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508399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5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过敏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过敏药物在 皮肤科的临床应用瘙痒原因几个有关的概念一、介质贮存于细胞内或体液内的非活性物质或属于酶的前驱物。免疫反应介质激活(释放)效应细胞受体生理反应或组织损伤。几个有关的概念类症反应介质分为六类 (一)生物胺:组胺、五羟色胺等。 (二)蛋白酶类、多肽:激肽。 (三)补体系统:包括多种血浆蛋白成分。 (四)类脂质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五)溶酶体酶 (六)淋巴因子组胺组胺是经典的致痒介质,皮内注射组 胺引起瘙痒并伴有充血、风团、红斑三联 反应,即荨(qian)麻疹症状。用抗组胺药通 常能减轻瘙痒,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组胺 ,引起的反应降低,即脱敏现象。 5羟色胺人的血小板中含5羟色胺,

2、当血小板 聚集时释放。5羟色胺皮内注射引起的瘙 痒较组胺弱,但与前列腺素混合应用时瘙 痒强烈。神经肽在皮肤感觉神经中有神经肽,如:P物 质、神经激肽A、神经肽Y,这些肽在神经 细胞内形成,引起血管舒张和炎症。将P物 质和其他神经肽皮内注射,引起伴有风团 和潮红的瘙痒反应,即可推测神经肽引起 的瘙痒是有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所致。 淋巴因子许多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或扁平台蘚, 其表皮和真皮上部有淋巴细胞集聚,即靠近 于痒受体。皮损处的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有 致痒能力的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直接作 用于痒受体或者引起其他细胞释放介质间 接作用于痒受体而引起瘙痒。 鸦片样肽 (1)鸦片样物质的外周作用 吗啡是组胺

3、释放剂,皮内注射吗啡可引 起皮肤瘙痒和充血、风团、红斑。内源性鸦 片样肽如脑啡肽和内啡肽皮内注射也可引 起风团和红斑。 (2)鸦片样物质的中枢作用 注射少量鸦片样物质于脊髓腔或硬膜外 能减轻疼痛,其副作用是瘙痒,它不局限于 痛觉缺乏阶段,还经常向面部特别是鼻孔传 播瘙痒,瘙痒部位没有红斑或风团,提示无 组胺释放。 几种瘙痒与全身性疾病1、肿瘤瘙痒的发病机制 2、代谢性疾病的瘙痒机制 3、肾功能衰竭的瘙痒机制 4、肝胆疾病的瘙痒机制 5、妊娠瘙痒的机制1、肿瘤瘙痒的发病机制肿瘤所引起的瘙痒可能是肿瘤细胞或细 胞碎屑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可能是自身免疫 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细胞溶解而释放致痒物质 。脑部的

4、肿瘤引起的瘙痒可能是瘙痒中枢去 抑制所致,肿瘤切除后,症状缓解。(何杰 金病、蕈xun样肉样肿) 2、代谢性疾病的瘙痒机制(1)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瘙痒:是由于淀粉样蛋白沉 积于真皮乳头,刺激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及其周围而引 起剧烈瘙痒。 (2)糖尿病瘙痒:是糖尿病病人的皮肤中糖含量高于 正常人,而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同时由于多尿使体内 水分大量丢失,致使皮肤干燥而致痒。 (3)皮肤卟啉病瘙痒:卟啉是人体一种内源性光敏物 ,有吸收波长为400nm左右的光谱的能力,所以卟啉 病的患者对波长400nm左右最敏感。光能激发卟啉产 生光动力作用和氧存在下形成单线态氧和过氧化物等 自由基,导致炎症介质如组胺和

5、缓激肽的释放产生炎 症性光感性皮损而导致皮肤瘙痒。3、肾功能衰竭的瘙痒机制慢性肾衰病人皮肤神经支配衰减,也可 能是神经病变的原因。尿毒症时由于皮肤神 经末端数量减少,皮肤表面含氮物质沉积引 起瘙痒。尿毒症时有尿素从汗液中析出,在 皮肤上形成结晶(尿毒症霜),刺激皮肤引 起瘙痒。 4、肝胆疾病的瘙痒机制由于胆汁淤积或肝胆管阻塞,影响胆红 素的排泄而导致全身黄染,刺激皮肤引起瘙 痒。乙肝表面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形成的免疫 复合物引起补体血症荨麻疹而致全身瘙痒。 5、妊娠瘙痒的机制由于妊娠而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及免疫状 态发生变化,皮肤也随之产生一系列变化而 瘙痒。 抗过敏药物分类 (1)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

