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皖南花鼓戏课件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63MB
约19页
文档ID:49135879
皖南花鼓戏课件_第1页
1/19

皖南花鼓戏-------欣赏课简介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 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 》、《庵堂相会》 、《卖草囤》 、《秋香送茶》、《红 玉》、《乌镇北栅 头》、《陆雅臣卖妻》、 作为民间艺 术的凤阳花鼓也曾登上大雅之堂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 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 出,如乾隆年间编撰的《霓裳续谱》一书中就收录了《花 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到了本世纪三十年 代,凤阳花鼓通过唱片广为流传上海的“百代”、“得胜” 、“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凤阳花鼓唱片在解放 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巨澜》、《鼓乡春晓 》等影片中,均多次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场面 源流 清康熙至光绪的间,湖北、河南地方多 次遭受水旱灾害,灾民陆续南迁1850 年(清道光三十年)前后,宣城、广德 、宁国、郎溪等地成为太平军与清兵争 夺的战场,居民多避难外逃,这一带便 成了十室九空的荒凉地区在清政府向 这些地方移民时,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 南曲子便随湖北、河南的移民传入皖南 ,开始在这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打五件” (鼓、大锣、小锣、钹、竹板五件乐器 )的说唱形式。

由一人或两人合作,沿 门自打自唱讨取报酬所唱曲调以湖北 东路花鼓调的[蛮蛮腔]和[四平调]为主, 也唱河南的[灯曲子]调职业性的“打五 件”艺人们,大量吸收皖南民间曲调,丰 富和发展了唱腔,逐渐成为分男女角、 又 唱又做的“地摊子”表演形式,这便是皖南 花鼓戏从民间歌舞形式发展成戏剧艺术 形式的初期阶段 源流由于“地摊子”经常演出,节目积累渐多,特别由于演出节目中注重了 人物故事的描叙,因此需要大段的便于表达情绪、描写故事的唱腔 于是,表现力较强的、变化较多的腔调便被广泛采用,除“四平调”、“ 蛮蛮腔”外,还有“北扭子”和“淘腔”等这些曲调在演唱中得到了丰富 提高,逐渐形成了戏剧唱腔曲调中的“主腔”和“花腔”之后,艺人们又 不断地吸收民间艺术和徽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成分,促进了自己艺 术的发展,随之诞生了职业性的“四季班”和“草台班”,给皖南花鼓戏奠 定了艺术基础四季班”艺人们为了满足观众需要,积极创造和积累剧目、唱腔和表 演艺术如根据民歌《绣荷包》、《绣花鞋》等编成了戏曲《绣荷包 》、《绣蓝衫》等根据说唱故事编成《方卿见姑》根据民间故事 编成《荞麦记》、《天平山》等剧还从目连戏、京剧移植改编了《 傅罗卜取经》、《小尼姑下山》等剧目。

唱腔艺术也由此有了显著的 提高,主腔的板式除了“中板”、“慢板”、“快板”外,还发展了“对板”、“ 连板”、“削板”、“夹数板”、“清板滚唱”等,音乐表现力很强,能表达比 较复杂的人物感情和丰富曲折的剧情源流带职业性的“四季班”在农村演出受到农民的热爱和欢迎时,统治 阶级对它的迫害便接踵而至,以“花鼓淫戏,败坏风化”的罪名明 令禁演这样,艺人们只能在农民的掩护下到偏僻地区演出, 有时不得不与京剧、徽剧合班演出,农民称这些班社为“草台班” 在“草台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 皖南花鼓戏徽剧的表演和唱腔艺术,服装和化妆方面也有改进和提高剧 目上出现了本戏,上演剧目由20多个增加到近百个1950年起,皖南花鼓戏由濒于灭绝转向复苏,继而一步步走上 振兴之路,一批优秀剧目,相继脱颖而出其中,《老板娘》 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送瓜苗》获第11届中国曹禺 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为进一步拓展皖南花鼓戏生 存与发展空间,为了缓解剧团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宣城市专 门为剧团增加了编制2006年,宣城市邀请有关专家和各界人 士,成功举办了首届皖南花鼓戏调研活动2007年底,宣城市 报批的皖南花鼓戏研究基地项目正式获批。

