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概述.ppt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08041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障碍概述.ppt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格障碍概述.ppt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格障碍概述.ppt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格障碍概述.ppt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格障碍概述.ppt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障碍概述.ppt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障碍概述.ppt新(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格障碍概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 市心理医院: 童 俊 教授(一) 正常与病态n何谓人格障碍 n社会规范与人格障碍 (二)人格障碍的基 本病理学n三种主要的人格障碍丛n两种观点的病因学 (三)人格障碍带来 的医疗和社会问题n人格障碍的自杀和自残 行为 n人格障碍的事故和死亡 率 n人格障碍与精神障碍的 共病 n人格障碍对医疗服务的 需要什么是人格障碍(一) 正常与病态n正常人格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直接地套用 健康的标准;b、间接地是作为病态人格的反面;c、 最经常地,统计学上的是这些行为见于所处环境中的 绝大多数人。因而,正常与病态人格的区分天生地带 有武断的特性。这种区分常

2、常人为地在两种行为特征 之间武断地划分出正常与病态的界限。所谓正常与异 常,常常依据于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定。一些相同的行 为如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被定义为正常或异常 。比如,一个保守老实的人处在封闭的农业社会可能 被认为是个良民,如处在现今变革竞争激烈的时代, 可能就是适应不良的人而要遭受淘汰。n无论如何,单单基于社会背景去定义病态人格是不 能令人满意的,因而今天有关人格障碍的界定加进 了许多超越社会背景的特征。如: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满于他们内在的幻想式的无所不能等。尽管如此 ,病态人格仍然不能通过正常或异常行为进行可靠 的区别,如,有些个体呈现非常严重的社会性孤僻 ,但没有专业功能的损伤或

3、个人痛苦和苦恼的特征 。因而,衡量人格正常与否,除了个人和社会适应 外,还要与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结合起来。1、何谓人格障碍 n临床上认为人格障碍是开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与 个人所处的文化期待明显偏离的、持久和顽固的内在 体验和行为模式,常导致苦恼和个体的损伤。人格障 碍是种不正常的行为模式。既使它常常导致情绪的混 乱以及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困扰,患者也不能自行改变 。n人格障碍既不是精神病性发作,也不由药物或酒精乱 用,头脑损伤或疾病引起。DSM-(美国精神疾病 诊断标准)区分了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所有的 人格障碍呈现下面一种至数种与正常的背离。n 认知:感知,思想和对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解释

4、 。n 情感:情绪反常n 人际关系n 冲动性n人格障碍者顽固地阻抗变化,可以说任何一种人格 障碍对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幸福都是分裂和有腐蚀性 的。投射和压抑是常见的困难的人格障碍的防御机 制。任何一位必须与人格障碍者生活在一起的人, 都能证明是多么难以超越这种障碍者的防御,以及 难以超越他们虚幻的朝向亲密客体的正性和负性意 向。n人格障碍趋向于慢性,表现为非正常情绪和思想体 验以及短暂的精神障碍。当然,人格障碍者的精神 障碍不似精神病那样严重和激烈,也未丧失基本的 现实检验能力。而且,他们均有被证实的来自童年 的心理损伤。n某些人格障碍是种隐蔽的障碍,患者可能呈现出相 当的平和理性,甚至达到正常人

5、的功能水平。有时 ,只有某些深深卷入这种人格障碍患者的生活方式 的人可体验患者的异常。n保罗(Paul)认为,一个人如果形成严重的人格损伤 必然遭遇过来自双亲的剥夺和忽视。保罗相信,在 人格障碍者呈现的移情和反移情关系中是激活了早 年由患者父母导航,患者执行的亲子关系。人格障 碍者没有一种稳定的、连续的真实自体的感受,而 是常常具有被防御和假自体控制的感受。n在伴侣关系中,人格障碍者引发骚乱以及激活早 年的剥夺体验,这样的关系最终预示伴侣关系的 破裂。n人格障碍治疗的理想期待是:人格障碍者能由再 体验、安全地感受和整合情绪上的痛苦,而变得 足够真实地生活在一种清楚、明白和建设性的生 活中。2、

