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96011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渗碳及渗碳层厚度的测定(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渗碳及渗碳层 厚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v了解渗碳工艺及渗碳后热处理的组织特 征。v掌握金相法测定渗碳层厚度的方法。v了解钢渗碳层厚度与渗碳温度和渗碳时 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概述v渗碳 定义: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到单相奥氏体 区,保温一定时间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层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经过渗碳处理的钢件在经过适当的淬火和回火处理 后,可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而心部则仍保 持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韧性,主要用于受严重磨损和 较大冲击载荷的零件。 分类:按照渗碳介质的状态,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 和气体渗碳三种。二、实验原理概述v渗碳后的热处理 直接淬火:渗碳后直接淬火,

2、工艺简单,生产 效率高,成本低,脱碳倾向小。 一次淬火:在渗碳件冷却之后,重新加热到临 界温度以上保温后淬火。 二次淬火:对于力学性能要求很高或本质粗晶 粒钢,应采用二次淬火。 二、实验原理概述图1 渗碳后淬火回火工艺 (a)直接淬火 (b)一次淬火; (c)二次淬火二、实验原理概述v渗碳及渗碳淬火后的金相组织平衡状态的渗碳组织:钢件在高温(900- 950)渗碳后,自渗碳温度缓慢冷却时,渗层中将 发生与其碳浓度相对应的各种组织转变,得到平衡 态的组织,即从工件表面层至心部,依次为过共析 区、共析区、亚共析区以及心部原始组织的未渗碳 区,如图2所示。二、实验原理概述图2 低碳钢渗碳后缓冷渗层组

3、织二、实验原理概述v过共析渗碳区:这是渗碳零件的最表层,其碳 浓度最高,在一般正常的渗碳工艺条件下,这一区 的含碳量约在0.8%-1.0%之间。 v共析渗碳区:紧接着过共析区的是共析渗碳区 ,这一层的含碳量约为0.77%。 v亚共析过渡区:自渗碳零件表面向心部延伸, 紧接着共析渗碳区的是亚共析渗碳区。 v心部未渗碳区:此即渗碳零件原材料的组织区 ,对于低碳钢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二、实验原理概述渗碳后淬火及回火组织零件渗碳淬火后,由于淬火工艺和材料等有差异而 得到不同组织。但自零件表面至心部的基本组织仍为: 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 体马氏体心部低碳马氏体(或屈氏体、

4、索氏体+铁素 体)。渗碳零件淬火后的组织通常应为:渗碳层中有适量 的粒状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隐针(或细针)状马氏体基体上 ,另有少量(5%)残余奥氏体,心部为低碳马氏体或屈 氏体与索氏体,不允许有过多的大块状铁素体。二、实验原理概述v渗碳层厚度的测定渗碳过程是碳原子在 中的扩散过程,根据 扩散第二定律,如炉内的碳势一定,则渗碳层厚度 与渗碳时间有如下关系:二、实验原理概述v 测量渗碳层厚度可用显微硬度法和金相法。 v本实验采用金相法,即在显微镜下通过测微 目镜测量。渗碳层的厚度是从表面量到刚出 现钢材的原始组织为止。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v井式渗碳炉v金相显微镜v目镜测微尺v直尺v表面微氏硬度计v冷

5、却剂(水、10号机油)等v20钢、20CrMnTi钢试样。四、实验步骤与方法v渗碳处理:每班分为两个大组。其中一组学生将20钢试样进行渗碳处理,然后 分别进行直接淬火、一次淬火、二次淬火,统一进 行180回火,分别测定回火后试样的硬度。另一组将20 CrMnTi钢试样分别做渗碳温度为 880和930,渗碳时间为0.5、1、2、4、8h的渗 碳处理。v按照金相试样的方法来制备试样。为了防止边缘倒 角,须用试样夹。v用金相显微镜分别观察试样渗碳后的显微组织,并 用测微尺测定其渗碳层厚度。五、实验报告要求v简述实验目的与实验过程。v画出一定渗碳温度下的渗碳层厚度与渗碳时 间的曲线,并分析讨论实验结果。v比较用显微硬度法和金相法测得的渗碳层厚 度。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