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课件第9-10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96489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课件第9-10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药课件第9-10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药课件第9-10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药课件第9-10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药课件第9-10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课件第9-10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课件第9-10章(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解 表 药 1概述: 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 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为解 表药。 特点:大多味辛,归肺经。2 适应证:1.表证:寒、热、脉浮、苔薄等。2.表邪犯肺之喘咳。3.疮痈有表者。生气通天论:“营卫不从, 逆于肉理乃为痈肿。”4.疹发不畅。章虚谷:“疹宜透发。”5.水肿兼表或腰以上水肿者。金匮要略:“ 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正常人每日从皮肤排出数百毫升汗液。3 应用:1、针对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分别选用 发散风寒和疏散风热的解表药。2、体虚而患表证者,应适当配伍相应的补益药 。 使用注意:1、发汗以“遍身微似有汗”为度,以免损耗阳气 和津液。2、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忌用于汗

2、家及热病后期津 液亏耗者,慎用于疮家、淋家、亡血家。 分类:依据药性和功效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 解表药两大类。 4第一节:辛温解表药药性辛温,发汗作用较强,以 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应于 外感风寒表证及风寒喘咳、疮 痈兼表、风湿痹证和水肿兼表 者。5麻黄6桂枝7麻黄桂枝 共性: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无 汗) 二者相须合用 个性: 麻黄: 宣肺以平喘,对于喘证,无论寒喘、热喘,无论有汗 、无汗。均可使用,且常配苦杏仁,古人云:“麻黄以 杏仁为臂助。”尤适宜于风寒束肺,肺气不宣之喘证。 麻黄微苦降入膀胱能利水,且宣肺也能利水。故可用 于水肿兼表或腰以上肿者。 用法:宜先煎去沫。解表生用,平喘生用

3、或炙用。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喘证均不宜用。 8桂枝: 为纯阳之品(辛甘发散为阳,轻扬升浮为阳) 故助热、伤阴、动血。 甘温助阳而解肌(助卫阳、心阳)故可用治外 感风寒表虚证(有汗)。 水遇温则化为气,气遇寒则成为水。桂枝甘温 助阳,故可使水化为气而有化气之功,故可用 治阳气不运,水不化气的小便不利和水肿。 桂枝辛行温通,故能温通经脉,故可用治寒凝 血滞诸痛,如胸痹、腹痛、闭经、痛经、风湿 痹证及冻伤等。9香薷 10生姜 11紫苏12紫苏生姜香薷 共性: 和中、解表 均可用治胃肠型风寒表证 寒热头痛与腹痛、胃痛、呕吐、 泄泻同时出现者 常相须合用。 个性: 紫苏:散寒之力较强,前

4、人称之为外感风寒灵 药。长于行气宽中,且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之力较弱,故多用于伤风流涕,方 如生姜红糖汤。长于温中止呕,且能温肺止咳 。 13 香薷: 发汗之力较强,且芳香醒脾化湿,故有“ 夏月之麻黄”的说法,常用治夏季感冒阴 暑(暑湿)。 辛温散通,发越阳气,入肺开启水之上源 ,而有利水消肿之功,用治水肿、脚气。 发汗作用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忌用。14荆芥15防风16荆芥 防风 共性: 辛、微温归肝经散风发表无论外感风寒、风热、风疹皆可使 用, 且常相 须合用,方如荆防败毒散。 个性: 荆芥:轻扬发散,性较平和。且能透疹、消疮 ,炒炭味苦涩而止血。故本草纲目云:“风 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5、”17 防风:甘缓不峻,质地柔润,有“风药中之 润剂”之称。且能胜湿(止泻)、止痉、 止痛,常用治风痹、破伤风和肝郁侮脾之 痛泻。本草汇言:“与芎、芷上行,治头 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 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 风;与芩、连治热风;与乳、桂治痛风, 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 ” 18羌活 19白芷 20藁本 21羌活白芷藁本 共性: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适于风寒及风寒挟湿之表证和风寒湿痹。 个性: 羌活:善治后项头痛及腰以上风湿痹痛。 白芷:善治头面诸痛;善通鼻窍而治鼻渊头痛;香燥 而燥湿止带以治白带和黄带;辛香温通而通行气血以 消肿排脓,无论疮痈初起还是