6、社会规范与人格障碍 (1)适应与适应不良: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存在 着用社会道德和价值来制定和描述个人行为方式的 习惯。几个世纪以前,许多的社会都会建立一些机 构将那些被认为其行为模式与主流道德和价值相背 离的人限制起来,让他们与世隔绝。在西方社会也 是直到十八世纪以来,才有研究描述精神疾病与不 道德行为的区别。n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下,人格总是与道德评价卷入在 一起。通常,诊断人格障碍就意味着不可治疗和丧 失适当的医疗机会。这种态度表明了社会大众对人 格障碍的负性的,带有道德色彩的价值评判。即使 在医疗界,情形也是如此。有学者如蒂勒(Tyrer) 严厉抨击了医者的这种态度,他认为用这样的观点 和

7、态度来对待人格障碍者是一种医生朝向病人的变 态。n诚然,道德是随着人格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人格 健全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道德的人。 但是,正如我们 定义人格一样:“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 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Allport,1961,p28)。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生理系统发 育不完善,甚或有缺陷,那么何以有可能呈现健康 ,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当我们将讨论的着重 点放在关系个人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发育缺陷时,道 德的评价就不怎么重要也不那么人道了。n每个人都有一种潜能卷入层次不同的人际关系-从 亲密关系到偶尔的接触。亲密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带 给人安全感、并逐渐形成应对日常生活

8、必需的自信 感。与他人能建立带有亲密感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 活是否满意的必须前提。失去与家庭成员和朋友间 的亲密感,将会使人丧失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体验。n成熟的个人能体验所有不同水平的人际关系并对自 己人际关系的质量感到满意。有缺陷的个人则完全 相反。n在一种有意义的关系里,参与者通常发展了自己依 赖和独立的双重行为。理想地说,独立和依赖在这 种关系中保持动态的平衡,这种现象可由相互依赖 (interdependent)这个词来替代。一个相互依赖 的人能自我掌握何时可以依赖他人,何时能自我独 立。同时,这样的人也能让他人依赖或独立于自己 ,而没有需要去控制他人。一种社会适应的反应包 括宽容孤独的能

9、力和自主性,以及成熟和相互依赖 等需求的自由表达。这是一种社会适应模式。n人际关系也包含从健康的互相依赖的互动,到与他 者没有真正连结的互动的连续谱。n不适应的社会模式是被操纵感,冲动和自我中心。 具有这种适应模式的个人常常遭遇人际困境,包括 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其他的各类社会关系。处在 人际关系模式这一极的个人常常被诊断为人格障碍 。n在表现为社会适应和不适应的二极之间常有一些中 间状态。处在中间点的个人常常体验到孤独、回避 和依赖。这类型个体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常 常处于一种边缘状态。这种状态也决定了他们的思 想和行为模式介于正常与不正常之间。(2)、 生命的周期与阻碍:n、婴幼儿期:

10、从出生到3个月,婴儿尚不能感受 到在躯体上自己与母亲已分开。3个月大时,婴儿 才有与母亲躯体有区别的感受。但是,直到18个月 大时,婴儿才有心理上与母亲的区别。3个月到18 个月这段时期被称为母婴心理上的共生期。事实上 ,在这段共生的过程中,也充满分化的惊淘骇浪。 45个月大时,到达共生期的高峰,分离就逐渐开 始,直到大约在18个月时,共生终止,生命进入另 外一个不同的时期。n在这个时期,由于身体与母亲的分离,使婴儿能从 对母亲的兴趣上顺利地转移到非生物的对象上,这 些物体是由母亲提供的,包括毛毯,纸,玩具等。 这些东西也称为过渡性客体。n从10或12个月到16或18个月这几个月里,由于直立

11、行走,婴儿的世界象一个迷宫。直立行走很大的改 观了他曾经的视野。与母亲相似的自主性,自我功 能快速成长,这时,婴儿与母亲建立一种特定的关 系自体客体(selfobject)式关系。n婴儿陶醉于自己的世界里,自恋到达顶峰。这种自恋 可以看成是发展的需要,能平稳过渡到分离个体化的 学步儿童,此时需要用自恋以安慰失去客体时的痛苦 。 n这个时期,婴儿完全依赖他人。婴儿信任感的发展需 要一个持续的可预期的客体的无条件的爱、抚养和接 纳。婴儿积极的自我价值也来自婴儿能依赖于一个爱 和温情的客体。这个时期,因为安全与信任感的获得 ,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母亲的意愿与自己的不是总能保 持一致,有时候,甚至是与自己

