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4859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6元杂剧中爱情戏行文模式合理性探究摘要:纵观元代杂剧,成就突出者当属以爱情为描画主题的剧作,因其主题思想中所饱含的叛逆、自由、人性等内容而使元代杂剧放之于文学大潮而超然生辉。在这其中又以才子佳人类的戏剧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类杂剧最早可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传奇爱情故事(元人才子佳人杂剧也确是多有提及这一榜样) ,而论其后世的影响则至今日而不绝。元代才子佳人杂剧在继承唐代爱情类传奇以及宋代爱情类话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化与规范化并最终走向程式化,使其行文模式具有了典型化与普遍性的倾向性,但在情节设置上的特殊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就元杂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如白朴的墙头

2、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探讨这一程式化的例子,并就形成这一程式化倾向的合理性及与文化间的相互联系作出一番阐释。关键词:爱情、才子佳人、行文模式、合理性引言一 选题目的及缘由: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1那么不管研究哪种文学体裁都不可脱离开两性爱情成分。在元代杂剧中描写爱情的戏剧也是占到了很重的分量,占四分之一。 2以杂剧中两性之间的不同关系为依据具体可分为这么几类:有以帝王与妃子为描写对象的;有以才子与佳人为典型形象进行描写的;也有描写士人与妓女之间的感情活动的。种类较多,数量较大,质量也较高,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因此说元杂剧中爱情戏的成就不可不谓不高!不管促使其成

3、就的背后原因如何,它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的即是存在的,所以本文就不再就其产生原因或作假设以期得出较以合理的解释,而是将论述的重点放置于客体之上。但因学力有限,本文也只能就其表面做些文章,深层的个中联系以及文化内涵也只好粗浅地谈及。二 爱情戏的探讨范围划定:1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9 页。2 同上。 2 / 6上文也提到了元杂剧中爱情戏的三种类型,因其相关剧目众多,断然不可一一分析,因此本文只是选取其中的一类才子佳人爱情戏作为探讨的重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以为此类才子佳人爱情戏相较其他两类的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更为深远,在明清时期甚至于模式

4、更显程式化而分衍出才子佳人小说这一种类。所以也正是由于这类爱情戏在行文模式上凸显出的典型的普遍性而有了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性。既是以才子与佳人而统概之,下文也有必要在进行文本的探讨前先来对这两类人物总称进行界定。才子自然是以“才”为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下这种才则突出表现为对儒家文化的精通,在戏剧中的映射多是长相清秀、广览群书(儒家经典)的后生形象;佳人的界定说法不一而足,但因本文的涉略题材有限,这里就将佳人界定为以形象为上等的、性格及举止上温淑贤惠的大家闺秀。正文元代才子佳人杂剧在行文情节的设置上程式化倾向突出,前人对其作出过各种生动而形象的总结,一言以蔽之,无外乎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互通

5、殷勤、封建家长从中作梗、状元及第、合家团圆的故事模式。当然在具体情节的设置上也会有不同之处,但总的大趋势即是如此的。如果因为如此而放弃对元代才子佳人杂剧情节设置的探究总会有些欠妥,按照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为合理”来看待这个问题也的确是有失公允,但既然一种事物能历经几百年而无所改变,而对这一事物的验证者又是最为铁面无私的历史和最具智慧的人民大众,那这一程式化创作方式自是有它自身存在及发展的合理性。元代才子佳人杂剧的行文模式大致如下:一 故事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一见钟情首先在这一前提条件得以展开之前还需要一定的媒介可使故事的两个男女主人公有可以相见的机会,这一媒介主要是针对女主人公的,毕竟在正常情况

6、下大家闺秀是难得出门的,也就难得相互认识了。在墙头马上中是李千金越墙望远得相见;倩女离魂中是倩女相认哥哥得相知;西厢记中是佛寺邂逅得相遇。接下来就是双方一见钟情。在文本中的表现有墙头马上中“呀,一 3 / 6个好姐姐! 、 呀,一个好秀才也! ”;倩女离魂中“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帐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 ”;西厢记中“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现在来谈谈这一设定的合理性。从一见钟情的两个客体看,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的形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都是极致的典范,因此从外貌的相互吸引下而导致一见钟情也是合乎情理的,但这还并不能达到情这一深层情感,这只能是双方被各自光洁的外

7、表所相互吸引而产生好感并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欲望,而这一欲望也就对情节的进行到第二个阶段书简传情有了推动作用。至于这样一种模式如此普遍还不至于滥觞可参考当下偶像剧在青年男女中的风靡,虽然脱离现实,但因其代表了广泛而又难觅的美好心愿而经久不衰,这也是其合理性所在之处。二 故事得以发展的初始基础书简传情双方经过了第一阶段的一见钟情后就有了下一阶段的感情培养的必要。进行下去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书简,当然还有其他的各种方式, 倩女离魂甚至不惜通过反现实的方式来分离出一个鬼魂来做到这一点,不过这一方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下文能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埋下伏笔。那其实这一阶段是极其重要的,它最是能见证男女之间的情

