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

上传人:ye****ng 文档编号:48508395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煤矿采煤论文开采技术毕业论文作者 xx摘要摘要 编写实习报告是我们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是我们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能够使我们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加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的能力,培养我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因此,编好实习报告工作,对全面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设计以下山峁煤矿为例详细介绍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各生产系统和通风方式。关键词关键词 矿井开拓;采煤方法;矿

2、井通风;安全技术2目录第一章 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4第一节 矿井概况.4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4第二章 矿井开拓与开采.9第一节 矿井开拓部署.9第二节 矿井生产系统12第三节 采区巷道布置及方法20第三章 矿井通风29第一节 矿井通风系统29第四节 矿井风量计算29第四章 矿井安全技术35第一节 矿井瓦斯治理35第二节 矿尘防治36第三节 矿井防灭火36第四节 矿井防治水37第五节 顶板灾害防治38第五章 实学收获、体会及建议39参考文献393第一章 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山西柳林鑫飞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城北偏西直距约 20km 王家沟乡圪塔上

3、村、延家峁村、任家山村、后备村一带,属柳林县王家沟乡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105215 1105411,北纬373614373731。井田位于柳林县城北20km 处,紧靠柳林碛口公路,距孝柳铁路穆村站30km,距柳林结绳焉公路3km,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山西柳林鑫飞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原名称为山西柳林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该矿是经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行发(2008)53 号文件批准的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核准矿井生产能力为 30 万 t/a。2008 年 9 月和 12 月委托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分别编制并完成了矿井的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设计,吕梁市煤炭工业局以吕煤基字2008504 号文

4、件批准了矿井的初步设计,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吕梁监察分局以吕煤监监察字2008147 号文件批准了矿井的安全专篇设计。但由于政策原因,该矿一直未批复开工建设。2009 年 9 月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又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33 号文批准该矿为本次资源兼并重组的整合矿井。批准矿井由原山西柳林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柳林任家山煤业有限公司及已关闭的山西柳林森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三个矿整合为一个矿。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柳林鑫飞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其颁发了新的采矿许可证,批准矿井井田面积为 4.0716km2,开采煤层为 4-9#煤层,生产能力由原 39 万 t/a

5、 提升至 90 万 t/a。第二节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地质特征一、地层及地质构造一、地层及地质构造区区域域地地质质简简况况(一)区域地层1、区域构造4本井田区域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台坳之河东断凹,原三交勘探区东部。区域构造以褶曲为主,断裂较少。2、区域地层本区位于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东缘的河东煤田北部。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太古界界河口群、吕梁山群,元古界野鸡山群、黑茶山组、震旦系汉高山组,古生界寒武系中统、上统,奥陶系下统、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铜川组,新生界上第三系上

6、新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见表 1-2-1)区域内无岩浆出露。主要矿产为煤、山西式铁矿、铝土矿、水泥岩和建材石料等。(二)区域含煤特征区域上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C3t):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该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很稳定,一般含6、7、8、9、10 号煤层,其中 8、9 号煤层稳定可采,其余为不可采煤层或煤线。山西组(P1s):山西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岩性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色砂岩及煤层组成,本组含有1、2、3、4、5 号煤层,其中 4、5

7、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二、矿井地质二、矿井地质(一)地层本井田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基岩零星出露。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上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的地层。依据精查区资5料,并结合本次实测资料,现将井田内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奥陶系中统为灰色、深灰色石灰岩、灰白色、黄灰色泥质灰岩、灰色中厚层花斑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石灰岩质纯、性脆,本组厚度 100m 左右。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为一套铁铝岩、铝土质泥岩、粘

8、土岩、灰黑色石灰岩,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 28.5635.92m,平均为 32.78m。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色石灰岩及煤层。其中赋存有 6、7、7下、8、9 号 5 层煤,其中 8、9 号为可采煤层,其余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厚度 70.6596.40m,平均为82.00m 左右,底部以 K1中砂岩为界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本组地层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为主含煤沉积地层。岩性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组成。该组总共发育有 1、2、3

9、、4、5 号五层煤,其中 4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约54.9774.38m,平均 64.31m,底部以 K3砂岩为界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岩性由一套灰-灰绿色陆相碎屑岩组成,偶尔含有不稳定的 12 层薄煤层,本组地层厚度 70.20119.93m,平均 86.34m,底部以 K4砂岩为界,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6本组岩性为黄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含少量砂岩,该组地层最大残留厚度为 82.2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7、上第三系上新统(N2)岩性为暗红色、棕红色亚

