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8884389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语言2015yog(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 分为炼字和炼句两种。 一、炼字 即对“诗眼”赏析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 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 、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 容词,还有一些虚词。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 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 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 隐藏在标题中。 诗眼: 1、点明主旨的关键字或句。(诗中眼) 2、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 最关键的字或词。(句中眼)即“炼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副词、叠词、拟声 词等。1、点明主旨的关键字或句。 (诗中眼)

2、 找出旅夜书怀的诗眼并简析。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 诗人漂泊无依、孤独命运的写照。 高考链接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三江小渡,是由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公元一一六四年正月,作者因 其父之病西归故里吉水。同年八月,作者之父因病逝世,作者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丁父忧时 期。约是在此期间,作者友人因事远行,作者送别其友人至三江小渡口,作此诗以纪。 问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注意:诗中眼是全诗主旨所在。它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在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答题。答案:“交情”或“交情得似山溪渡”答题思路:1、找出诗眼 2、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3、再次强调诗歌思想感 情。2、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字或词。(句中眼)即“炼字” 答题思路:1、解释字意。2、带入诗中赏析(手法) 。3、表达效果。4、抒发的情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如:试分析“坼”与“浮”二字的好处?“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 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 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 诗人的笔下,

4、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 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 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用这一雄浑壮阔 的意境反衬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如何分析表达效果1、在分析效果时,如用修辞要写明所用修辞及其 修辞效果。活用要具体指出如何活用。 修辞:拟人、双关、比喻 活用:使动2、结合词语的词性和特点来分析写出的手法、画面内容 与营造的意境、情感等。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后人评价本句的中“垂”和“涌”用得极好,你认为呢?试 简析这二字的妙处。 放眼岸上,孤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垂”字反衬 出原野的广阔无边。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 翻动如涌,“涌”字赋予了画面

5、动态感,烘托出 大江激荡奔流的气势。这两句极好的渲染出一 幅雄浑壮阔的意境,与上联意境形成鲜明对照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孤独的形象和凄 苦的心境。动词“溅”、“惊”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情感赋予花和鸟,烘托出凄凉的意境,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动词、拟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成对的黄鹂在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欢唱。白鹭在青天 映衬下,自由翱翔。本句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 色,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勾画出 春意勃发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沐浴在初春美景中愉悦舒 畅的情绪。表颜色的形容词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蕉叶 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道出 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 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 “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 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令人动情地 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抒发了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 “萧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落的 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凄清。“ 滚滚”则状写出长江汹涌澎湃之状,使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渲染出沉郁悲凉的意境。也无 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拟声词

7、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 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赏析“忽”字的妙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 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不经意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 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 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副词词性角度 动词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一般形容词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现意象特点,营造意境 。 表颜色的形容词:表现心情,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渲 染气氛。 叠词效果: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8、或是起强调作用, 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氛围。 拟声词效果:使诗歌特点更形象生动,以动衬静,渲染 氛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副词效果:突现意境,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12年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 妙处。(4分)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 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 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 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 象。(06年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

9、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 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 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 团圞(lun)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 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 饱含愁苦与无奈。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 今宁夏灵武县)。石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 简要赏析。

10、(4分)2012湖北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 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 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 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 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 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第二课时:炼句 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 2、结合文意 3、作用、效果(意境、情感、主旨、结构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

11、句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 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初 夏时,江流曲折,燕子 、水鸥自由自在,渲染出一派恬 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 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 不感到欣喜满足。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 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 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 。读之不觉万分怅惘。二、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1、是声律的要求例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例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12、渔舟”3、兼而有之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语序颠倒的原因 答题思路: 调整语序简要描述+强调的内容(结合诗句分 析意境)+表达效果(意境更突出、特点更鲜 明,情感更浓烈)+诗人情感三、炼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要关注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1)泛菊:饮菊花酒。(2)吹梅:吹奏梅花落 。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 相聚之短暂、

13、相别 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 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 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 奇幻的情思。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 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

14、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 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 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 有如民歌。 (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 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

15、采用朴素的口头 语言,不加雕琢。 (步骤二)烘托出一个素 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步骤三)补充:换词比较类题型 注意:除了炼字题常规做法,还必须两相比较。06福建卷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1)端居:闲居。(2)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的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这句中的“敌”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 仅能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 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 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 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 、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