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

上传人:0 文档编号:4888317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抗菌药物治疗学概论(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菌药物的治疗学一、临床药物治疗学概论临床药物治疗学定义:是通过应用药物手段治疗疾病,达到消除或控制病因与致病因素,减少或解除病人的痛苦,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缓解或治愈疾病,保护或恢复劳力,保持病人生存质量以及预防疾病复发为目的的一门学科。二、临床治疗学的方法: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治疗又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很多情况下,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三、治疗必须依赖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主要指物理诊断和实验性诊断为主。有时用特效药作治疗性试验。四、治疗原则:1.树立对病人的全面观点;2.一切从实际出发;3.始终坚持个体化原则;4.树立发展观点.五、药物治疗注意事项1.了解药物;2

2、.如何评价疗效;3.联合用药时可有协同或拮据作用;4.药物二重性的问题;5.谨慎使用新药;6.利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用药。抗菌药物的治疗学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一、定义:感染性疾病系由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有感染的病原体;确定感染的部位。病原在体内繁殖,或者是因为病原产生的毒素引起宿主中毒、都是由感染造成的。很多感染,临床上不会有症状或者症状十分轻微,但是感染性疾病最后的结局不外有下列四种: (一)感染终止,致病微生物被消灭。 (二)慢性感染,致病微生物持续引起慢性炎症。(三)带原状态,致病微生物对宿主无害,存在宿主体内,可传染给其他宿主。 (四)潜伏状态,致病微生

3、物暂时对宿主无害,等待机会,伺机而动。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血象变化;WBC,中性粒细胞心率代谢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病原治疗;2病灶的处理;3对症支持治疗;4基础疾病的治疗。第二节 抗细菌药物的基本概貌一、前 言1 抗生素抗菌药物 临床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严重: 抗菌药消炎退热药抗菌药消炎退热药 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 以广谱抗菌药对付常见感染以广谱抗菌药对付常见感染 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 个人老经验就是真理个人老经验就是真理2 药物不合理的配伍: 如理化

4、配伍禁忌的药物合用; 药理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配伍; 药物代谢相互影响的药物的配伍等。 3 几个基本概念: 缓释制剂; 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抗菌药物的后效应; 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剂量依赖性; 升阶梯治疗,降阶梯治疗。抗菌药药代动力学及实验室的几个概念1)、治疗窗:抗菌药物MIC与药物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区域;应用抗菌药物要使其血药 浓度达到最大治疗浓度,最好是几倍于某种 制剂的最小抑菌浓度,而病人中毒的危险及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最小。对某些G-菌,其MIC值要求很高血药浓度,只有在感染灶附近用药才能达到其浓度药物血药浓度(mg/L)60504030201004812162024

5、0MIC中毒治疗窗耐药BAC口服三种不同剂量抗生素(A-C)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2)、抗生素实验室分析常用定义抗生素的敏感性:或称敏感株,通用指给予治疗量后,使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的血中抗生素浓度。理想的是感染部位的抗生素浓度应超过MIC2-4倍。最小抑菌浓度(MIC):在含有不同稀释度抗生素的肉汤或琼脂培养基中,标准的微生物接种物孵育过夜(16-20小时),无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抗生素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在肉汤中孵育过夜后,微生物集落计数下降了原来值的99.9%;即,使原来接种物减少了1000倍的最低抗生素浓度。有的抗生素,尤其 - 内酰胺类(在其对G-球菌起作用时)和喹诺

6、酮类,在一定浓度时表现出最佳治疗效果,而当浓度提高时,杀菌作用反而下降。 耐受性:当一种微生物其MBC超过MIC16倍或更多时,这种微生物即称为有“抗生素耐受性”。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可分为:1)天然或突变产生的耐药性,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最多,此耐药性 可转移。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一)细菌耐药率基本概念细菌耐药的基本规则1)细菌耐药与抗生素的使用有一定的相关性;2)细菌耐药的菌株特殊性与药物特殊性3)抗生素耐药从轻度发展到重度4)细菌对一种药物耐药发展到对多种药物耐药5)耐药性恢复缓慢6)耐药菌株的扩散性 Crit Care Med.2002:29(4):135 耐药菌的产

7、生可能与: 用药剂量不足、疗程过长有关,因此,防止耐药菌的产生,最重要的是尽可能早期、足量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在最短的时间内杀灭致病菌,并及时停药。此外,合理的联合用药也是预防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手段。(二)、临床对抗细菌耐药的方案合理用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适当的剂型、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疗程,以达到消除临床症状和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措施防止和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许多抗菌药物口服吸收不完全,如青霉素,多数头孢菌素类。某些抗菌药物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分布 主要全身分布。但下列部位特殊。 骨:克林、林可、磷、氧氟