6、脓已成皆可用。香燥伤 阴助热,故阴虚血热者忌服。 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归膀、肝经)。但血虚头痛忌 服。22苍耳子 23辛夷 24细辛 25细辛苍耳子辛夷 共性: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均可用治风寒头痛和鼻渊头痛。 个性: 苍耳子:本品多硬刺,而“刺多祛风”,故有祛风除 湿作用而治风湿痹痛。 辛夷: 1.是鼻渊头痛要药,故凡鼻渊,偏寒偏热皆可用 。 2.本品系花蕾,有毛,故宜包煎。 26细辛: 既入肺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除在里之寒,故 还可用治阳虚外感。 治头面诸风头痛:偏正头痛、鼻渊头痛、三叉 痛、牙龈肿痛等。 既外散表寒,又温肺化饮,故常用治外感风寒 ,寒饮伏肺之喘咳、痰白清稀量多者。 用量:研

7、末吞服不可过半钱匕,煎汤可过钱。 使用注意:反藜芦。27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药性大多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缓和 。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 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以及风热 所致的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咳嗽和麻疹 不透等。因热邪传变最速,故本类常配伍 清热解毒药同用。本类药物的“凉”多与生物碱或甙类成分 有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生或退热作用 实现的。28薄荷 29牛蒡子 30薄荷蝉蜕牛蒡子 共性: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以利咽喉)外感风热表证、风热上攻的头痛目赤、风热 郁肺的咽喉肿痛和麻疹初期,疹发不畅。 个性 薄荷:长于清利头目(薄荷油主成分薄荷醇刺激末稍的 冷觉感受器)用于风

8、热上攻的头痛目赤。且疏肝解郁 ,用治肝气郁滞的胸闷、胁肋胀痛,此时薄荷用量宜 轻。不宜久煎。体虚多汗不宜。31 蝉蜕:长于息风止痉。用于小急惊风、惊痫、惊 哭夜啼,常与薄荷、钩藤同用;用治破伤风常 与僵蚕、全蝎、天南星、防风同用。 牛蒡子:长于利咽散肿,且能解毒通便(滑利) ,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所致的咽喉肿痛、 大头瘟、蛤蟆瘟、乳痈以及便秘者。因其滑利通便,故气虚便溏者不宜。 32菊花 33桑叶 34桑叶菊花 共性: 苦、甘、寒 归肺肝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外感风热,感冒头痛;肝阳上亢的 头痛眩晕 ; 肝火上攻或肝经风热或肝肾不足的目疾 常相须合用。35个性: 桑叶:偏于归肺经而清肺润燥,

9、以治肺热或肺燥咳嗽(干 咳少痰)。 菊花:偏于归肝经,而平肝明目对肝经风热、肝火上攻和 肝肾不足的目疾及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更为适合。如 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如血压高可配银花或槐花泡 茶饮;若血清胆固醇较高,可配山楂泡茶。且苦寒清热解毒而治疔疮肿毒。用法:外感风热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用白 菊花(滁菊花)。 牧坚闲谈:“真菊延龄,野菊泄人。”36葛根 37柴胡 38升麻 39共性: 解表、升阳外感风热表证和清阳下陷证(如内脏 下垂、久泻脱肛、肛门坠胀、便意频频等)常二者配合使用。 个性: 葛根: 甘辛而凉,轻扬升散,归脾胃经而能解肌退热 ,故能对表证,无论风热、风寒均可使用。 辛甘升散,

10、甘凉生津,归脾胃经,故主升脾胃 之津而达止泻、生津止渴作用。 辛凉透散而能透发麻疹以治疹发不畅。 40 柴胡: 善于疏散少阳半表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 ,对外感发热有较好疗效。 主升肝胆之气而治疗内脏下垂,但用量宜小, 作为佐药来用。 长疏肝解郁,用于肝郁胸胁胀痛或月经不调为 主药。 升麻: 长于解毒透疹而用治阳明热毒发斑和阳明胃热 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和太阴肺经风热的 疹发不畅。 主升脾胃之气而用于内脏下垂,用量宜小。41淡豆豉:宣散表邪力薄,功能解表除烦 。但风寒风热皆可用。 42蔓荆子 43蔓荆子 辛凉疏散风热,苦凉清利头目 用治头痛,多用于两侧近太阳穴处疼痛44第十章 清 热 药

