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学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253583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生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血液生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血液生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血液生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血液生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生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生理学(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章自学参考题血液章自学参考题1.解释名词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沉降率 促红细胞生成素 等渗溶液 红细胞渗透脆性 2.简述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 3.试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4.简述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 BloodBlood血小板生理 (一) 正常值 (100-300) 109/L 50 109/L有出血倾(二) 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三) 生理功能:参与止血、参与凝血、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 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生理性止血: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

2、象。出血时间:自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到其自行停止的时间。正常13min( Duke法),反映生理止血功能。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血液凝固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中居于 中心地位。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二、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凝血时间:412min(一)凝血因子 14种- - (无(无) 前激肽释放酶 PK高分子激肽原 HK除为Ca2+,其余都是蛋白质。 除外,其它均存在于血浆中, 多数在肝内合成。 ,的合成需VK,为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3、 ,和前激肽释放酶 是蛋白水解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 激活才有活性(a)(二)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1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形成2 凝血酶原() 凝血酶(a)3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a)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Xa、a、Ca2+、PL)(1) 内源性凝血途径 由F启动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 液的凝血过程。 F与胶原和带负电的异物表面(如玻璃、 白陶土、硫酸脂等)接触而激活。 血友病 hemophilia 缺乏 、 .(2)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血液外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F)进入血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 TF是血管组织损伤释放出的,属辅因子; 与a

4、形成符合物激活FX,F使a催化效 力 增加千倍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因子少,因而 耗时短, 比内源凝血快。PL :磷脂; PK :前激肽释放酶; K :激肽释放酶; HK :高分子激肽原;正 反 馈2.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thrombin作用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为纤维蛋白单体;激活a,后在Ca2+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不可溶; 激活,成为凝血过程正反馈机制;使Plt活化,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3.纤维蛋白的生成血清与血浆区别:血清: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增加少量血小板释放的物质。(三)体内生理性凝血的机制体内凝血过程分为启动和扩增,蔓延三个

5、 阶段。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启动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扩增阶段起维持和巩固作用。(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屏障 抗血小板和抗凝血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度的亲和力。 3.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与已激活的凝血因子活性中心结合,抑制其活性。肝素可增强其作用2000倍。(2)蛋白质C系统:可灭活FVa、Fa。促进纤维蛋白溶解(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抑制Fa和F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活性。

6、(4)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而间接抗凝。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体内作用大于体外(五)促凝与抗凝的临床应用 1.促凝:温度:升高,凝血酶促反应加快粗糙面:异物表面粗糙可激活及plt,如使用温盐水纱布促进凝血因子产生:如应用维生素K 2.抗凝:去除Ca2+:应用枸橼酸钠体外抗凝,贮存血液 。枸橼酸钠可与Ca2+结合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对人体无害)。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二、红细胞血型(一) ABO血型系统1.分型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

7、的凝集素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 A+B 无 O型 无A,无B 抗A+抗B2.抗原:取决于RBC膜 上的糖链ABH抗原物质化学结构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生后 2-8个月开始形成,8-10岁达高峰 。 抗A,抗B为天然抗体,属IgM抗体, 分子量大, 不能透过胎盘。4.ABO血型的遗传和分布 基因型 表现型 , , 5.ABO血型 的鉴定:正向定型 反向定型红细胞的 凝集反应受试者血液与抗B血清发生凝集,血型为 B、AB(二)Rh血型系统1.发现 恒河猴(Rhesus monkey )猴(RBC) 兔 (血清中产生抗体)人RBC凝集 Rh() 99% RBC凝集 Rh() 熊

8、猫血2. Rh的抗原与分型抗原:发现40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 D.E.e.C.c, D抗原性最强.RBC膜上有D为Rh(+),无D为Rh(-)3.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Rh抗体:非天然抗体,免疫抗体Rh(-)者在接受Rh(+)血液后才能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的免疫抗体。输血后24月抗体水平达高峰。 Rh抗体属IgG抗体,分子量小,可透过胎盘新生儿Rh溶血: Rh(-)母亲三 输血原则: 1.鉴定血型 2.同型输血 3.交叉配血配血相合:输血 配血不合:不能 配血基本相合: 紧急情况输血, 少于200ml,速度 慢,密切观察主(-),次(-):同型,可输 主(-),次(+):异型,少输、慢输 主(+),次(-):异型,不可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