10、粘土,夹有半胶结状砾石层,0.0051.67m,平均36.00m,底部以半胶结状砾石层为界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岩性为土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该统广泛分布于山梁及山坡上,0.0090.00m,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9、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于井田东北边界处的较大沟谷内,为河流冲积的砂、砾石层。厚度一般在0-10m。(二)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现叙述如下:太原组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色石灰岩及煤层,从沉积特征看,太原组含煤地

11、层形成于海进过程中,聚煤作用形成于滨海平原上,海侵之初将潜水面抬升,致使滨海平原沼泽化,大面积沼泽分布,堆积了泥炭层,海侵的发生为泥炭层埋藏保存创造了条件。该组中共发育有五层灰岩,为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共发育有 6、7、7下、8、9 号 5 层煤,其中 8、9 号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余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山西组地层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地层,其含煤地层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海退造成的三角洲平原环境中,该组总共发育有1、2、3、4、5 号 5 层煤,其中 4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在本区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该组其它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等组

12、成。7( (三三) )井田构造井田构造本井田总体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的单斜构造,倾角 29。本井田内未发现断层及陷落柱。今后生产中应注意隐伏断层和陷落柱,以防透水事故的发生。( (四四) )岩浆岩岩浆岩井田内未发现有岩浆岩侵入现象。综上所述,本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三、煤层、煤质三、煤层、煤质(一)煤层1、含煤性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其中山西组平均厚 64.31m,共含煤 5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2、3、4 5 号煤层,其中 4 号煤层为稳定全区可采,其余煤层均发育不稳定、为不可采或零星可采煤层。含煤总厚为 3.05m,含煤系数 4.74%,可采煤层总厚

13、度 1.55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 2.41%。太原组平均厚度 82.00m,共含煤 5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6、7、7下、8、9 号煤层,其中,8、9 号煤层稳定全区可采,其余煤层发育不稳定或极不稳定,为不可采煤层。太原组含煤总厚 6.30m,含煤系数 7.68%。可采煤层总厚 5.48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 6.68%。2、可采煤层(1)4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 8 号煤层平均距离 61.30m。煤层厚度 1.00-1.85 m,平均 1.55m,仅井田北边界外的 103 号钻孔含 0.10m 厚的夹矸,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发育稳定,属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中粒

14、砂岩,8局部为细粒砂岩,底板大都为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细粒砂岩。根据井下巷道揭露,井田东北部出现长条形冲涮带。(2)8 号煤层赋存于太原组中下部L1石灰岩之下,上距4 号煤层平均距离61.30 m。煤层厚度 2.50-3.19m,平均 2.89m,煤层含 0-1 层夹矸,结构简单。煤层发育稳定,属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灰岩,底板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粒砂岩、粉砂岩。(3)9 号煤层赋存太原组下部,上距8 号煤层平均15.24m,煤层厚度1.55-3.50m,平均 2.59m,含 0-3 层夹矸,井田内5 个钻孔仅 2 个含 1-2 层夹矸,夹矸厚度为0.20

15、-0.70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总体上井田内煤层结构简单到复杂, 煤层发育稳定,属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为细粒砂岩、泥岩。第二章 矿井开拓与开采第一节第一节 矿井开拓部署矿井开拓部署一、一、矿井矿井开拓现状开拓现状山西柳林鑫飞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设计为一个水平联合布置(+690m),分层开采井田内的 8、9 号煤层,即将总回风巷布置于 8 号煤层,并分别在 8、9 号煤层中布置运输大巷和轨道大巷。矿井采用混合开拓方式,兼并重组整合后共有 3 个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主斜井担负矿井主提升、下大件和进风任务,副立井作为矿井辅助提升、进风任务和

16、安全出口,回风立井作为矿井的专用回风井和安全出口。全井田共划分为两个采区,其中 8 号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9 号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矿井首采区选择为 8 号煤层一采区。首采工作面为 8101 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工作面长度为 150m,煤层倾角 2-9。9二、矿井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二、矿井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由于原任家山煤矿的工业场地位于丘陵沟谷山地,距矿区的简易公路较近,此处位于矿井的储量中心,且地面设施较多,井筒断面也较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建筑,并考虑投资及井下开拓布置,因此,本次设计利用原任家山煤矿工业场地为兼并重组后90 万 t/a 生产能力矿井的工业场地。三、井田开拓三、井田开拓根据井田内8、9 号煤层的赋存条件与地面地形特点,为合理开发全井田8、9号煤层,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矿方已有的设施,本次设计提出以下两个开拓方案: 方案 I:利用并刷大原任家山煤矿的主立井和副立井,做本次设计的副立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