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640160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4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标准的基本线索:回归生活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三、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一、标准的基本线索:回归生活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这门课在原有课程(包括品德课、社会课等)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最主要的表现在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教育。 我们大家都知道,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

2、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多,人类每一方面的生活,都成为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分门别类,彼此孤立地进行教与学。每一门课程往往都是以各自的学科逻辑来安排它的体系,如历史:中外历史、古今历史;地理:中国世界地理;品德:把原本根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规范,分列了品德课的体系。学习的过程就是跟列入课程内容的抽象要领体系、文字、符号打交道,把它们的字义弄明白了,背诵出来了,就通过考试了,这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过程可以是毫不关联的,这些就是专门化学校教育内在隐含着的脱离生活的危机。“回归生活”是我们课程追寻的理念,什么是“回归生活”?它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

3、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 活为本。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即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正是基于这种从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我们的课程标准是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建构的,改变了过去学科的逻辑体系。2、课程是为了生活的。 在课程标准中作了如下的表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是为了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这是它们所要承担的特殊任务。道德产生于生活

4、最初道德表现为与生活融合一体的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中人们感受到好的生活应当是什么样的。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以生活来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道德的说教,灌输道德的戒律。道德内在于(社会)生活道德与生活不是“两张皮”。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构成要素,是“生活的构成性规则”。道德是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的需要。应当说没有道德就构成不了人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可能有美好生活的追求。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道德产生于、内在于(社会)生活。人们是为了(社会)生活而构建、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绝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5、也绝离不开道德和道德的学习。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基本理念,所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的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之中。品德与生活综合为一门课的主要根据也在于此。 3、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标准所倡导的是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的学习过程,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我们课程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和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在教材设计中,我们(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

6、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即“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第一部分 前 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 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

7、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 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

8、,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1健康、安全地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设这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这部分共11条内容,分别用3个小标题显示内容归类和教育目的的方向性(其他三个部分中,小标题作用均同于此)。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2愉快、积极地生活 (共9条)“愉快、积极地生

9、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设这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这里值得提示的是此部分内容整体上更加强调情感投入,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儿童健康心理,形成愉快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更强调实践性、活动性,只有在活动中,在儿童自主参与的活动中,才能有所体验和感受。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共10条)“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设这方面内容,旨在使儿童逐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具有“五爱”良好品德的

10、公民奠定基础。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共11条)“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设这方面的内容,旨在发展儿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三、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首先,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前提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实现着自己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 其次,教师的这三种角色是在其与儿童的互动中综合、动态的实现的。 此外,教师实现这些不同角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提高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体验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

11、果。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 四、评价建议 1、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2、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 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观察 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 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访谈 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 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 问卷 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 发展的信息。 成长资料袋评价 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 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这是评价儿童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 儿童作品分析 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 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 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同时,自评、互评综合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