特点 ---通俗活泼皖南花鼓戏的剧目中,喜 剧占多数,尤其是生活小 戏的喜剧色彩更浓厚,塑 造了各种风趣、勤劳、善 良的喜剧人物喜剧是丑 行的当家戏,所以丑角在 传统剧目中占了很重要的 地位,所以戏以丑角为主 ,甚至有满台丑角的剧目 ,如《闹黄府》(即《绣 像记》),有“七丑闹台” 之称传统丑戏都有生动 风趣、明 皖南花鼓戏快辛辣的特点传统剧目 的人物和情节,多带有浓 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大多 数剧目是根据民歌、农村 生活故事、民间传说编演 的,因而又具有通俗活泼 ,想象丰富和语言生动等 特色,有浓郁的民间文学 风格民歌风味 表演艺术皖南花鼓戏的唱腔很有民 歌风味,变化多端,优美 动听唱腔分为主腔和花 腔两类主腔类有“四平调 ”、“蛮蛮腔”、“北扭子”和“ 淘腔”等,“淘腔”中有快、 慢、中、长、悲、喜等十 余种板式,“四平调”又有 正、反、悲、喜之分,“北 扭子”也有对、数、连、倒 几种板式花腔类的运用 多用在歌舞小戏中,有锣 鼓伴奏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是从 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它 以白扇子、红毛巾、彩色 带为基本道具,根据人物 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 构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 体动作,伴着特定的锣鼓 节奏翩翩起舞,以表达人 物内在情绪,完成戏剧动 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表 演艺术上讲究文演、武演 、热演、冷演文演要求 细腻优美;武演要求泼辣 火爆;热演要求风趣活泼 ;冷演要求沉着稳健早期 建国后• 早期的“花鼓调”,在不断 演出实践中,吸收了徽剧 、京剧、青阳腔等声腔艺 术,使皖南花鼓戏具有深 厚、粗犷、悠扬的乡音旋 律流行于黄山、天目山 脚下,水阳江、青弋江畔 ,在皖南山区这块肥沃的 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 • 建国后,戏剧工作者把“京 白”做为“大白”,“小白”则 以湖北地方话为标准把 单一的锣鼓伴唱,插入弦 乐,并进行作曲、定调、 唱腔、人物设计,量身定 做,把一些不合理的帮腔 ,改为二重唱、合唱等方 式,逐步走向规范,形成 了一套独特的领奏方式和 演奏风格师徒制皖南花鼓戏实行师徒制传艺授业,艺人师承谱系为“七大 门”,既“蓝门”的创始人蓝凤山、“杜门”的创始人杜老幺、“ 涂门”的创始人涂老五、“耿门”的创始人大老耿、“孙门”的 创始人孙大嘴、“张门”的创始人张宗棠、“梅门”的创始人 梅凤贻入选“非遗”•入选“非遗”有“皖南一枝花”美誉的皖南花鼓戏,最近入选“非遗”名录,这为花鼓戏摆脱 目前的困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6月中旬,作为我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宣城市皖南 花鼓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传统文化的皖南 花鼓戏,能否借此振衰起颓,梅开三度,恢复“皖南一枝花”的昔日荣光? •花鼓戏曾经走红 传统文化大多因民间而兴曾经辉煌的皖南花鼓戏就来自民间,起源 于太平天国时期的花鼓调,流行于皖南宣州、广德、宁国、郎溪等地19世纪末,湖 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的灯曲随移民传入皖南,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并接受徽剧、 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历经百年演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 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覆盖皖苏浙三省周边地区近千万人口的地方剧种 皖 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源自民间歌舞,以白扇子、红毛巾、彩色带为基本道具,根据人物 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构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体动作,伴着特定的锣鼓节奏翩翩 起舞,以表达人物内在情绪,完成戏剧动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因为其“草根”特性 ,皖南花鼓戏一度兴盛,又一度衰落 解放后,濒危的皖南花鼓戏梅开二度,曾深入 华东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并于1982年进京汇演,受到广泛的关注,涌现出一批在全国 具有知名度的优秀剧目和艺术家《春嫂》、《柯老二入党》、《羯鼓惊天》、《水 妹子》等一批优秀剧目影响较大,其中,《老板娘》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送瓜苗》获第11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

截至目前,皖南花鼓 戏现存传统大戏37本,小戏87出下 乡 演 出皖南地区经常演出,深受农民喜爱 后 台 趣 事戏 台 上 下《天下第一墨》请欣赏皖南花鼓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