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04064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联盟]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苏轼定风波(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苏 轼福 鼎 二 中卓 丽 依zxxkw学 科网 学.科.网n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 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 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 荒种田,故自 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 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 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 。n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 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

2、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 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 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 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 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 ,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 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 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 -黄州-登州 扬州定州 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诗词鉴赏角度:一、知人论世,把握 风格。二、整体感知大义。三。鉴赏语言。四、鉴赏表达技巧

3、。zxxkw学 科网 学.科.网n 定 风 波n 苏轼写作背景:n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 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 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 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 泰然处之”的心境。乌乌 台台 诗诗 案案zxxkwn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 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 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 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 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 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 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 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 上卧呢?以为

4、不妥。于是提笔一改 ,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 花荫。” n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 ,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 ,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 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 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 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 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 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 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 ?”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 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 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 ?”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 才恍然

5、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n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 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 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 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 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 ”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 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 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 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 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zxxkwn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 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 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 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 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

6、学浅陋。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 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 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 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 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 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 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 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 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 乌台诗案”。 n 乌台即御史台。由于 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 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 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 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 、何正臣等,因此称为“ 乌台诗案”。 定风波是一首记

7、事抒怀之作,作于 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 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 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 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 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 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 事,而直写胸襟。小序:三月七日,沙湖 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 n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

8、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 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 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 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 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 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 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 ,欣然前行泰然自若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 雨任平生”表现了 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 由各种各样的风吹 雨打都是无所畏惧 的,表现了词人无 惧苦难,勇敢前行 的意志品质。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 作,

9、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 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其深层含义 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 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 中见出人生大哲理。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是途 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受,然而 ,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 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的风风雨 雨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与人生旅 途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 地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过不去的 难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 风雨也无晴”。总结: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莫嫌荦确坡头路

10、,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 ”,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 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 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 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 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 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 创了豪放词风。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比 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 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 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 生涯十分坎坷。 思想上 他出 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 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 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 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 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玉成 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 广博,立意新奇,“吞五湖 三江”的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