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97093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中国古典诗歌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 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 统一。意象的概念意象的概念意象的特征意象的特征:强烈的概括性:强烈的概括性 古典诗词中,有相当一些意象反复地出现 ,并且,这些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 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 俗成的意义,不会随意改变。 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 维。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 鸣,达到造境之目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对月思乡 望月怀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2、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鸿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李清照一剪梅 羁旅伤感 思乡怀亲南浦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长亭离别之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3、总结一: 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 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情别绪的物 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 的代名词。月、鸿雁、南浦、长亭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 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 意是什么?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是由于“柳”和“留” 谐音,借以表达惜别,依依不舍之情。而行旅之人 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思乡之情。因此 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 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 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4、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 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 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 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 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 别典故的出处。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 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 感情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凄凉悲伤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望帝啼鹃杜 鹃 (子规)凄凉哀伤羌笛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凄切 猿啼流水夕阳(落日、斜阳)总结二: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 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 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梧桐、芭蕉、羌笛、杜鹃、猿啼、斜阳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高洁、隐逸高洁、脱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松柏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孤直顽强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竹 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坚定顽强、不屈不挠 总结三:节操类意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 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 菊、梅、松、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