8、、依诺、环丙 前列腺: 氟喹诺酮、红、SMZ、TMP、四 胆汁: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 曲松; 庆大等、氨苄、哌拉 浆膜腔: 大多药可入,除包裹积液或脓稠 脑膜无炎症时脑膜无炎症时 脑膜炎时脑膜炎时 脑膜炎时脑膜炎时 脑膜炎时脑膜炎时CSPCSP浓度浓度MIC CSPMIC CSP浓度浓度MIC CSPMIC CSP浓度浓度0.80.8)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 利福平利福平 呋新呋新 两性两性BB 乙胺丁醇乙胺丁醇 西丁、四西丁、四 乙硫异烟胺乙硫异烟胺 氨曲南氨曲南 氟康唑氟康唑 美罗培南美罗培南 5FC 5FC 甲硝唑甲硝唑 氧氟沙星氧氟沙星 阿昔洛韦阿昔洛韦 环丙、培氟环丙、培氟 阿米

9、卡星阿米卡星 万古万古抗菌药在抗菌药在CSFCSF中的浓度中的浓度 房水和眼内组织 多数药物不易达到有效浓度。 代谢 体内代谢或原型排出。 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主要由肾排泄,部分药物由肝胆系统排泄。 肾排泄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多数品 种和氨基糖苷类等药物主要自肾脏排泄。 粪排泄 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粪中浓 度可较高。四、各类抗菌药物的特点-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特点 繁殖期杀菌剂 水溶性好,组织分布广 毒低 对敏感菌感染疗效肯定 价廉青霉素在治疗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可作为首选药物与磺胺嘧啶联用;氨苄西林次选药。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等抑菌剂可干扰

10、青霉素的杀菌活性,不宜联合使用。苯唑西林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所致的感染。 对肺炎球菌、其它链球菌及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不宜采用本品,对中枢感染不宜使用。氨苄西林(安必仙) 广普,对G+ 、G-均有作用,但不耐酶 对G+菌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G-菌的抗菌作用较磷霉素、四环素略强,但不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羧苄西林(卡比西林) 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绿脓杆菌感染,如绿脓杆菌败血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也可以用于绿脓杆菌脑膜炎。哌拉西林 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和各种敏感G-菌所致感染,也用于肠球菌和类杆菌所致的败血症、腹腔感染等。 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于粒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

11、。阿洛西林(阿乐欣)可透过胎盘在胎儿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妊辰3个月内的孕妇不宜使用。他唑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可能发生严重持久的腹泻,须考虑抗生素诱导的假膜性肠炎。头孢特点具有青霉素类优良属性广谱,覆盖常见致病菌耐酶、耐酸过敏少、轻缺点:对肠球菌、脆弱类杆菌差,价格昂贵头孢菌素抗菌谱 G+ G-G+ G- 一代一代 + + + 二代二代 + + + 三代三代 + + + 四代四代 + + +第一代头孢 GG耐酶血浓度 蛋白肾毒性 其他 结合率头孢、噻吩+中中中单低体内代谢头孢、噻啶 +不耐高低明显入CSF头孢、氨苄 + +耐低低低头孢、唑啉 +耐高高单低头孢、拉定+耐高低低 无钠、口服 +

12、 注射 头孢唑啉 对G-菌作用在第一代头孢 菌中最强。 头孢羟氨苄 一般不用于婴儿和新生儿。 第二代头孢 G+ 一代二代三代 G- 一代二代三代 对产气、肺杆、枸橼酸杆菌等有作用对产气、肺杆、枸橼酸杆菌等有作用 呋新Cefuroxime 低毒、耐酶、入脑 替安Cefotian难入脑 孟多Cefamandole出血倾向头孢孟多甲酸酯 本品含碳酸盐,与含钙镁溶液(啉格氏液、乳酸林格氏液配伍)会有沉淀。 与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呋塞米、 依他尼酸钠联用可增加肾毒性。 注意:对青霉素和新生儿早产儿不主张使用。头孢呋辛酯 注意:味苦,整片吞服,故5岁以 下小儿不便使用。第三代头孢肠杆菌科 绿脓耐酶 排泄 其他噻肟 + + 耐 肾 肝内代谢哌酮 + +不耐 肝胆 出血倾向曲松 + + + 耐 肝胆 半衰期长入CSF多他定 + + 耐 肾 免疫缺陷者感染 头孢噻肟 静脉滴注,12岁儿童,每日26克,分23次; 婴儿及12岁以下儿童,每日 50100mg/kg, 不足1周岁龄者12小时1次,728日龄每8小时1次。 头孢曲松 婴儿最好不用。 头孢哌酮 新生儿及婴儿剂量尚未确定 头孢他定 新生儿及2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