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

上传人:luoxia****01806 文档编号:48644875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金融体系改革需解决五大关联问题金融体系是以金融产品交易为基础的由金融制度、金融机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 监管等构成的有机系统。金融体系改革是指,直接涉及到金融体系内各个方面体制机制转 变和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具有总体性质的改革。毫无疑问,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不是指 金融领域中的某个单项改革,而是指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它具有明显的方 向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国刚 林楠一、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内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这一实质性问题而展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马克思曾说过

2、,资金是经济 活动的第一推动力。金融资源不仅是各种经济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在现代 经济运行和发展中,金融资源配置的取向、格局和方式直接引导和制约着其他经济资源的 流向、流速、布局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体系改革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不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进程和成效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机制作用。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一方面金融体系改革应紧紧围绕经 济体制改革的取向、重心和内在要求而展开,应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客观需要而展开,因此要始终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这一基本点; 另一方面,金融体系改革又必

3、须充分发挥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 基础上,通过调整和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的取向、流速和格局,引导其他经济资源的配置状 况调整和改变,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由此,既充分反映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 用,又充分体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应于“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而言,强调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这一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在金 融改革中,这一核心问题也是存在的,同时由于金融领域中盛行审批制,这一问题更加突 出更加严重。就此而言,金融体系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货币政策调控、金融监管与充分发 挥金融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

4、决定性作用之间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并且 能够解决的问题,应交给金融市场去解决,不应由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代劳,以改变政府 部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但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也还存在另一个特殊且突出的问题间接金融为主的体系。 所谓间接金融为主的体系,是指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中的各种金融资源主要通过商业银行 等金融机构运用存贷款机制进行配置的格局。截至 2014 年 9 月,中国金融 90%以上的资源 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存贷款机制(或类似于存贷款机制,如信托、银信合作、银证 合作、银保合作等)进行配置,由此提出了金融体系改革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在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上,是走一条继续坚持间接金融为主 从而依然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之路,还是走一条改革间 接金融为主的体系,从而发挥金融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之路?如果是前者,实际上谈不上金融体系的改革,所涉及到的主要是一些单项金融改革的内容;如果是 后者,则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将是金融体系重新再造的过程,它将深刻影响到金融体系的 各个方方面面。有关金融体系是商业银行主导还是资本市场主导(或称为“是以银行为基础还是以市场 为基础”)的讨论,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美国金融创新。此前,美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 行等金融机构配置的金融资源占主体地位;但在上

6、世纪 80 年代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随着直 接金融的快速发展,以银行信用为基本机制的存贷款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快速降低, 美国金融业界(包括实务界和理论界)提出金融体系向何处去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商业银 行等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中处于硬约束状态,在发放贷款中处于软约束状态,这决定了它 们将是 20 世纪的“金融恐龙”(即行将灭亡);另一些人强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快 业务转型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此后 30 多年,美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贴近资本市场发 展的内在要求,积极展开产品创新,有效实现了资产结构调整、业务转型和盈利模式的转 变,构建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在

7、欧洲大陆,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以德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也在快速实现资产结 构调整、业务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变。在存贷款占比快速降低的条件下,积极拓展非生息业 务,充分运用各种金融机制,根据客户要求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将业务重心转向了 存贷款之外的各种金融产品运作,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全能银行业务模式。中国尽管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债券,提高直接金融比重,但 15 年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格局并无根本改变,且有着越加严重的趋势。近年来,这种 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存贷款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缺陷暴露得更加突出,不仅引致了经济和 金融运行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弊端,而且给经济社会的

8、健康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 隐患,为此,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已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了。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要发挥资本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必 须改变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存贷款为主体的间接金融架构,建立以“直接金融为主、间接 金融为辅”的现代金融体系。二、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总体思路应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金融体系改革涉及到 众多方面的调整,相当复杂。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看, 从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对比差距来看,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需要同时解决好五个相互关联 的问题:第一,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

9、,从“重需求管理”转 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协调”,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实行的是,建立在行政机制基础上的直接调控模式。 这种调控模式有着三个特点:其一,刚性调控。强制性是行政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这决 定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运用行政机制,相关的调控措施具有明显的刚性。中国货币政策调 控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新增贷款规模的管控等均采取了行 政机制予以贯彻实施。在这些调整中,人民银行微博的交易对手方均无选择的余地。近年来所实行的一系列对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差别化调控措施,更是体现了行政调控的非 一致性特点。其二,数量调控为主。中国每年的货币政策调