11、45概述: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特点与功效:药性寒凉,具有清 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退虚热等作 用。 适应证:里热证:但热不寒,或潮热 (午后或夜间),口渴,烦躁不宁, 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或苔 少,脉数或细数。46 应用: 辨明里热证的真假、属性(虚实)、部位(脏 腑)、阶段(气、营、血)、伤津与否及病因 兼挟(挟湿、挟暑等)。 本类药寒凉伤阳,苦寒败胃。故脾胃虚寒,胃 纳不佳,肠滑易泻者,虽有内热,也应慎用。 中病即止,勿使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分类:根据里热证的病因、病程阶段、病人体 质及各药的作用特长不同,分为五类 47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本

12、类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五大 一 黄”)、脏腑火热和暑热证。48知母49石膏知母 共性:甘寒归肺胃清泻肺胃火热主治肺胃实热证常相须合用如白虎汤。50个性: 石膏:味辛甘发散,甘味大寒清泄,故外散内清 ,具清解之性。故清泄肺胃火热作用较强,且 具除烦止渴作用。 煅石膏:辛味已去,变为甘寒而涩,功能清热收湿 ,敛疮生肌。 知母:苦寒清热泻火,甘寒质润滋阴润燥,具清 润之性,故凡实热、虚热皆可应用。 51芦根 52淡竹叶 53芦根天花粉淡竹叶 共性:甘寒清热除烦(胃热)用于热病口燥烦渴。 个性: 芦 根 甘凉生津热病伤津 天花粉 但:芦根:清胃止呕;清透肺热。天花粉:甘寒清肺润

13、燥,苦寒解毒消痈。 淡竹叶:甘(淡)利水渗湿。54栀子功用及特点:苦泄寒清,苦泄 通泄小便,故既能走气分泻火除烦 ,清热解毒,利湿;又入血分而凉 血。且苦泄而活血消肿止痛;长于 泻三焦火。55夏枯草 56夏枯草决明子 共性:苦寒归肝经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 赤肿痛和肝阴不足,目珠夜痛,至夜尤甚者。 个性: 夏枯草: 苦泄寒清,多用治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失眠。 味辛能散而散郁结,常用治痰火郁结的瘰疠瘿瘤等。 决明子: 苦寒清泄,甘寒养阴,咸寒增液,归肝肾,故目疾, 无论属肝火、风热或肝肾阴虚均可。 质润归大肠,故又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57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苦泄苦燥寒清,故主

14、要功效是清热燥湿, 部分还有泻火作用,主要用治湿热证和火 热证。 湿热证有湿热内蕴的湿温;湿热壅滞脾胃 的痞满吐利;湿热壅滞大肠的泄泻、痢疾 、痔漏;湿热下注的淋证、黄带;湿热蕴 蒸肝胆的黄疸、尿黄、耳脓耳肿;湿热流 注关节红肿热痛;湿热浸淫肌肤的湿疹湿 疮等。58黄芩 59黄连 60黄芩黄连黄柏 共性: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泄 泻、痢疾及疮痈肿毒常相须合用。 个性: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泻肺热、胆热,并能止血 安胎(炒炭)。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长于泻心火、胃热,并止呕除 烦。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长于泻肾火(相火)并清退虚 热。61龙胆草苦参 共性:善清下焦湿热用治阴痒、带下、湿疹

15、、黄疸、热淋等 。 个性: 龙胆草:泻肝胆火,用于肝胆实火上攻。 苦参:利尿杀虫,用于热淋、子淋、疥癣、脓疱疮、 皮肤瘙痒等。62秦 皮椿 皮白鲜皮 秦 皮 清热燥湿 止痢 解毒、明目 椿 皮大肠(脾 止带 杀虫、止血 白鲜皮 胃)湿热 湿热黄疸祛风、解 毒63第三节:清热解毒药性味多苦寒,功能清解热毒和火毒,与清 热泻火药比较偏重于解毒。适用于急性热病, 高热发斑疹和各种火热毒盛之证,如痈疮疔疖 、丹毒、咽喉肿痛、痢疾、虫蛇咬伤以及癌证 等。应用本类药物应注意热毒症候的不同表现 ,在气在血,有无挟湿等而作适当配伍。64金银花 65连翘 66贯众 67金银花 连翘 贯众 共性: 清中有散清热解毒,散热(疏散风热)外感热病卫 分发热微恶风寒配荆芥、桑叶等 气 分壮热烦渴配石膏、知母等 营血分昏谵斑疹配生地、丹皮等68个性: 金银花: 1. 解毒作用较强,凡热毒疮痈疔疖丹毒,热毒血痢,农 药中毒等均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