8、感活动以及反映男女双方的独特个性,但元杂剧中鲜有能进行细致描写的。不过,在这方面西厢记无疑堪称典范,其中不仅对张生前前后后的相思心理刻画入微,对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塑造更是叹为观止。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难发现崔莺莺在对待张生的态度上呈现着反复性,之中更是夹杂着矛盾,比如有一处情节她约张生到花园相会,但见面后又责问张生:“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到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3初读多有疑惑,但联想到崔莺莺的社会地位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就不能理解了,也正像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讲述至于连与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时那样,拉穆尔小姐在痴爱过于连一阵子后又会故意绷起脸来。这两者是相似的,女方占有优

9、越于男方的超然地位,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她们向下层百姓表达爱意的行为无疑会在她们冷静的情况下感到是可耻的,因而在理性的驱使下她们对待情郎又会显示出一种迥然于前者的3 李修生:元杂剧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233 页。 4 / 6不同来。因此西厢记中的这种反复性的刻画是带有了更多的对人物性格深层的思考,这样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因为其带有了作者更多的思考而增加了作品的价值。三 故事高潮的必备条件封建家长从中作梗男女主人公在第二个情感培养的阶段也经历过后,在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就有了相伴终老的念头,也就是对自由的需要。但很显然,在以等级为基础,强调规范化、忽视个性甚至是压制个性以达

10、到稳定的治世目的的封建社会中,自由绝对是不可放置于自任的状态,必然是封闭于深宫之内,并外之于重重禁锢,所以,才子佳人的这一愿望必定要受到以封建家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无情镇压。因为两者的不可调和也就会将情节推至矛盾的突出位置,并通过对这对矛盾的描写达到故事的高潮。且看在墙头马上中裴尚书撞破儿媳的藏身处,这等私通之事惹得老丈人非要拉去官府定是要打掉这妇人半截身子,情节从之前的安逸舒缓一下子就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西厢记中张生退兵之计已成,想是要才子佳人再不必做得两厢来相思,未曾想那相国老夫人竟是不守约定,只教是两人兄妹相称,可不是急煞众人;但倩女离魂与前两者不同,它将从中作梗一事放在了故事发生的初

11、始阶段,而高潮则是因着王文举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一位小姐使倩女误以为是王文举已然抛弃了自己而引起的,这是其独特之处,但在该类的大多数杂剧中这一模式通常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这一模式的合理性有二:其一就是如上文所述是推动情节达到高潮的必备条件;其二则是这一模式的加入使个性与专制之间的对比更加强烈,给处于这个阶段的故事情节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也正因如此而使观众的爱憎更为倾向化: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更为同情,对封建家长的行为更是饱含不满。对观众情绪的指导越强,剧本也就会更受人喜爱。四 故事得以结束的最终条件状元及第矛盾既然已经出现了,如何来解决矛盾也就成了组织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将要面临的问题。几乎是所有的才子

12、佳人类杂剧都给出了较为一致的答案状元及第。这种解决方法很显然是与封建社会妥协结果的产物,而又因为其缺乏现实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剧作家在思想上的局限性,当然这种局限性 5 / 6并不在于剧作家本身,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剧作家思想的高度,但事实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更好的解决方式是什么。要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合理性所在,我想很需要从元代空前绝后的独特社会文化背景并站在剧作家的角度来思考。之所以说是空前绝后主要是元代在科举制发展历史上的断层,从这个意义上看,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元代科举制的缺失不能不说是空前绝后。但是,自汉武帝以来尊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王朝就在整个社会基础中逐步奠定并不断深化着“学而优则

13、仕”的思想,甚至于发展到唐太宗时始开科举先风,从此寒门子弟的读书人更是能通过较为公平的方式而达到“出仕”的人生追求,并进一步达到跃升士一等级的目的。然而不幸的是经唐宋两个时期磨砺的科举制在元代却遭到了废止,那么对于元代的寒门书生而言就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在,途径却没了。因而这样的社会对元代的那些寒门剧作家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们显然是处以一种绝境之中,现实是不可幻想的,未来是无法想象的,只有过去的辉煌还似在不远处回荡,黑暗的时代中只有对光明的过去的回想方可拂去心头的几许悲痛。元代的剧作家因不明未来而不知该有如何行动,留给他们的只余对唐宋遗风的追往,也因其地位的卑微而更近人的本性,更能看到女

14、性的美丽与个性、专制的肮脏与丑陋、自由的珍贵与崇高。结语按照元代才子佳人杂剧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来看,剧作家实是以个人意志为创作的驱动力,从文本的创作效果看这一结果饱含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这种浪漫主义色彩我们可以看到剧作家是因自身实地境遇的悲剧而转为借助个人意志的想象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来,而个人意志在文本中的体现就是才子最终的个人价值实现途径状元及第和佳人温情脉脉、至死不渝的爱情慰藉这两个方面。因为不曾拥有,所以爱得更深,因而才子佳人行文模式走向程式化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反映剧作家的情感价值。 6 / 6参考文献:1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2 李修生元杂剧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年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 年。4 刘丽华在功名与佳人之间论元杂剧中的才子形象 , 古典文学知识 ,2001 年 04 期5 农艳元杂剧爱情剧的“知己”情结 , 戏剧之家 ,2005 年 04 期6 刘健、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 ,华中师范大学,2006 年7 朱丽娟元杂剧中的才子佳人爱情戏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2007 年8 宋慈艳论元杂剧之才子佳人剧中隐藏的思想 ,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 年 1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