6、抗组胺药物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还具有抗胆碱 能作用。 如扑尔敏、多虑平、赛庚啶、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副作用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 用 常用的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阿 司咪唑、依巴斯汀等。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也称为肥大 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酮替芬、 曲尼斯特、色甘酸钠、色羟丙钠等。主 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3)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 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 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尊麻疹、湿疹 、接触性皮炎、血清病。(4)免疫抑制剂。主要对机体免疫功能

7、具 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 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 性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 官移植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 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环磷 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由于其不 良反应较重,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中药类药。有甘草、五味子、麻黄、柴胡 、熊胆、辛荑、黄柏、黄连、苦参等。实验研 究表明,这些中药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作用抗过敏。(6)其他。维生素C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 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保护人体组织细胞免受 自由基的破坏和损伤。辅酶Q10属自由基清除 剂,能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线粒体的过 氧化,从

8、而保护细胞膜功能,减轻或避免 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稳定剂 曲尼司特 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释放化学介质、降低血 清中IgE水平、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少外周血 嗜酸细胞绝对数 可调节胶原合成代谢过程、抑制生长因子释放- 治疗瘢痕 酮替芬 兼有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和抑制过敏反应介质 释放作用 不得与口服降血糖药并用抗白三烯药物白三烯(1eukotriene。LT)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代 谢产物,在体内有A4、B4、C4、D4和E4共5种形式 LT是众多炎症反应的最终直接效应物质,但在不同的疾病和不同 的组织细胞,它们所发挥的生物学活性却相去甚远这与其受体 的分布

9、与功能有关。 主要包括收缩平滑肌、引起支气管收缩、增 加气道和黏膜分泌物,增加血管通透性。皮下注射LT可以引起风 团及潮红反应,表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活化,且其 引起风团的反应强度是组胺的100倍 于LT合成的关键酶包括5一脂氧合酶(5-LO)、LTA4水解酶和LTC4 合成酶 抗LT药物包括LT受体拮抗剂和5-LO活性 抑制剂。 1. LT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普鲁司特 研究表明LT在特应性皮炎(AD)、荨麻疹、湿疹、银屑病、过敏性紫 癜、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鱼鳞病样红皮病、川崎病、掌跖 脓疱病等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 孟鲁司特对AD患者的疗效明确,但是单独

10、应用孟鲁司特时治疗时间 至少6周;孟鲁司特对食品添加剂或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引起的荨麻疹有较为肯定的疗效。孟鲁司特对于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的疗效还有争议。对于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及其他物理性荨 麻疹也无确切证据表明抗LT药有效。 2. 特异性5-LO抑制剂 1.N一羟基一N一(1一苯并噻吩一2一基一乙基)脲(商品名: 齐留通),用于治疗哮喘。 3.咪唑斯汀是目前惟一具有5-LO抑制作用的抗 组胺药。抗组胺药物一、组织胺及其作用1910年Dalie等首先证实了组织胺的存在,由组氨酸脱羧基而成。贮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 胞的分泌颗粒内,I型变态反应或非免疫因素可引起释放。阿托品、吗啡、阿

11、司匹林、可待因、蚊 毒、细菌毒素、龙虾、磨菇、热、压力、磨擦及 神经精神因素)。20年代组胺被认识为某些过敏性疾病(鼻炎 、荨麻疹)的主要致病介质。组胺与效应细胞H1 、H2受体结合,产生以下作用二、组织胺及其作用 (一)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红斑、风团、水肿、休克) (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呼吸困难) (三)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腹痛、腹泻) (四)胃酸分泌增多(H2受体) (五)刺激神经末梢(搔痒、疼痛) (六)心率加快(H2受体)三、组织胺受体 H1受体:1966年Ash等首先命名。 H2受体:1972年Black等实验证实。 H3受体:调节组胺生物合成与释放。

