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48519868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 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 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 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 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 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 名。”这个

2、“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 实再颠倒过来。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 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 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 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 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的想像,所以第四句很快补 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 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 中渗透感情。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

3、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 ,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 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 ,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 地方。(2011年高考江苏卷)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_,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2)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若出其里。(曹 操观沧海) (4)土地平旷,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 渊明桃花源记)(5)以古为镜,_;以人为镜,可以明

4、得失。(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6)_,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 (7)可堪回首,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_,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 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答案】 (1)泠然善也 (2)乘骐骥以驰骋兮 (3)星汉灿烂 (4)屋舍 俨然 (5)可以知兴替 (6)去来江口守空船 (7)佛狸祠下 (8)独立之 精神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分析辛词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用典的深刻用意。 3体悟作者在水龙吟中表达出的郁闷无奈的思想感情,学习他 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理解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爱

5、国之心 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2解释词语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 脍:把鱼、肉切细。 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 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 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 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 感慨。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 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这里指街道。 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6走

6、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 词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大业。其词现存620余 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并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熔铸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 了“稼轩体”的

7、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词集名稼轩长短句。7了解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重用,相反对他诸多猜忌,但他仍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恐敌症的重病人,任凭你怎样用议论去鼓舞他们,使他们拔出于

8、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的。正如陆游在一首诗中说:“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 是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写下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当时, 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 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 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 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 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

9、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 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8开阔视野 (1)词人逸事 英雄虎胆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 ,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 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 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 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访稼轩未晚 以词会友的故事 宋宁宗嘉泰年间,刘过在杭州。当年辛弃疾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 安抚使,曾听说刘过的文名,便派遣一名侍从去招请

10、他。刘过刚好 碰上有事不能成行,便写了一封信给车夫带去,还仿效辛弃疾沁 园春的体式作词一首封好转呈,下笔便逼似辛弃疾词。这首词写 道: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 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 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 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 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他作的这首沁园春词,词语劲健,气势豪迈,如下片对偶句与 散文句错综运用,这是仿效唐代诗人王勃的赋体,而又加以变化。 辛弃疾得此词大为高兴,赠送给刘过数百万钱,还特别邀请他去,

11、 留住宾馆里欢宴满月,两人唱酬不倦。(2)关于“题眼”“诗眼”“词眼” 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标题即“题眼”,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望这 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 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哀江 头的“哀”,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题眼即见。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 键词、关键句。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 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 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

12、,表现他失意不 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 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 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 。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 全篇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 得十分协调。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吃透文本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 雁、夕阳等,表达了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下片 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 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13、2设疑激智 (1)词的上片写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大段写景,借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登楼远眺,三楚故地 ,天高野阔。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 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语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 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 者登楼又心情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 、清澈,但作者眼里和笔下的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侧重写所感。放眼秋山,千姿百态。但远远望去,不论状如玉簪的山,还是形同螺髻的山,在清冷 的秋天里,都似乎蒙上了一层

14、淡淡的愁绪和怅恨的色彩。这里的“献 愁供恨”其实是移情及物,是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又写所闻。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中,一个客居江南的天涯游子正怆然伫 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独飞,宁不撩人愁肠?更何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呢。落日孤雁,固写眼 前实景,其实也是喻情,是以物况己,包含着家国之痛身世之叹。 犹言南宋国势衰微,恢复遥遥无期,孤雁悲苦,尚可南归,而自己 却已有家难投了。词写到这里,情调未免略显苍凉低沉。但词人一生慷慨纵横,从不失 英雄本色。即使在罢黜闲居时,也还是要“补天裂”(贺新郎),要“ 了却君

15、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所以在悲凉之余, 下文更表现出了激愤。他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自己的所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意跌宕,突然扬起,而 又一如水到渠成,隐隐流出了一片建功立业之意。他拔剑而起,反 复把看;他壮怀激烈,几番手拍栏杆。可又有谁能理解一个失意英 雄此刻的心情呢?把看吴钩、手拍栏杆原是忠愤激越时的行为,却 也是抑郁苦闷无从发泄时的行为。至此,不为当权者所用的悲愤难 诉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词人的自我形象也已跃然纸上。末 三句由前面写景转入直接抒情,点出了全篇主旨,为下阕用典使事 、抒怀言志作好了铺垫。以上,词的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 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 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 展开题旨,不但交待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 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已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 为丰富。(2)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先用张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