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85654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先秦说理散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本章的重点是孟子和庄子 。 明确诸子散文总的文学特点和各家的不同 风格及文体特点。 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 要结合作品体会。 要求:能背诵一些重点篇目和名言警句。 .先秦说理散文兴起的外部原因 私人讲学的风气: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形成士 阶层。他们设立私学,讲授学业,他们的言论 由弟子记录而成散文。 养士风气盛行:各国诸侯争相罗致人才,诸子提 出政治主张,纷纷著书立说,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 客观因素:复杂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用诗歌 形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散文体盛行。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韵散结合体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三、独立成篇的

2、专题论文一、语录体韵散结合体 (一)语录体论语: 1、孔子生平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 ,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 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 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 ,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影响极大。 2、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 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孔 门

3、后学辑录而成的,成书于战国初年。论语是语录体 散文的典范之作,书中对话说理的形式已具有说理文的一 些文体特征。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 完整的篇章。 3、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在: (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 (二)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 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于后世,许多成 为格言、成语; (三)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 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 感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分析: 本篇中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动作 ,首尾圆合,基本上具备了篇章的规模。 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也比较鲜 明。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子路的 率直,冉有

4、的谦虚,公西华的小心谨慎, 曾皙的从容不迫,高雅清华,深不可测, 都各具特色。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一“哂”,而对曾 皙的回答“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打个比方,子路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莽 张飞,曾皙就像庞统。能在处世之间,最 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件事情,这就要有 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 夫。 孔子和其它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皙在 旁边悠闲的鼓瑟。当孔子点到他时,他从 容不迫的弹完这支曲子,站起来回答。从 这一段描写看出,别人讨论时,表面上曾 皙在搞他的音乐,实际上大家谈的内容他 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曾皙回答的 一番话描绘了一幅“春暖图”,这跟“志”有什 么关系呢?孔子为

5、什么赞成曾皙的话?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就 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 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 ,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 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 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 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但总离不 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 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 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 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 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1、老子生平李耳(约前571前4

6、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 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人。是我 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老 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 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 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 学思想。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文为 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 中反映的情感

7、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在 :(一)老子一书包含有作者强烈的 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二)全书 常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采用 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 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如哲理 诗一般。老子中的一些韵散结合体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1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章 5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6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章81)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 成熟。 战国中期的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孟 子中有一些章节就

8、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 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 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 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中的尚贤、尚同、兼 爱、非攻等,都有一个标题概括文 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墨子 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 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 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 录的简单的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 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 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的 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 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 ,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三、独立成篇的专

9、题论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 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 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密注意谋篇布局 ,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 理散文的主要形式。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孟子和孟子 一书 二、孟子的艺术 特征 孟子故里 中国邹城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1、孟子的生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 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继 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

10、为“孔孟”。 2、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 ,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 家的重要著作。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 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有 较强的文学性。二、孟子的艺术特征: 1、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 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 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 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 的形象性。 2、气势浩然的文风。孟子曾自谓“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指人的正气,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精神和气质。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 词锋逼人,极富阳刚之美。在先秦诸子之 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

11、快畅达、 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 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 。此外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 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 3、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 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 朗而爽快。表现出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是成熟的标准书面语。孟子散文气盛 而词壮的语言风格,历来倍受称道。它在 后世散文家的心目中被尊崇为典范之作。“ 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韩愈的散文深受 孟子散文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章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他 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政 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12、说 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他 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具 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 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响 ,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他 的辩才。 孟子的论辩技巧很高,善于把握对方的心 理和论辩的主动权,总是居于有利的地位 ,按照自己的意图,层层进逼,步步深入 ,将对方引入自己设置好的“口袋”和“埋伏 圈”,最后只好就范。为此,他在论辩中, 往往采取迂回包抄引人入谷的策略,欲擒 故纵,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具体 说,本文的论辩思路是: 齐宣王的兴趣在“霸道”,而孟子要向他宣讲 “王道” 孟子巧妙的岔开,顺便提出“ 王道”的话题,齐王愿

13、听 孟子举以羊易 牛的例子,肯定齐王有行王道之心,以满 足齐王的虚荣心 小大之辨,又否认 了齐王能行王道,牵着齐王的鼻子走 当齐王难堪时又肯定他有仁爱之心,又满 足了齐王的虚荣心,使他继续对王道感兴 趣 孟子岔开话题, 采用迂回包抄的策略,引导齐王上钩 打比方以提出“不为与不能”的话题,引导齐 王发问 打比方说明什么是“不为”与“不 能”,顺势指出齐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 非“不能” 从正面说明行王道的基础是 要有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之心 乘势 逼问齐王的大欲 齐王不好说,孟子替 他说出来,实际上是树立批驳的靶子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步指 出行霸道“后必有灾”,引起齐王的警觉,愿

14、 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设置陷阱, 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王肯定楚人 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可以敌大,寡 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 ,终于 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面向齐王宣讲 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体做法以及要 达到的效果。 文章虽然是对话体,但论点(行王道)鲜 明,论据(大量的例子、比喻)充分,论 证过程完整。有时从正面立论,有时从反 面反驳。全文基本上是先提出论题,经过 层层论证后,最后解决问题。符合政论文 的一般思路和形式。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一、庄子和庄子 一书 二、庄子的艺术 特征 三、庄子的地位 和对后世的影响一、庄子和庄子一书: 1、庄子的生平 庄氏, (

15、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 说子沐),楚庄王之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 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也有说是安徽亳州蒙城人)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 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 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 派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先秦 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 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相传是庄子自撰,“ 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 著。其最中心的哲学思想就是对“道”的体认,讲究 自然、无为。二、庄子的艺术特征: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一书大 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 ”、“寓言”。 卮言 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 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