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5093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文言文教学中的对话阅读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文言散文古雅蕴藉、博约精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的篇目增加了一倍。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字字落实、逐句翻译、语法讲解的文言文教法,让学生兴趣缺缺。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

2、怎样在文言教学中贯彻新课标?在学校指导师的提示指导下,我尝试以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为载体,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新的活力焕发的文言学习天地。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凌晨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独往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 ,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品读文字的精妙和体验作者孤高自洁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文字中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案例描述】一、学生课前预习

3、1、 收集有关西湖的诗文,西湖四季美景图;利用网络或者辅导用书查阅张岱的生平、性情、代表作以及评价。 (网络上收集的资料,发一份到老师的邮箱)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二、感受西湖和认识作者 多媒体显示:西湖四季美景图,配以有关西湖的几首诗。(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2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西湖的美景历来都是被人称颂,令人向往的。同学去过西湖吗?(大部分学生没去过)如果你去西湖,你会选择

4、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去?生 1:我选择夏天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正是荷花开放的季节。生 2:我也会夏天去, 但我想和朋友一起去,快乐是需要分享的。一个人看和两人看是不同的。生 3:我选择春天或者冬天去。夏天去,很多人领悟到它的美,换个季节去会发现不同的美丽。 师:有个人和我们不大一样,他住西湖旁,他喜爱西湖,他选择冬天清晨去欣赏西湖。今天我们就跟着他的步履,去赏读湖心亭的雪景。我们先来认识下他。多媒体显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寄居西湖。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喜游山玩水,在文学、 戏剧、音 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代表作有陶庵梦

5、忆、西湖 寻梦等。他的散文多是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他以烂漫天真之笔,寓情于景,寥寥几笔,便意在言外了。 说明:多媒体所展示的资料是根据学生收集,加以筛选整理的。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作者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的了解,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和品味文章的情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 ,学生轻轻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的停顿和节奏的变化。学生再朗读两次。2、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相互讨论交流,试译课文。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多媒体显示:俱绝:都消失 是日:是,这 一白

6、:一,全。- 3 -惟长堤一痕:惟,只 一芥(ji):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大喜:大,很 客此:客,客居,作 动词用。 及:等到。说明:本文篇幅短,字词难度不大。通过反复朗读,及预习自习基本上可以疏通文意。有利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品味妙点1、赏析雪景师:张岱游览西湖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 1:季节不同。 我们大多是夏天去,张岱是冬天去的。天气不同。我们都大多选择晴天去,张岱是下雪天去。时间不同。我们大多选择白天去,张岱是凌晨去。生:2 书上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一个人去的。 我们都是喜欢一大帮人一起。 多媒体展示: 季节 十二月 天气 大雪三日时间 是日

7、更定 方式 独往 师:张岱住在西湖边,他可以随时可以去西湖,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生:因为那个时候最安静:“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湖中人鸟声俱绝” ,怎么翻译?生: 人的声音,鸟的声音都没了。师: 人、鸟、声 ,指人的踪迹,鸟的踪迹,四周声音,都消失了。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冷天的凌晨,大家还在被窝了,张岱却早早出来了,这说明什么?生: 他喜欢西湖,不管天多冷都出来看西湖。师:的确是,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他选择独特的时间去欣赏西湖。他看到的西湖是怎样的?找出原文,朗读 2 次。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8、两三粒而已。师:这部分是被公认为经典之作, 有人认为字词很独特,字词所构成的画面很别致。画面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的心境很特别。到底好在哪里呢?生:我觉得这句中量词用的很好。 “痕、点、芥、粒”,不但写除了西湖的安静,而且突出了它的美 ,看的人很少。- 4 -师:既然这些是量词,怎么解释“舟中人两三粒”?生:那艘船里有两三个人。师:那船上到底有几个人吗 ( 张岱和船夫) ,既然两人,为什么称两三粒。怎么解释?生:整体看过去,看不清楚, 当时只能是隐约看到,好象是两三个人。师:张岱在船里,他能确定是两人。其实这不是量词,而是名词。我们知道古文里面量词是极少见了。 “舟中人两三粒”是说,船上的人像两三粒

9、米那么大。同样的上面的“痕、点、芥”也是名词。请同学再来翻译“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生:长堤像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点,我的船象片叶子,船上的人像两三粒米那么大。多媒体显示:湖上影子,惟长堤_、湖心亭 _、与余舟 _、舟中人_而已。 师: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除好不好,为什么?生 1:不好。这样就突出不了当时的景象,看不出人很少。 生 2: “一痕、一点”是隐约看出的。这几个字表现雪景的特点。如果删除,和平时景色就差不多 。 。生 3:我觉得作者不但写出了长堤,湖心亭,还写出了大雪之下,环境非常的寂静,人非常渺小。生 4:那时候大雪风飞,看过去很朦胧。雪

