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02262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七年,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对自己的人生修炼十分重视, 归纳起来有五个字。 就是诚实、诚恳 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敬畏,不能无法无天,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 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 准则来对待 曾国藩为人之道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

2、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他 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曾国藩为人之道曾国藩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地位,故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要 求更加严格,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成为一个后人可以 学习的楷模,同治四年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最后的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就是一个人当独处的时候也不犯任何的过错 ,心里是最安宁的,没有任何可以担心的地方,慎独都可以保持 自己的完美,一颗心就会永远在安宁中。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

3、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为人 之道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 得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第二,不以做官发财。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 第三,守住做人的原则 。第四,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第五,帮助打仗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

4、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 “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 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识人之道曾国藩识人之道曾国藩识人好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往往初次见面,就能够初步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清史稿中有一段记载: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胡须漂亮,眼睛呈三角形且带有棱角,每次接待客人的时候,往往注视很久一言不发,被注视的客人或者毛骨竦然,更多的人因此对曾国藩肃然起敬,然后曾国藩开始问话,最后等客人走后,自己记录下来这个人的优劣,没有一点差错。“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

5、可胜数。一品辄目其材,悉当。”由于曾国藩阅人无数,又注意观察,还经常总结、验证,因而能够以知人闻名于世。曾国藩识人之道 对“德”的重视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为称颂。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朴之夫。曾国藩用人之道唯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以有操求而无官气,多条理而无大言者为主。犹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的人

6、,日久必有大效。鼓励独立谋求发展曾国藩用人之道待人之道“人才重于一切”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而在各种人才中,他又特别强调处于领导地位者的突出作用。他强调一支军队的状貌决定于其带兵长官,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及首府数人,居于一方支配地位的人才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变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曾国藩用人之道有用之人,强与附之对自己创业、打江山有用的人,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加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来,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有用之人强与附之”。“附”就是附着在事业上,靠这个来凝聚人心。他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不达目的不罢休。曾国藩用人之道以天

7、下为笼,雀无所逃当一个人的舞台不大,吸引人才的办法不足以鼓舞群伦时,所能使用的人才也必定有限这是客观现实对人才的限制。而个人的修养、眼界这些主观因素也会影响人才的聚拢和使用。曾国藩善于总结,还虚心体察自己在用人上的缺失。当他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时,立即给胡林翼写信,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蜀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 表示要向胡林翼学习。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中,就籍贯而言八十九人中,湖南籍二十一人,仅占四分之一;江苏籍十七人;安徽籍十六人; 浙江籍十人;其余四

8、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均有人入幕。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就出身身而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曾国藩用人之道人才要济之以福泽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人才要储存在我的口袋里面,平时要注意识拔这些人,一旦有机会就要让他们各建其业,才识都准备好了,还需要济之以福泽。赵烈文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三应乡试不中,于是绝意仕途一心钻研学问,博览群书留心事实闻名乡里。咸丰五年底,周腾虎极力推荐赵烈文。曾国藩立即下聘金两百两,修书一封请赵,赵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营。而当年虽然贵为大清朝的总督大员,而一年的薪水也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曾国藩以两百两银子向赵烈文表示诚意礼聘

9、,实在是惊世之举。而后来赵追随其左右,被称为曾国藩身边的小钦差。曾国藩用人之道“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关于人才的招引使用与培养,曾国藩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概言之叫做“取之欲广,用之欲慎”。试以危艰,责以实效: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对重要人才、关键岗位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湘军开始创建时,国家给政策,地方搞团练,所以要自筹兵饷。太平军进攻湖北时,当地有钱的士绅都出去避难了,金银等重要资产也转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曾国藩邀请胡大任帮助湘军筹集军饷。胡受邀后在汉口、新堤等地筹集饷银。后来曾国藩上述朝廷,举荐胡大任说: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难危险中考验,用人应当

10、注重实效。现在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外郎胡大任,当烽烟四起之时,居住在湖北的豪绅大多迁徙殆尽,而只有胡大任能在万难艰险之际,奋不顾身,经营策划。正因为筹集饷银关系湘军生死存亡,因而,曾国藩保举的东征筹饷局的人员就有近五百人。曾国藩用人之道不轻易进人,不轻易退人 曾国藩集团里的高级和中层以上人员,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莫过于“纳新不吐故”最适合。他说:古人曾经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就是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规章制度,和祖宗传下来的做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把旧的器物丢弃。虽然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必须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在当时,他改写了这句话,更体现了他的人才观

11、,即“人不什,不易旧”,意思是,如果没有十倍的好处,是不会淘汰旧人换上新人的。 湘军中层以上的架构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付出的成本不菲。曾国藩用人之道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在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志、有恒、专一、从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宠,不贪图名利、患得患失。最盛的同治初年,其人才占有半壁江山。八个总督,有五个是曾国藩这里走出去的;巡抚十四个中有八个处于湘军阵营;副省级职位有五十三位之多,省以下的无法统计。他用人强调择将分枝,让他们去各展宏图。蒋介石

12、写给蒋经国的信中说:曾国藩不但自己立得住,也让别人立得住;不但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曾国藩用人之道文职官员的标准:第一是有操守。操守的含义是清廉,有节操,有节气,有一种临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过去有一句话说,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曾国藩把有操守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可见他的用意深远,眼光长远。第二是没有官气。曾国藩提出:一个人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你的官气很重,那你的发展就已经受到局限,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探究起来,以质朴为主而用人的过失不过十之二三,单以才华而用人的过失则常十之八九

13、。曾国藩用人之道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有条理。条理就是将事情分门别类,分出轻重缓急,然后知道那些事今天该做,哪些事可以明天再做,哪些事情是重点,哪些则只是一般。人有没有条理,是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几乎在所有事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曾国藩用人之道武职官员的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就是说你的才能要能够服众,能

14、够让下面的人由衷地钦佩你。与文职官员不一样,武职官员必须要到战场的第一线去,必须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本事和成绩来,把山头地盘打下来,这就必须要服众。第二是不怕死。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名武职官员,战场上生死就在一线之间,若是贪生怕死,是万万不能当一个好兵的,更合况一个武官。要上前线的人必须是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身外,不怕牺牲、流血的好汉子。敢打敢拼就是身先士卒,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下属才能追随你。曾国藩用人之道武职官员的标准:第三是不汲汲名利。为名利而出的人若是提拔得稍微迟一点就会心生怨恨,稍微的一点不如意又会加重怨念,他们或者会和同辈的人争薪水的高低,或者又会与下属或员工计较那些蝇头小利。所以这种不大气之人不适合当武职官员,无法带领好一队人马,更无法让人服从他。第四是耐受辛苦。打仗是件辛苦艰难的事,作为一名武职官员必定要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才能受得住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身体赢弱一旦过度劳累就容易生病,而精神力不能持久的人带出来的队伍时间一久就会军心涣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