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设计002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478909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水景观设计002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滨水景观设计002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滨水景观设计002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滨水景观设计002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滨水景观设计002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水景观设计0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水景观设计00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滨水景观设计滨水带与城市开放空间 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 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 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 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 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 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 时在这条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 绿地(公园)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 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 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 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 。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 广场、公园,在重点地

2、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 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 、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 滨水区空间环境中的实体 形态 沿岸建筑实体 滨水区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 大影响。滨水区是向公共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 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 透性。在滨水区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与周围环 境的结合。可考虑设置屋顶花园,丰富滨水区的空间布 局,形成立体的城市绿化系统。另外还可将地层架空, 是滨水空间有利于滨水区自然空气向城市内部的引入。 建筑高度应进行总体的城市设计,并在沿岸布置适当观 景场所,产生最佳景点,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

3、成 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 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 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 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 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 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场所的公共性 要是这条绿带真正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 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必须 防止各种圈地现象,使市民不能进入, 。图过这种现象很多就会妨碍公共活动 的自由性、连续性,对形成优良的城市 景观与观景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 功能的多样性 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 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

4、娱乐区、音乐广场、 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 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线 连续不断得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 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 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面在这条 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 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 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水体的可接近性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 辉之下无疑心旷神怡的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 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 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 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 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

5、的低台 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 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环境保护与生态化设计 水的质量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 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在滨水植被设 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 大,适应性强,使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 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 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 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 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 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 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在驳岸的处

6、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 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 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型驳岸 除了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治洪 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 ,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 起到重大作用。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 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 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 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 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 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 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 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 色 滨水节点空间设计出于城市防洪的需要,城

7、市中滨水地段一般设有防洪堤,滨水步 道通常结合防洪堤设置。在城市生活中,滨水步道除了和车行道 路一起起到解决城市的交通功能外,也是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中重 要的休憩与活动场所,其宽度远远大于一般步行道满足基本通行 要求的宽度,为人的聚集以及活动提供空间,形成较为复杂和特 殊的线性结构空间,从而和水面以及城市周边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城市滨水步道是城市滨水区域空间处理的重点之一,滨水步道 上的空间节点则是区域空间处理的核心。线性元素具有单向、匀质的结构特点,需要通过对滨水步道“线”上的空间及元素的 局部放大等方式的处理,形成节点空间形态,才能更好地和周边 环境进行有效的对话。 1 滨水节点空间的典型元

8、素 1.1 滨水广场 滨水广场往往与滨水的道路相衔接,其中大型滨水广场在空间上相对独 立,和机动车以及步行的道路均保持一定的连通性。中小型滨水广场往 往与步行道路的连通性较好,与机动车道路的连接并不一定紧密,一些 小型滨水广场甚至可以视作为滨水步道中的局部放大。滨水广场由于空 间面积大,能够有效地打破滨水区域由于水、陆相接而形成的线性空间,而成为滨水区域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图1)。同其它类型的城市广场 相比,滨水广场的最大特点是与水的密切关系,朝向水域的开放性以及 亲水性是其处理的关键。出于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处于辽阔的水面 区域的附近,例如沿海、大的江河或者天然湖泊,可设置大型滨水广场 ,产

9、生点、线、面的复合空间关系;而在相对较小的河流或小型人工水 面区域,一般只适于营造中小型的滨水广场,形成点与线的构成关系。 大型滨水广场和其它类型的城市广场相比,除了大型广场自身的要求与 特点外,关键还在于强调广场与辽阔的水面背景的开放性视觉关系,才 能凸显宏大、壮观的场景。中小型滨水广场的处理相对较为灵活,更强 调亲水性的特征,通常追求自然、恬静的风格。 1.2 滨水建筑小品 滨水建筑小品是滨水步道节点空间的重要组成 元素,除了能提供简单的商业、文化娱乐及休 憩等实用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提供满足人的 活动可以依托的活动空间,并起到地标作用。 滨水建筑小品及其周边环境既是附近居民的活 动场所,

