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

上传人:a****c 文档编号:4859031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50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电子电路基础复习题(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封面面复习题一题 1.1电路如题图 1.1 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求出两端的电压 。设二极管是理想的。解: 分析:二极管在外加正偏电压时是导通,外加反偏电压时截止。正偏时硅管的导通压降 为 0.60.8V。锗管的导通压降为 0.20.3V。理想情况分析时正向导通压降为零,相当于 短路;反偏时由于反向电流很小,理想情况下认为截止电阻无穷大,相当于开路。 分析二极管在电路中的工作状态的基本方法为“开路法” ,即:先假设二极管所在支路 断开,然后计算二极管的阳极(P 端)与阴极(N 端)的电位差。若该电位差大于二极管的 导通压降,该

2、二极管处于正偏而导通,其二端的电压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如果该电位差小 于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反偏而截止。如果电路中存在两个以上的二极管,由于每个二极 管的开路时的电位差不等,以正向电压较大者优先导通,其二端电压为二极管导通压降, 然 后再用上述“开路法”法判断其余二极管的工作状态。一般情况下,对于电路中有多个二极 管的工作状态判断为:对于阴极(N 端)连在一起的电路,只有阳极(P 端)电位最高的处 于导通状态;对于阳极(P 端)连在一起的二极管,只有阴极(N 端)电位最低的可能导通。图(a)中,当假设二极管的 VD 开路时,其阳极(P 端)电位PU为-6V,阴极(N 端)电位NU为-12V。

3、VD 处于正偏而导通,实际压降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理想情况为零,相当于短路。所以VUAO6;图(b)中,断开 VD 时,阳极电位VUP15,阴极的电位VUN12,NPUU VD 处于反偏而截止VUAO12; 图(c) ,断开 VD1,VD2 时VUP01VUN12111NPUUVUP152VUN12222NPUU VD1 处于正偏导通,VD2 处于反偏而截止 VUAO0; 或, VD1,VD2 的阴极连在一起 阳极电位高的 VD1 就先导通,则 A 点的电位VUAO0,而ANPUUVU2215 VD2 处于反偏而截止 图(d) ,断开 VD1、VD2,VUP121VUN0111NPUUVUP1

4、22VUN6222NPUU; VD1、VD2 均处于反偏而截止。 题 1.2试判断题图 1.2 中的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为什么?解: 分析:在本题的分析中应注意二个问题: (1)电位都是对固定的参考点之间的压差,参考点就是通常所称的接地点; (2)求电位时注意各电压的方向。 图(a) ,设图中电阻 25K 与 5K 的连接点为 C, 则,当假设 VD 开路时,VUA1151014010VUUUBCCB5 . 315 . 2102182152555APUUBNUUNPUU VD 处于反偏而截止 图(b) ,同样设图中电阻 25K 与 5K 的连接点为 C, 假设 VD 断开,则:VUA1151

5、014010VUUUBCCB5 . 115 . 2102182152555BAUUVD 处于反偏而截止; 图(c) ,设图中 25K 与 5K 的连接点为 C,假设 VD 断开,则:VUA1151014010VUUUBCCB5 . 025 . 2202182152555BAUUVD 处于正偏导通状态题 1.3己知在题图 1.3 中,)(sin10VtuI, kRL1,试对应地画出二极管的电流、 电压以及输出电压的波形,并在波形图上标出幅值。设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反向电 流可以忽略。解: 分析:二极管在外加正偏电压时导通,外加反偏电压时截止。如果忽略二极管正向导通 压降及反向漏电流,则二极管相当于

6、一 个理想的开关。即:正偏时相当于开关 “闭合” ,截止时相当于开关“断开” 。 tuisin10(1). 在 ui正半周,二极管正偏而导 通, uD=0uO=tuisin10(V)iD=tRuLOsin10 (mA) (2). 在 ui负半周,二极管反偏而截 止, iD=0 uO=0uD=tuisin10(V)题 1.4电路如题图 1.4 所示,稳压管的稳定电压=8V,限流电阻=k3,设 )(sin15VtuI,试画出ou的波形。解: 分析: 稳压管的工作是利用二极管在反偏电压较高使二极管击穿时, 在一定的工作电流 限制下,二极管两端的的电压几乎不变。其电压值即为稳压管的稳定电压 Uz。而稳

