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593958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能阅读 一般社会 科学类、 自然科学 类文章和 文学作品理 解 B鉴赏评价 E分析综合 C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n湖北卷n09书房的窗子抒情散文(写景状物)n08雾抒情散文(写景状物)n07日月行色小 说n06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n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 方面:n理解文章的主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都是从理解文章的主旨角度设置的考查目标 ,n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中的含义,即写什么。n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后一类结合原文 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n这三种类型的题都应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句 、语段再作答。n审美鉴赏性试题,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 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 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阅读者的看法也就是 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 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 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

3、风格,进而进 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 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 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 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读懂n高考散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把握阅读规律,在读 懂上下功夫n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叙事抒情n 定内容 写情抒情n 说理议事n 借物抒情n粗读 n 散文n 定文体n 小说n 定结构(线索、结构)n 定中心(文章主旨)n精读n 写景抒情n 定特点 借物抒情n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 人说理、借话题说理)n 审题干,定区位n答题 抓语词,定重点n 多联想,定答案怎样读懂n1、

4、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定内容,定文体 )n 写了哪些事,刻画了什么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 观点n圈点勾画关键句n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寻找 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 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 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抒情议论的句子)。n2、仔细研读,理清文脉(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n散文结构(谋篇布局)的基本形式n(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n以时间为序 n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n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n(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n以空间为序 n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n(3)合式,

5、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 结合的形式展开n(4)蒙太奇式,即以内在逻辑顺序拼接画面n叙事类:n哪些是主体人事,哪些是联想的人事,注意它 们之间的关系(对比突出或反衬强调)n注意环境描写的段落,弄清它们的作用(渲染 、烘托、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 情感)n灯笼红日月行色n抒情类:借助载体(人、事、物)来实现情感 的表达n简要呈现某一人、物或事引发感想联 想发散、强化感情卒章显情收尾n关注作者情感变化n马缨花雾n论述类:n阐述观念(直接提出来,甚至在文题上就会有 所体现/先呈现某一人事,再通过简要分析引 出)本论总收结尾n碧云寺的秋色n3、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 定重点;多联

6、想、定答案1、整体感知。通观全文,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具体要表达的 内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我们 的答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乡土情节的行文思路如下: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 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的 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 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节”开篇点题,围绕“ 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 应。这样,22题的A项就是正确的。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 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 2、审清题意。n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 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n 第1

7、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 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 n 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 童年的烙印”一词可以作为回扣原文的切入点 ;解答的要点形式应该为名词性结构;“哪些” 说明要点至少是两个;“不超过28个字”规定了 答题的字数;4分可以作为确定要点数目的一 种参考:可能是两个或四个。 3、回扣原文。n 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 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 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 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 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 后合。这样一来

8、,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 定的思路。 n 第19题出现的“童年的烙印”一词位于第二 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很容易据此信息回扣原文 。 4、上下联系。n 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联系 可前可后,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 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 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n 第19题通过上下联系,答题范围在第二段: n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 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 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

9、不可 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根植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 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 ,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 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 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 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n 具体范围为“他在母亲的怀抱千丝万缕沾着边5、分析综合。n 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 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 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

10、评卷工作中是 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 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n 第19题的答题范围共有四句话(见上文引文标示 ),四句从文意把握,分别涉及了四层方面的意思, 这样,我们判定答题要点为四个。在对四句话的分析 过程中,我们可以筛选出下列信息要点(见上文引文 加点词语):“母亲”“父亲”“亲族”“爱”;“乡土”“山 ”“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 6、组织表达。n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 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 ,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 ,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 卷中,要注意语

11、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 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n 遵照“不超过28个字”的要求,我们压缩整 合,很容易理出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 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亲 情; 再以第20题为例: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4分) 在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找清答题范围“第三段中”。在 其中通过分析综合,我们很容易找出下列关键语句: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 ,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 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 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

12、男童女,为了维持最 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 种悲剧。 分析综合中我们发现,关键语句有三句话,而一二句话强 调的是同一方面的意思(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概括总结) ,这样,我们很容易理出答题要点为两种情况,经过信息 的筛选概括总结,很容易理出答案:不少人富有浪漫气 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 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n 第22题为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根据选项涉及到 的内容,回扣原文推敲把握,具体加以分析。 n 在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于词语、语句的理解( 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门第21题、第23题 )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在整体感知中分析

13、认识。 n 在一些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六步策略”作为一种 方法技巧,在第一卷现代文阅读题和文言文阅读题 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择题的形式可以简 化许多步骤,只不过在个别环节上需要略微调整。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选项考查到的语句一定要回扣 原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全面分析每一个选项,做到 查有实据,防止盲目答题,提高做题正确率。 第一节 作品的结构n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 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 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把握 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文 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 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

14、渡照应等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 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 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n1考点解析n这类题型通常是直接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n2知识储备n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n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 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 情、层进式等;n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 并列式、对比式等;n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n3走进高考n典型例题n08江西卷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n总分总式;由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段 分写: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段写作 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n答案解析 先指出是总分总方式,再解析。n4答题步骤n先指出结构方式,再对文章体现的这种结构形式进行解析。(结 构方式+解析)(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n1.考点解析n这类题型通常有几种提问方式:n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08湖北卷19、08重庆15) n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08湖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