12、完全相反。这是婴儿 无所不能感的首次挫折,这种挫折是发展的必需。n这样的既能信赖又有所不同的关系,开启了婴儿共 情地理解的能力,为将来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这个共生时期也可以说具备了分离个体化的雏型。n这个时期过分的满足或缺失能导致力必多的固着而 呈现出心理病理的特征。表现为过分理想化,自恋 ,悲观和过分苛求。常常表现为过分依赖客体而保 持自尊。过分嫉妒常常反映出这个时期的病理。n、分离个体化期:马斯特森(Masterson)将婴儿 的18个月到3岁称为分离个体化期。分离包括所有 的体验,事件和促进自我区别,以及感受自己成为 一个独特个体的发展成就。个体化是儿童内在心理 结构的进化,以及生长

13、出一种分离感、整体感和能 力感。这个时期即使孩子不能直接感受完整客体, 但是,孩子知道有一个有价值的个人或客体持续地 存在着。n这个时期的开始,孩子寻求母亲的再确定,支持和 鼓励。如果父母对这些自主性的行为的反映是积极 和支持的,那么就帮助孩子建构坚固的自我,打下 了将来发展一种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的基 础以及人际成长的能力。n、 生殖器期:从3岁到5岁末。这个时期的兴奋点 在生殖器区域。阴茎成为了男、女孩首要的感兴趣 的器官。女孩子没有阴茎被认为是被阉割的证据。 生殖器期随着生殖器区的手淫而伴随着无意识的对 异性父母的性幻想的内疚感。在这个时期( Oedipus)冲突加剧。n这个时期聚

14、焦于性别认同和整合性心理发展前期的 残余物进入主导的生殖器性向里。俄狄浦斯( Oedipus)情形的建立,实质上是促进后来构成重 要和持久的性格基础的身份认同;即男、女孩子因 阉割焦虑而转向同性父母认同。因而,男孩子向父 亲认同而成长为男人,女孩子向母亲认同而成长为 女人。n这个时期的病态发展导致男性阉割焦虑和女性的阴 茎嫉妒。此期的另一个重要发展的扭曲,来自于在 俄狄浦斯期冲突之外被发展起来的认同模式。阉割 焦虑和阴茎嫉妒以及出现在生殖器期的认同模式, 是人的特性发展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他们也包容 和整合前性心理期的残留物,所以,任何前述时期 的固着和冲突都污染和更改恋母情结。n在生殖器期末

15、的恋母情结产生了一种有力的内在源 泉,规则内驱力冲动并将这些冲动朝向建设性。这 些规则的内在源泉是超我,它基于早先对父母形象 的认同。n、童年期:内在的道德和共情能力的发展出现在 6到10岁这一阶段。在这个时期,一个支持性的成 长环境可鼓励和催化自我成长为一个积极的,适应 的自我。此时,教养者的过分设限常摧毁孩子朝向 独立的成就感。相反,教养者充满爱的、有节制的 与孩子的交流,则帮助孩子发展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大一点的孩子采用了父母对行为的指南,价值系 统也开始出现。上学后,孩子开始学习合作,竞争 和折衷。同伴关系以及得到家庭外的成人的承认, 如老师、朋友的父母等变得非常重要。n 、青春前期和

16、青春期:在青春前期,个体常与同 性朋友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最好的朋友。 这种关系是种共享的关系,它带来一种机会去澄清 价值和认知与他人关系亲疏不同的区别。这通常是 一种非常依赖性的关系。随着青春期的发展,依赖 一个亲密的同性朋友的关系常常发展出一种依赖的 异性恋关系。当一个年青人发展了与一个同伴的依 赖性的关系,就是一个向父母的独立宣言。在青春 期的挣扎中,学习与朋友相互依赖,并常常有些叛 逆的行为。此时,父母如提供一种坚固的界限,关 注和宽容叛逆,可帮助青少年学习在父母的需要和 同伴群体的压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n所有从出生到青春期发展的阻碍都可以导致个体心 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的缺损。这种缺损反映在外 显行为上,表现为紊乱的行为模式,这种紊乱持续 到成人期就成为了各种心理障碍。n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生命的前三年,即从共生期到 分离个体化期是人格成形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 人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具有独立的、分离的、 整体的自体和客体。完成了这个时期的进化,个体 才真正进入二人阶段,进入到恋父恋母的俄狄浦斯 期。俄狄浦斯期则完成了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