12、组织胺受体存在于机体多种细胞表面,如血管、平滑肌等。其中H1与H2分布比例不同。四、组织胺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 ) 1937年Stanb和Bovet发现了组胺拮抗 剂:1942年第一个抗组胺药(Antergan) 进入市场,1945年化学合成苯海拉明, 从1942-1981年间共有超过40种第一代抗 组胺药问世,治疗过敏性疾病具有“安全 、灵验、方便、价廉”特点,同时又存在“ 困倦、耐受、短效、干渴”的缺点,为了 克服第一代的缺点,80年代开始,第二 代无嗜睡作用的抗组胺药先后问世,以 后又有H2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传统的抗组胺药化学结构分类 R-X-C-C-N(CH3)2R-带有苯环X-由

13、氧、碳、氮三类元素组成如X为氧则为单乙醇胺类:苯海拉明如X为碳则为羟胺类:氯苯那敏如X为氮则为乙二胺类抗组胺药的化学结构分类抗组胺药可分为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氯马斯汀 2、烷基胺(羟胺)类:如扑尔敏、阿伐斯 汀、曲普利定 3、吩噻嗪类:如异丙嗪、美喹他嗪、 4、哌嗪类:如羟嗪、去氯羟嗪、西替利嗪 、左西替利嗪 5、哌啶类(三环/杂环类):如赛庚啶、氯 雷他定、阿斯咪唑、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了解化学结构的用途 了解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来龙去脉羟嗪-去氯羟嗪羟嗪-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 合并用药:最好不同类别的药合并使用 如哌嗪类和哌啶类合并使用 替代:美喹他嗪-异丙嗪哌嗪类(piperaz

14、ine)羟嗪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哌嗪环哌嗪环哌嗪环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吩噻嗪环异丙嗪美喹他嗪哌啶类(pipcridine) 三环/杂环类非索非那定赛庚啶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新型抗组胺药的研发趋势 新化合物:特非那定 衍生物:曲普利定-阿化司汀 代谢物:氯雷他定-地氯他定 旋光异构体: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 缓释技术的应用:咪唑斯汀 剂型或剂量改变:外用、儿童用药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 按有无镇静作用分为两类一、传统抗组胺药二、非镇静抗组胺药(第二代)一、传统抗组胺药 (一)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均具有乙胺基结构(R1 X-CH2-CH2-N R) R2 R与组织胺侧链相似,

15、两者可竞争组胺H1受体,使组胺无 法与H1受体结合,从而对抗组胺多种反应,但不能阻断组织 胺全部生物学效应,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释放;不能破坏及 对抗中和组胺;尚有抗五羟色胺及抗乙酰胆碱作用。对组胺 H2受体无作用。口服吸收良好,30分钟(注射15分钟)发挥作用,1-2小 时达峰值,维持3-6小时。分布全身(含血脑屏障、胎盘、乳 汁)、70-90%在肝内代谢、灭活,24小时内从尿排出,不影 响肾功能。作用与受体部位药浓度成正比。(二)特点分子量小;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与药物品种、剂量、机体敏感性有关; 副作用、嗜睡、口干、厌食、头晕、尿潴留,可 降低儿童学习能力。 (三)适应症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是第一型)2、过敏,非过敏性搔痒性皮肤病(四)临床常用种类依取代基化学结构不同大体上分为六类:(五) 副作用与应用注意事项 1、中枢镇静作用:几乎均有不同程度中枢抑制作用,程度与个体敏感性 及药物品种有关。思睡、乏力、晕眩。可能是通过拮抗脑 的内源性组胺所致觉醒反应。2、抗胆碱作用:部分有不同程度抗乙酰胆碱作用:口干、面红、视物 模糊、眼压升高、心跳、便秘、尿潴留。3、体重增加赛更啶、酮替芬等抗5-羟色胺,抑制下丘脑饱觉中枢, 能促进食欲,使体重增加。空腹服药可减轻。4、心律率乱部分可致QT间期延长,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安它乐、苯海拉明偶见。5、致畸作用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