10、也是外来人员了解城市风貌的重要窗 口 由于中国传统古建筑在建筑体量、形式 以及与水的关系处理方面具有广泛的认 知度,因而滨水建筑往往被处理成仿古 建筑。实际上,仿古建筑并不一定能够 和所处区域的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紧密地 结合,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形式反而可 能使其失去区域环境特征,从而丧失地 标作用。 滨水雕塑是城市雕塑的一部分,通常设置于放 大的节点空间,成为小范围区域的中心。具有 较高艺术内涵的滨水雕塑往往比建筑能够传递 出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样能够产生地 表作用。滨水建筑小品处理的关键在于突出其富有个性的地标作用,形成线性空间序列中“ 点”的点缀效果,小巧、彰显活力应当成为处 理的关键

11、所在,在对人的活动、视觉的引导, 以及传递信息方面,起到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 2 滨水步道的节点空间处理 由于滨水步道上的人流是动态且呈不均 匀分布,人们不是从同一个起点进入, 也不一定走到同一个地点才要停下来活 动,满足休憩要求的场地及设施必需结 合周边环境间隔设置,灵活处理。 2.1 沿江路与其它城市道路的交叉处所对应的 路段 由于交通便捷、人流量大,以及与其它城市道 路形成的景观对景关系,可根据条件设置滨水 广场。由于自然地形等条件方面的原因不具备 设置广场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段滨水步道区域 局部放大,或设置滨水建筑小品,产生“点”的 空间效果及作用,使人们可以选择从这里进出 滨水步道。

12、 2.2 沿水步道与水面的开口处 与水面的开口处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人与水面 能够近距离接触的地段,从防洪堤到水面之间 跌落的台级和平台能够产生富于变化的空间, 对人具有较强地吸引力。对于开口的提示本身 就要求这部分空间要进行特别的处理,也需要 一定程度的空间放大,从而提高安全性和亲水 性。 2.3 沿水步道的转折处 “视线转折的对景往往都是潜在的兴奋点。”沿 水步道的转折处处于沿水线型空间序列中特殊 的地理位置,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节点 ,充分加以利用可以产生特殊的空间视觉效果 。桂林的漓江在象鼻山一段和支流交汇处,沿 水步道有一个近90的转弯,象鼻山公园的一 个入口也在这里。放大的场地为

13、人们停留提供 了条件,也使空间的过渡比较自然。 2.4 桥下空间 近水的滨水步道穿过桥底的部分是富有诗意的 空间,也可以视为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节点。 由于与水面距离较近,亲水性较强。此外,丰 富的空间变化,使得坚实的桥体和平静的水面 在这里产生对话,使人能够产生出力量与智慧 、激情与凝思、流动与静止、纵深与跨越等联 想,产生出不同的感受。 滨水游憩绿地设计 滨水游憩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 益和美化功能。滨水游憩绿地多利用河、湖、 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 的滨水绿带。滨水游憩绿化应有机地纳入城市 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规 划成带状临水绿地,点缀以园林小

14、品和装饰小 品,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 场所。滨水游憩路设计必须密切结合当地生态 环境、河岸高度、用地宽窄和交通特点等实际 情况来进行全面规划设计。 一、滨水游憩绿地的规划 设计 1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 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 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 ,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 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 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 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2滨水游憩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览、休息, 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一般滨水游憩路的一 侧是城市建筑,另一侧是水体,中间为绿带。绿带设 计手法依自然地

15、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 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 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 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规则式布置的绿 带多以草地、花坛为主,乔木多以孤植或对称种植为 主。自然式布置的绿化带多以树丛为主。树木种类要 常绿、落叶树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体现 植物的多样性。 3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 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 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 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 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 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

16、。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 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 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 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 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 然一体。 二、滨水游憩路设计 滨水游憩路是指在城区内外沿江、河、 湖、海、溪流等水系为方便行人而修建 的散步道。滨水游憩路往往是城市中心 交通繁忙、人口密集而景观要求又较高 的路段。 滨水游憩路的设计原则如下: 1河岸线因原有地形高低起伏不平,常 遇到一些台地、斜坡、壕沟,可结合地 形将车行道与滨河游憩路分设在不同的 高度上。 在台地或坡地上设置滨水路,常分为上下两条,一 条临近干线人行道,高程与交通干线一致;另一条 设在常年水位线以上。滨水路宽度依地形确定,在 斜坡角度较小时用绿化斜坡相连,坡度较大时,用 坡道或石阶相互贯通。在平台上可以布置坐椅、栏 杆、花架、园灯、小型瀑布、雕塑艺术品等。在码 头或小型广场地段,通常在石阶通道进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