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850141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试 题题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 “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 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 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

2、材料,瓦的发 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 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 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 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 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 瓦”,就是盾牌的瓦

3、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 线瓦锤给她玩。 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 用于房屋建筑,才 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 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 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 普

4、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 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 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 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瓦

5、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 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 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 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 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瓦釜雷鸣”比 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6、 B.唐宋时期,用 “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古人生女孩 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D.周易 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 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 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 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

7、人们的心尖上。 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 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 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 的年味。 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 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 起来。 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 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

8、渐渐粉白,落进山与 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 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 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 夜的车灯后。 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 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 任何一

9、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 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 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 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 淡去。 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 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 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 久未见的

10、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卦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 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 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在迁徙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 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窗。 (选自 2018 年 2 月 3 日人民日报)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题目化 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总摄全篇。

11、B.作 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湾,为后文抒发 游子 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C第段画线句情感陡转,生动表现了作者目睹异乡的生活窗景而触发 的炽热、温暖的内心情感 变化,表达了对家与故乡的无限深情。 D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 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切地 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 感。 5“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5 分)6.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人间有光 他生于常州,长于苏

12、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他就是经历丰 富、成就卓著的周有光先生。1906 年 1 月 13 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十岁时,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 说 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则说,一定要上大学; 与苏 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17 岁时,勤奋好学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人说,考上这所大学,比以前 中状元还难。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学会了 英文,阅读英文报刊,了解

13、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儿。将近 100 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阅读外文 报纸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学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为他找到谋生之道。 当时在上海,念完大学的,只要有条件,大多都会选择去外国留学。刚毕业的周有光没钱, 只能留校教书,顺便在银行做事。这段时间,他结了婚生了子。不过随后,抗战开始了。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上海银行业为了尽快恢复元气,就派了一批优秀的员工去美 国学习。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他工资高、福利好、生活也幸福。但是经历过抗战的周 有光,还是决定选择回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我们当时的感觉我们都认为中国有 希望。解放之后,中国最缺乏的也是经济建设,所以我

14、就立志回国搞经济。”1949 年 6 月回到上海,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还兼任新华银行秘书长、人民银行华 东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1949 年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他的专著新中国的金融问题。50 岁以前,他全心全意搞经济。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前半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后半辈子 还能蹦跶到哪里去?但周有光竟从 理科的经济学跨到文科的语言学,重新出发。1955 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速速去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要 建设一个新中国,可是老百姓 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建设?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 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当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领导却

15、让我转行。” 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 大家都是外行嘛!”“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 ” 说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素有“周百科”之称,精 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早在社会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随后那三年,在周老 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革故鼎新,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1958 年正式创定汉语拼音方案。 周老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拼音为中国

16、的文化 普及、消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 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 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 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假如当初没研究好,有 漏洞,就遗憾了,毕竟要弥补就很麻烦了。”不过,“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侍候 汉字,不是代替汉字。”1958 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 年出版。50 岁以后,他认认真真搞语言。60 岁退休之后,周有光走出语言学专业领域,乐此不疲地搞起了创作。周老曾对朋友说: “我 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思考引发写作。他的作品探讨现代化、全球化、中东局势、印度经 济、人权保护、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