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18905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与康复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TASI) 前言常见损伤,误诊率较高:“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 肩关节功能解剖,生物力学进展 临床诊断技术进展:定位、定性正确 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关节镜、康复技术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TASI) 前言活动范围最大,静力稳定弱,动力稳定相对重要稳定机制、损伤机理研究缺乏高发病率,高误诊率治疗不完善,并发症多国内外研究热点国内康复研究弱项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1肩稳定结构作用?2 2肩稳定结构损伤修复方法?3 3临床治疗、康复训练目标与 基本原则?肩关节不稳定概念(shoulder instability SI) 肱骨头不能保持与肩胛盂的正常对合关系 稳定结构损伤-创伤、过度使用 肩关节复合体内在稳定与运动之间平衡失稳 Bankart损伤 盂肱关节前下部结构 通常:静力性稳定结构损伤肩稳定机制的功能解剖 静力性稳定结构 动力性稳定结构肩稳定机制的功能解剖静力性稳定结构 肩关节骨性结构 肱骨头后倾30 肩胛盂表面为肱骨头的1/4 肩关节前后移位20 mm(外展)肩稳定机制的功能解剖 盂肱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 骨性约束最小、最不稳定的关节 创伤

3、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TASI)最为常见肩关节稳定性的功能解剖肩胛盂盂唇 致密纤维结缔组织 前部松散地附着于肩胛盂 上部与肱二头肌腱交织 Glenoid LabrumM G H L肩稳定机制的研究静力性稳定结构 肩关节囊韧带复合体 关节面的几何形态,盂唇 关节腔内负压 ,涉及的机制有凹面- 挤压(Concavity - Compression)机制 肩肱平衡机制 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最重要的静力 性稳定结构盂肱韧带复合体盂肱上(SGHL)、盂肱中( MGHL)、盂肱下(I

4、GHL) 韧带(前束AB后束PB) SGHL下方移位的主要结构当SGHL缺如时,向下方移位盂肱韧带复合体 Ben D和国内王予彬提出肩静力稳定结构“分配 负荷”原则,韧带、肌肉的作用取决于关节运动 的位置(王予彬,中华外科杂志,1998) (王予彬,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Ben D等,NZ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2006)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 分配负荷(Load-sharing) 盂肱关节旋转,盂肱韧带、关节囊长度和紧张性经历周期 性变化 韧带的交替紧张、松弛,导致了分配负荷(Load-sharing) 满足最大活动

5、度 稳定性差 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 分配负荷(Load-sharing)肩关节45外展位SGHL和 MGHL拉长内旋2条韧带短缩外旋2条韧带拉长 肩关节90外展、旋中位 SGHL、MGHL短缩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 分配负荷(Load-sharing)肱骨内旋:SGHL短缩 MGHL在肱骨外旋时拉长 肩内收位SGHL控制外旋、下方移位 SGHL缺如,肩向下方移位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 分配负荷(Load-sharing喙突肩峰韧带提供肩关节上方的稳定 喙肱韧带(CHL)阻止

6、盂肱关节向下方移位 CHL挛缩是冰冻肩的发病机制,慢性严重肩袖损伤组织 回缩的主要因素( Neer和 Foster) 在康复治疗中,要对这些结构加以保护肩动力稳定结构:三角肌、肩袖肌群、肱二头肌等肩稳定机制的研究三角肌为外展外旋时肩前方的稳定结构 (Kido T等,Am J Sports Med, 2003. ) 肌腱的被动张力作用 肌肉收缩挤压关节面压力 肌肉收缩使关节应力始终拉向关节面中心 本体感觉反射作用 肩关节前不稳定肩胛下肌、冈上肌和冈下肌 活动性增加 (Joseph B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4)肩前不稳患者肩袖肌

7、群稳定肩关节 (Lee SB等,J Bone Joint Surg Am,2000) 肩稳定机理的研究肩关节不稳定发病原因与分型 创伤性: 直接暴力 非创伤性:反复劳损 先天发育不良 麻痹性 精神性 分型-前方、下方、后方、多方向不稳定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与评定主诉 外伤史 肩前侧痛(夜间痛) 后伸、外旋受限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与评定体征 Apprehension惧痛征(apphansion sign) 前抽屉试验 (Anterior drawer test ADT)ADT(I-III级) 后抽屉试验阳性、加强试验、复位试验及撤力试验 不稳定分为脱位、半脱位、微小不稳定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与评

