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294967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一、课文悟读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 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 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 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 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 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 不通的。可

2、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 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 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 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 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 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 ,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

3、求同的话 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 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 “引而不发,跃如也” ,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 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 如。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 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他“好辩”的风格、 “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 议论风发,纵横捭阖。 孟子一书也具备了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和 技巧娴熟的特点

4、,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 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两天看南方周末 ,有报道说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博士搞了一项课题研究如何让人 们降低对诱惑的抵制,让游说和劝告更具说服力。看来,如何使你的言词更具说服力,更 容易打动别人,这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严肃对待的研究课题了,而且,我们 有理由相信,这种“游说的科学”还会随着经济生活的丰富、国际间交往的增多、政治或 民族冲突的延续而发扬光大。 二、亮点探究 1.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 ,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 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闻也”呢?圣

5、人也会说谎么? 探究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 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 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 “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 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齐

6、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 ,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 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探究学习: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 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 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 “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 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 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

7、子 看成知心人了。 3.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 识? 探究学习:“恩”即恩情, “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 前面的论述, “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 ;“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 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刑于寡 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 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 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探究学习

8、: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 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 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 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 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 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5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比较多,请逐一挑选出来,进行分类总结。 探

9、究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其中一般疑问句有:“齐桓、晋 文之事,可得闻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不识有诸?” “彼恶知之?” “则牛羊何择焉?” “独何与?” “则王以为孰胜?” 。这些语句分别用下列疑问 词表疑问:乎、何、哉、诸、恶、焉、与(欤)和孰。其中“何”与“孰”是疑问代词,其 他是疑问语气词。文章中的反问句有“何可废也?” “而王岂为是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 而可为也?”这些语句都是用疑问副词来表反问的,分别是:何、岂、焉。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10、三、选题设计 1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我们通常听到的说法是:孟子把孔 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孟子的“仁政”究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 的思想的呢? 研究方法: 可以带领同学研究论语 孟子中的重要篇章,如论语的颜渊 学而篇和 孟子的梁惠王上 公孙丑下 。从中抽取重要言论加以考察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 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深入研究思想范畴内的东西,而是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参读书目: (1)何晓明亚圣思辨录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吴德义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 , 历史教学2001 年第 8 期。 (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 1985 年版。 2这篇文章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 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 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此题的完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今的政治思想和政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孟子思 想的博大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参读书目: (1)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张铁民人世大关怀今读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3)南怀瑾旁通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1 年版。 (4)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