10、控目标基本以货币投放数量界 定。虽然近年来公开披露的中间目标大多为 M2 的增长率,但内部调控依然严格实行新增贷 款数量的行政管制。2010 年以后,这种数量调控借助于电子技术有着更加细化的趋势,甚 至落实到了每月每天的境地。这固然与利率体系不完善相关,但与人民银行缺乏进行价格 调控所需的可调度资产也直接相关。其三,涉及范围不断扩大。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 但中国的货币政策通过运用行政机制,直接扩展到了所谓的“结构性调控”范畴(其中包括 房地产调控、债券发行方式和对象、具体的信贷政策等),使得货币政策调控范围扩展到总 量关系之外。金融体系改革,要求建立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11、,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改变主要运用行政机制进行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充分尊重 市场规则的基础上,运用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操作工具,更多地运用价格机制实现货币政 策的调控目标,变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货币政策属于需求总量政策,其重心也在于调控需求总量,但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中, 总需求受到总供给的严重制约。换句话说,离开了总供给来讨论总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如 果货币政策仅仅停留在进行需求总量的调控,将给经济和金融运行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更偏重于供给总量的管理,为此货币政策调控应特别重视与 财政政策的配合,实现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的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货币政策调控

12、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化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调控相协调,货币政策操作应 从“重需求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协调”。第二,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基准。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成金 融产品价格的市场基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的机制,建 设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和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加外 汇市场的参与者,减少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在这些条件基础上,形成人民 银行运用价格机制调控金融运行走势的新格局。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在金融体系内也不例外, 金融产品价格体系是否正常有效就成为

13、能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在金融产品价 格体系中,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占据着市场基准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直 接决定了金融产品价格体系的完善程度。但迄今为止,中国的金融产品价格中,作为市场 基准的依然是存款基准利率,国债发行利率通常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国债交易市场中的收 益率也受到存款基准利率调整的严重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 改革步伐,给资金供给者(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权,使他们 拥有在存款市场上和贷款市场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促使存贷款利率在市 场竞争中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推进短、中、长

14、各种期 限的国债发行(且数额能够满足金融交易的需要),加快国债交易机制的完善,由此,促使 “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健全和完善,形成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和有效的 利率传导机制。对一个开放型经济而言,货币政策的价格调控机制由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所构成。其 中,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由此将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因素带入中国 境内,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运行态势。要形成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面 对中国正步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变 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中作为主要的购买者状况,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外汇交易市场,有效

15、增加外汇市场中的境内外参与者(尤其是境内外的外汇买入者), 弱化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第三,在金融脱媒的条件下,有效推进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明显降低生息业务比重, 提高综合经营比重。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提高城乡居民的金融财产收入水平, 分散金融风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金融信用由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三种类型构成。但长 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建立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它借助于存贷款创造资金的功能,一 方面支持了改革开放 35 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中所需资金的支持,使得中国没有陷入一些发展 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所面临的贫困陷阱,因此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又严重限制了实体企 业和城乡居

16、民的金融产品选择权,严重限制了商业信用和市场信用的发展,不仅使得金融 产品价格体系长期处于不合理的扭曲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决定 性作用,而且使得国民经济各项活动建立在债务关系基础上,债务风险持续累积。三个突 出的现象是:其一,债券在理论上和海外实践上都属直接金融范畴,但在中国它成为了间 接金融产品。2000 年以来,中国债券余额数量增长了 7 倍左右,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 未感觉到金融脱媒的任何影响(更不说“挑战”和“威胁”了)。债权数额的增加,并没有 引致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转型的加速,更没有引 致市场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有效发展。其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嵌入在资金供给者和 资金需求者之间的卖方垄断机构,一方面以低廉的利率从城乡居民、实体企业和其他资金 供给者手中获得资金,另一方面,以昂贵的利率将这些资金贷放给实体企业,从中获得高 额的利息收入。2014 年 6 月,“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113.6 万亿元,按照存贷款基准利率 的利差 3 个百分点计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获得利息收入 3.4 万亿元,比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