8、定X线 Hill-Sachs骨缺损(肱骨内旋位、 Stryker Notch位)肱骨颈(肱骨外旋位)盂前方半月形钙化影 (West Point)CT、 气+碘双对比CT(CTA)、 MRI诊断气碘双对比CT盂唇损伤 关节囊松弛关节囊撕脱、破裂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31(10):694)2003,我院56例患者气-碘双造影CTHill-Sachs 骨缺损 关节囊损伤与撕裂关节囊撕裂后盂唇损伤、盂唇撕脱、移位CT穿刺引导关节囊螺旋CT 造影剂渗漏肩胛骨前 间隙关节囊狭窄、增生 、水肿功能评定 肩关节关节活动度测量 肌肉萎缩程度评定(15) 肌力分级及测量(05级) 疼痛测定 等速肌力测定

9、表面肌电测定功能评定 SST肩关节问卷(SST) NEER评定系统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估标准 (ASES) 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UCLA)肩 关 节 镜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28带线锚钉固定带线锚钉固定缝合盂唇缝合盂唇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切开关节囊分离肩胛下肌术后康复训练与物理治疗万向轴肩外展支具万向轴肩外展支具冰敷 短波、超短波磁疗及毫米波超声波药物离子导入激光音频电红外线肩关节前不稳定 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治疗 微创术后康复问题,经历重要的发展过程 治疗目标:恢复正常稳定功能,竞技运动员 重点:增强组织愈合能力 改善三角肌肌力 改善肩袖张力、 肩周肌肉协调性肌肉耐力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对肩关节功

10、能恢复的影响 修复部位负荷受力点、负荷强度 制动对肩活动度 术后训练对解剖结构、损伤部位 手术方式术后康复治疗原则 保护受损的关节囊、盂唇和相关韧带 加强动力性稳定结构 改善三角肌和肩袖的张力,代偿稳定关节 加强盂肱关节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建立肩周肌一肩袖一关节囊韧带的运动协调关系 减少术后并发症关节镜术后康复治疗的基本步骤 4个阶段: 每个阶段约2 3周、切开3 4周 第阶段 制动康复训练阶段 02周 第阶段 保护性康复训练阶段 248周 第阶段 肌力强度康复训练阶段 48周 第阶段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阶段 812周术后、阶段康复治疗 镜下术后14周 低负荷、高重复训练,保护损伤部位部位愈合

11、等长收缩、肘、腕关节主动运动 避免外旋、后伸及牵拉、挤压前关节囊 伴有肩袖损伤限制肩外展、外旋 术后第阶段康复训练 镜下术后48周 目标: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肩周肌肌力 肩关节闭链运动训练 逐渐增加开链运动训练 采用滑轮、棍棒 、滑车等器具辅助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术后第阶段运动功能恢复训练 术后824周 目标:运动灵活性、协调性、正常运动功能 关节活动度 运动功能恢复 负重上举训练:杠铃投掷运动员肩前不稳术后外展和外旋时等速肌力明显下降 (Meller等,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7)Rupp S等研究了“游泳肩”,以60/秒和180/ 秒等

12、速运动时外/内旋峰值力矩和总功比率,游泳运 动员较非运动员明显偏小(Rupp S等,Int J Sports Med. 1995)本体感觉训练 本体感受器位于关节囊、韧带、肌肉及皮肤 感知位置及运动 反馈作用调节肌肉运动 维持肩关节稳定 最大活动度、受较大外力、突然加速、减速运动尤明显本体感觉训练 肩关节囊韧带过度松弛导致本体感受器敏感度下降 康复加强肩关节囊周围肌肉、肩袖肌群 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 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开链与闭链运动训练 闭链运动训练:早期 开链运动训练:中、后期上肢弹力带抗阻训练 我们课题组研究工作积累 国内最早开展肩关节临床研究的学科之一,核心期刊上发 表相关论著 百余例TA

13、SI患者诊治经验,采用国际通用诊断标准。提出 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分型2003年螺旋CT介入引导肩关节穿刺气碘双重造影对肩关节前 方不稳定的CT诊断 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肩关节功能解剖5例尸体解剖,证实肩关节稳定结构的“分配负荷” 机 理1.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研究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骨科中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 (中华外科杂志) 2.气碘双重造影CT造影诊断肩关节不稳定 (中华放射学杂志)3.肩关节不稳定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华骨科杂志)4.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康复治疗计划的研究与应用(中华创伤杂志)5.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康复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研究(中国重建外科杂志)7. 肩关节不稳的康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 CT引导下肩关节腔穿刺引气、碘双重造影22例 (人民军医杂志) 9. 关节镜手术与康复 (人民军医出版社)10.运动创伤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已发表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部分相关论著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