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8796696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城乡统筹下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研究劳动力转移研究 报告人:钟瑶奇报告人:钟瑶奇一、转移面临的难题 二、转移后出现的问题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四、建议一、转移面临的难题 (一)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突出 ,供需缺口呈扩大趋势 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近年来先后进入劳动年 龄人口。重庆市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进入持续增长期。形成巨大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农村就业人口持续下降使全市劳动力总需求呈持续 下降趋势。因而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缺口在未来十年内呈扩 大趋势。重庆市劳动力供需预测单位:万人劳动年龄人口(15- 64)供需缺口劳动力人口(15- 59)供需缺口 2005565.21426.

2、842010722.83566.012015747.02526.072020684.49528.98(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 转移任务重 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较大(850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较多(18.2万人)。稳定性较差。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转移任务 艰巨。(三)就业弹性偏低,产业支撑 不足 城市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重庆“十五”时 期下降到0.04,远低于0.1的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力度下降。根据预测结果,重庆市在保持城镇就业弹性0.04 不变的条件下,到2020年城镇就业人数达到877万 ,比2

3、005年增加276万,年均增加18万左右。而重 庆在2020年前仅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按保守的估 计也在30万人以上,因此城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四)劳动力结构供需失衡 目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中中年所占比重大,与 企业招工需求不相符合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企业大量需求技术工人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 进一步突出二、转移中出现的问题 (一)城市定居难转移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服务餐饮 等技术含量低的传统部门。工资收入低,就业岗位极不稳定。工作缺乏稳定性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定居。(二)农村发展难 劳动力流向影响着资金的流向和人口的布局( 人跟钱走,钱也跟人走)。农村中青年

4、骨干大量外出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 展,也使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难以组织,给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人力资源方 面带来影响。(三)社会管理难 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异地务工,导致流动人口 大量增加,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其流动频繁无序与我国人口户籍制属地化管理 方式不相适应,给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一)积极而稳妥的转移策略首先,要使农民走出去,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提高素质。其次,促使部分进城农民工经过自己的努力逐 渐在城市扎下根并真正迁移到城市里去。第三,一部分农民通过打工增长了见识、积累 了资金,到县城、集镇安家落户,回乡创业, 促进当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可能会在

5、较长时间内采取兼业的方式,对 此要给予理解和尊重。 (二)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转移机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是要将农民赶到城市 去,而是要依靠市场机制将农民吸引到城市中 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最优结合,提高 他们的生活质量。要弱化政府在产业更替过程中的强制性干预, 使产业更替和劳动力转移能够平稳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跨世纪的复杂的系统工 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农民即使进了城也留不下,留下来也过不好。如果把农村的失业变成城市的失业,把农村的 贫困转为城市的贫穷,问题就更加严重。(三)政府要积极消除劳动力转移 的制度障碍而不是强化有序引导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与劳动力转

6、移的 预期效益有关,还强烈地受到制度障碍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出现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除了 城乡发展差距加大的原因,还有的是制约人口 流动的制度被削弱的结果。因此,与其建议政府“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 移”,不如建议政府注重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 障碍。四、建议 (一)增加非农就业岗位是推进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持续、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千方百计增 加发就业岗位。1、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到重庆落户。实行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发展政策,改 善创业环境。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放宽企业准入限制, 简化开办

7、企业的有关手续,放宽工商部门对中 小企业的年度检查,使开办企业的成本减少。创造面向城乡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增大对城 乡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用减税来鼓励居民投资兴办企业。2、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 的拉动力在经济发展中注意处理好经济总量与就业总量 的关系,将经济发展、产业开发、结构调整和 城乡统筹就业相结合。既重视高投入、高产出和资源型大项目的建设 ,也要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行高技术产业 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产业政策,增加就 业总量。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坚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和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把产业聚集作为城镇 发展的基础,通过产业聚集带动农村人口向城 镇迁移,通过

8、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增 加就业岗位。(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是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证1、改革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打造公平就业环 境。按照城乡一体化、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原则 ,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对在国家法定年龄内的本地劳动者,以及经劳 动预备制教育培训合格的本地农村初次就业者 ,统一发给就业登记证,进入城乡劳动力 市场求职。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劳动者一样凭学历、技能、 素质等条件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用人单位和劳 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 2、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把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的就 业状况,与城镇劳动者一

9、起纳入日常就业统计 工作范围,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本市无工作岗位或 无承包责任田、有就业要求的城乡劳动者,统 一到辖区劳动保障机构进行失业登记。以此作 为依据,逐步建立有效的全市失业与就业管理 服务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3、建立城乡统一的全员培训制度。对城乡未能升入高中、职校、技校的初中毕业 生实行劳动预备制度。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和职业准入制度,完善多 种形式的培训补贴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补贴制 度。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市场相结合的 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 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4、建立并完善城乡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援助政

10、策,将就业援助的 对象从城镇就业困难群体扩大到农村的就业困 难的劳动者,并向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 职业介绍等就业援助。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安置、统筹公益性就业岗位 向城乡就业困难家庭倾斜等手段,重点解决 “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三)科学合理的政府投入机制是加 快转移的助推剂 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政府资金投入的对象应是机构或组织,而不是农民个人 ,这样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人头拨钱,是一 种简单的“大锅饭”的思维方式,既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 高,也容易产生造假行为。目前这种“直补”的方式,钱再多也不够用,还会让农民 产生依赖心理。政府可通过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扶助,

11、鼓励农民 成立民间互助合作组织,使农民逐步形成“互助、协作” 的思想。政府可通过对职业学校、职业培训基地更新教学设备给 予补贴,提高培训质量。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 (四)引导城市资金下乡,加快小 城镇建设 通过政策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商资本下乡 ,到乡镇开办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大龄 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拓宽农村就业门路。通过工业化和市场化来推动小城镇发展,为农村劳动力 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小城镇不仅是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地,也是农民 工回乡创业的基地,更是农村人口转移的定居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商 品集散地、非农产业聚集地、交通枢纽地,使其中一部 分升级为小城市。小城镇通过发展加工制造、交通、物流、建筑以及消费 市场等逐步“城市化”,必能扩大劳动力需求,必然吸引 更多的农民前来定居。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