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959122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伤仲永》参考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初一语文伤仲永伤仲永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伤仲永参考资料【补充注释】、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 ”因此, “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家长、收族为意” 。“养家长” ,是“孝”的表示, “收族” ,是“仁”的表示。五岁的小朋友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外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 ,在唐宋时

2、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谓,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和格的生员不同。 “一乡” ,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 。过去训练儿童作诗,经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 ,宋仁宗年号() 。 “先人” ,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谓。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 ,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 。宝元二年(9) ,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

3、() ,故称“先人”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身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家长、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访问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

4、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 (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干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干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原本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伤仲永参考资料【补充注释】、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

5、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 ”因此, “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家长、收族为意” 。“养家长” ,是“孝”的表示, “收族” ,是“仁”的表示。五岁的小朋友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外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 ,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谓,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和格的生员不同。 “一乡” ,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 。过去训练儿童作诗,经常指

6、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 ,宋仁宗年号() 。 “先人” ,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谓。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 ,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 。宝元二年(9) ,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 ,故称“先人”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

7、)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身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家长、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访问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 (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干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

8、、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干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原本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伤仲永参考资料【补充注释】、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 ”因此, “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家长、收族为意”

9、 。“养家长” ,是“孝”的表示, “收族” ,是“仁”的表示。五岁的小朋友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外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 ,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谓,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和格的生员不同。 “一乡” ,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 。过去训练儿童作诗,经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 ,宋仁宗年号() 。 “先人” ,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谓。按:

10、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 ,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 。宝元二年(9) ,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 ,故称“先人”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身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家长、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

11、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访问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 (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干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干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原本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