“打赏”类似于捐赠或众筹,只要人数众多,财富往 往可观。按凯文凯利的说法,如果有1000个无论你创作何种内容都能予以支持的“铁杆粉丝” ,那么创作者就足以依赖这样的“打赏”张扬自己的文 化理念。但时下的“打赏”文化中更出风头的是少数土豪级“金主”,他们往往一掷千金, 一个人就可以满足甚至超越创作者的经济需求。这种被 复活的“土豪名角”式消费模式在客观推动文化

15、生产的同时,却也形成了一系列负面因素。 例如接受打赏的网络写手,会把土豪编织为伟岸人物以 植入小说,在新的章节里对之大加歌颂。如此一来对“金主”的感谢是达成了,但小说原有的结 构却因此破碎,文学创作的初衷受到了扭曲。同样的情 况在为网民表演歌舞才艺的“网络女主播”那里表现得更为严重。据媒体报道,一晚花费数万甚 至数十万元来博主播一笑的土豪已不鲜见。如此一掷万 金的“打赏”往往能换来女主播开设私人频道单独上演露骨演出的机会,甚至接受线下联系发生 金钱肉体交易,此时所谓文化交流早已被违法犯罪替 代。被“打赏”扭曲的青年亚文化相对于成人社会的主流文化,青年在网络中演绎的各种流行文化 可以被视为亚文化

16、,即“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 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处于亚文化之中的青年总是有着与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垂直监 管进行疏离,试图摆脱其管束的心理欲望。多年以来, 互联网为青年谋求这样的疏离、摆脱创造了条件卧室的禁锢被手机打破,网络语言成为亚文化 交流的密码但其效果却仅限于知识信息层面,甚为重 要的财富始终只能通过由成人社会和银行体系建构的传统渠道进行流转。网络支付平台的出 现终于打破了这个局面。今天的青年凭借手机支付宝、 微信钱包等工具轻易绕开了“未成年”“银行不予办理”“转账缓慢”等传统困局,一下拥有了 在线支付、即刻转账、扫码购物等强大金融功能。所谓 “打赏”,其实也就是在对接网络平台后执行“在线支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网络支付平台 促成了财富的快速流转,而这样的流转几乎立刻就开始 改变网络亚文化的风格面貌。它显然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例如对一支COSPLAY团队而言,来自 铁杆粉丝的小额捐赠无疑有助于他们购置更多服饰、道 具来增添文化表现力。但是鉴于青年较多拥有夸耀性、攀比性的消费心理,掌握了财富 流转通道的他们往往更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