10、很大,把东西全覆盖住了。长堤本来是个面,变成了一条线;湖心亭本来是一大片的,被缩小成了一点。天地一片白色,人也变小了。 去掉就没法表现这种朦胧和宽广。生 5:原文的描写是和前面的“人鸟声俱绝”符合的。删除就不符合冬天的情景。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在理, 或多或少都能领会到这几个字精妙之处。 冰花弥漫的湖面上,白茫茫一片,而这“一痕” 、 “一点” 、 “一芥” 、 “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直线,几个点,寥寥的几笔,就勾勒出了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这种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叫“白描”。相应的,文学上的这种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

11、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称“白描”手法。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想象作者所勾勒的这幅清妙的雪景图。- 5 -说明:研读课文,推敲字词,领略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 想象补白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往往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像杜甫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而张岱呢,在这片白茫茫的寂静宽广的景色描写中,又融入了他怎样的情感呢?多媒体显示想象补白:如果你是张岱大雪三日,凌晨独往,面对此番雪景, 张岱大发感慨 看那,_,我想_(根据雪景,发挥想象。说出张岱内心的思想感情)如:看那,这湖上的冰花是如此的洁白,我想人的心灵就要如冰花般的洁净。师:请大家发挥想象,根据张岱看到的某景,想象

12、张岱的感受。 注意,是替张岱想,而不是我们自己。大家可以联系下张岱这人的性情喜好。思维不要被老师的例句所限制,不是仿写。生 1:看那,这飞扬的雪花纷纷扬扬,我想人的生命也要想像它那样丰富。生 2:看那,这白色的天地,我想人的心要如此宽广。生 3:看那,白茫茫的一片, 人都看不见了,我想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小,大自然是多么伟大。生 4:看那,大雪清洗了万物,我想人的心灵也要清澈。生 5:看那,多么安静美丽的雪景,我想人的心境也应该这么平静。说明: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来想象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点,有利于培养了创造性阅读的习惯。3、知己之辩师:雪景这部分写得简洁美丽,其实课文的下段也很精彩

13、,只是不容易被发现。朗读下段。师:这段写什么?生: 张岱在湖心亭碰到了两个金陵客,然后和他们一起喝酒。师:张岱碰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大家举手表意,可以找前后桌意见相同的同学交流下。等会儿,我们来个小小的辩论赛。- 6 -生 1:我认为张岱遇到他们是很失落的,书上说“强饮三大白而别” ,他勉强地喝了三杯就走了。师:“强” ,解释成勉强。可有人也把它解释成痛饮。我们再来听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生 2:我认为这里的“三”是虚数,是喝好几杯。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

14、句多。如果不认为他们是知己,张岱就可以不过去,不理他们。生 3:我也认为是知音,他问起了姓氏。如果不是就不问了。生 4:我认为问姓氏不一定能说明他们是知音。毕竟张岱是有文化的人,他懂得礼节,客气还是要的。生 5:我认为他们是知音,课文说“见与大喜” ,碰到独特相似的人,我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他们见张岱高兴,张岱估计也是开心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爱好。生 6: 我不这么觉得。课文说张岱一个人独往,他喜欢安静的人少的环境。现在看到人多了,我想他肯定不高兴。 生 7:我觉得他们是知己。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从舟子的话中可以看出是他们知音。师:你是赞同舟子的看法。张岱是

15、否同意舟子的看法呢?大家可以联系下张岱的性情喜好。生 8: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同,大家都一大早的才出来了。其实一个看雪,一个却来喝酒。生 9:喝酒赏雪是为了趣味更浓啊! 生 10:这段我读起来没有高兴的感觉。金陵客是“拉”张岱过去的。他认为“我”是知己, “我”不认为他们是知音。师:概括的很精妙。我们来看看段张岱在另外篇文章中对观赏西湖的感受。多媒体显示:张岱在西湖七月半所讽刺的一种“看月者”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师: 张岱说七月中旬的西湖一无可看,只能看看来看西湖的人。那些来看西湖的人,乘着船,喝着酒,结朋交友,说是来赏月的,却没有赏月的姿态,也没- 7 -有赏月的心意。张岱认为这些人来看西湖来赏月,更多的只是附庸风雅。不是来真正欣赏西湖的。我们课文中的金陵客煮酒赏雪,呼朋唤友,并不是张岱所欣赏的。正如刚一同学说的,张岱与他们打招呼仅仅是出于礼貌。三杯过后,他就匆匆而别,尽兴而来,败兴而去。张岱游西湖,选择人鸟声俱绝的冬雪清晨独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