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00420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重要考点剖析与备考对策(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史考点分析 及复习策略一、09-11年浙江文综卷中现代中国部分的考点及分值 时间空间所属范畴 考点知识 、分值归属教材 现代中国政治70年代外交(10年、4分)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11年、4分)必修一专题五 必修一专题四经济新时期经济建设(11年、4分)必修二专题三思想科技教育 文化恢复高考(09年、4分) 信息技术对文本影响(09年、4分) 必修三专题五 必修三专题四 人物与 战争地位尴尬:三年高考,五道选择题,二十分;“现代中国”部分分值偏低;二、二轮复习要立足于当前学情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不清晰,特别是通史知 识结构;学生的通史阶段特

2、征不明确;二是学生对一些难点知识的理解尚不准确或者掌握不 熟练;三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运用历史学科语言阐释 问题能力较弱;四是学生提炼新材料的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 能力较弱。三、“二轮”复习目标 (一)查漏补缺,继续夯实基础知识: 1.“网”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通”读历史梳理明确的知识线索 3.“精”析概念解析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提升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1.“活”用能力养成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 2.规范答题、提升技巧。四、中国现代史考点分析现代中国涉及到教材五本书的专题或单元如下 : 必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必一专题五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必二专题

3、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必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三专题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选四第五单元 毛泽东 邓小平 必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文化和科技 选四第六单元 李四光2012年考试说明中的中国现代史考点:24个重点考点剖析、解读1.现代中国民主政治:重点:建国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2.现代中国外交:重点:各个阶段外交的背景、政策原则、主要活动、影响。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各个阶段经济建设的政策原则、主要活动、影响。4.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重点:邓小平理论五、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对策对策一:不做第一轮专题的简单重复,不做

4、纯通史体的复习,以通 史体划阶段,以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 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如考点知识进行整合: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如对某一考点解读:用不同史观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史观: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 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现代化史观:(1)民主政治的转型: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基础。 (2)为中国实现社会主

5、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新时期。 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准备与启动(19491956)阶段概述: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 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政治: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民族

6、独立的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2.新中国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 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奠基。经济: 1.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1953-1956年: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 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 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 础。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1.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方针。 2.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了交;1953年提出和 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 。文化、教育、科技: 也有开创性的、奠基性的成就,如“双百”方针的提出、新中国人民 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确定、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十二年科技发展 远景规划等。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曲折与延误(19561976)阶段概述:本阶段包括了传统

8、上所说的“全面建设十年”与“文革 十年”,运用归纳法总结本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经验与教训;准确把握重要历史概念: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左倾错误;理解这一历史 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成就与新变化,注意外交的首要目标是争取国家 利益。 政治现代化的曲折与延误:1.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但未能贯彻。2.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灾难深重的内乱,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经济现代化的曲折与延误1.19561966年:探索中曲折前进。(探索性、曲折性、前进 行的统一)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纠正农村工作 中的“左”倾

9、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成就:2.19661976年:经济建设的严重破坏、延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经济短暂的复苏、回升。外交:70年代出现重大突破,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重返联合国:2.中美关系解冻:3.中日邦交正常化:文化、教育、科技:曲折中有发展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振与辉煌 (1978年改革开放后)阶段概述: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 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 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0、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现代化建设重新步入正轨,不断完善:1.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发展: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2年宪法;1997年中共“ 十五”大;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和 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经济现代化的建设重振与辉煌 1.19781992年:改革开放,成效初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2.1992

11、现在:深化改革开放,成就辉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加区域集团组织活动;外交:新时期适时调整外交政策,日益灵活务实,为现代化建设争取 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1.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2.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文化、教育、科技:成就辉煌思想: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对策二:以高考试题为参考模式,适当联系热点,做小型专题探究。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联系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联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步骤时间核心内容结果 土地 改革农业合作化 (改造)人

12、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1950- -1952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私有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1956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转变为公有制,并实 行集体经营1958提高、扩大公有化程 度和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78- 今以公有制为前提,改变 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营管理方式、产品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细致比较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调整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调整 (联系(联系“ “深化经济

13、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工业经济体制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 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 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教训,同时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建设的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开始从单一 的公有制经济

14、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 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 向市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改革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联系(联系“ “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模

15、式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模式” ”、“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 ”)(1)相似之处: 都是各国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 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资本主义 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相互 借鉴的趋势。 (2)不同之处: 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动荡;新政前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改革开 放前,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 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 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及目的不同:苏 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的办法 发展生产,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用 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环节,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结果和影响:苏俄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