7、压管如 果外加正向偏压时,仍处于导通状态。 设稳压管具有理想特性,即反偏电压只有达到稳压电压时,稳压管击穿。正偏时导通压降为零,则tuisin15(V)Uz=8V当iuUz 时,稳压管击 穿而处于稳定状态,uO=Uz;而 00,iD0,所以 N-MOS 增强型 存在开启电压 UGS(th),IDO为 UGS2 UGS(th)时的 iD值(b) 、因为 uGS0,iD0,所以该器件为 N-MOS 耗尽型 存在夹断电压 UGS(off),且在 UGS=0 时的 iD即为 IDSS(d) 、uGS00P-JFET0000N-MOS 耗 尽 型任意00P-MOS 增强型0V,现要求ou也为0,问2cR

8、应如何调节(增大或减少)? 若要求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图中的接线应作出哪些变动?若满足深度负反馈,则接线变动后电压放大倍数io uu是否也有变化?估算出其前后 的大致数值。解:(1), 0iu021bbuumARVUIEEEBE22 . 7 6 . 015)(RemAIII ERCC1221 2132(2)VRIUCCRC10101222mARUUIIEBERC EC1 . 3368. 010332 33(3)利用瞬时相性法可知当)()()()(432OECCuuuu要降低Ou,只要提高2Cu的电压而CCCVu222CCRI在CCV,2CI不变时,减小2CR可提高2Cu的电位在, 0iu时

9、,要使0Ou,应减小2CR的值(4)要求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显然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原图中FR引入的为电压并联负反馈。根据反馈类型构成的特征,只需要将FR联接b1改为b2端即构成了串联。 但由瞬时相性法可知,此时为电压串联正反馈。要在总的放大,反馈环路中在改一次相位, 将VT3的基极从VT2的集电极改为引到VT1的集电极即可。 (5)改接前,电路微电压并联负反馈,在满足深度负反馈前提下:FOF GRuiF1F GRfRFA11011011BFBiOiO ufRR Riu uuA改接后,电路为电压串联负反馈22BFBOF GRRR uuF111101122BFBuiO ufRRR FuuA

10、电路改接后,其放大倍数数值变化不大,但相位发生了变化。有改接前的反相放大变为改接 后同相放大。题 5.10在题图5.10所示电路中:计算在未接入3T且0iu时,1T管的Q1CU和EQU。 设10021,7 . 02BEQ1BEQUUV;计算当mV5iu时,1Cu、2Cu各是多少?给定k8 .10ber;如接入3T并通过3c经FR反馈到2b,试说明3b应与1c还是2c相连才能实现负反馈;在第3小题情况下,若1FA ,试计算FR应是多少才能使引入负反馈后的电压放大倍数10ufA?解:(1)0iu时0UB1Q7V. 0UUBE1QEQmA5 . 0EI,mAIIIECC25. 02121VRIVUC

11、QCCCQC72025. 012111(2)当从1Cu或2Cu输出时为差动,放大电路单端输出方式。7 .84)8 .101 (220100 21 1 1bebLiC udrRR uuAmVmVuAuiudC5 .42357 .8411mVuuCC5 .42312(3)利用瞬时相性法可知,3b应与1c相连才能实现负反馈 (4)因为电路构成了电压串联负反馈10111222F bFbFb ufRRR RRR FAKRF9题2.16电路如题图2.16所示,若电路中三极管1VT、2VT、3VT的特性完全相同,试求ou的表达式,说明该电路完成何种运算功能?1A2A3A4A1VT2VT3VT ou1Iu2I

12、u1R1PR2PR2R1ou2ou3ouPRFRRRR3R题图2.16分析:本题中,1VT、2VT、3VT三个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都接在了一起,因此三极管都构成了二极管的形式。那么1A、2A就构成了对数电路,3A构成了反相加法电路,而4A构 成了指数电路。用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满足“虚短”和“虚断”的概念来分析。111lnlnoTITESuUuUIR 222lnlnoTITESuUuUIR 1ou、2ou成为反相加法电路的两输入信号,则312122 1212()ln()ln()oooooTIITESRRuuuuuRR Uu uUIR R 3ou是指数电路的输入信号,则312 2 1212 12oTu U oESFII ESF ESF II ESuIReu uIRIR RRu uIR R 因此电路实现的乘法运算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专业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