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96536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什么不可为? 为什么要为之?【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春秋末期, 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 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 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 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第一章第一章讨伐弑君者讨伐弑君者【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为什么沐浴而朝?为什么明明知道 不可行,还要“不敢不告”?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

2、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 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 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 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 其不可而为之。面对礼崩乐坏,政治混 乱的现实,孔子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责任感。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 何的心情。鲁哀公为什么说“告夫三子”?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 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 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 有实际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 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为什么?体现了孔子遵守礼制的思想。孔子可谓是执着,在明知希望不大 的情况下,依然

3、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 是遭到拒绝,仍然坚持不放弃。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对事情 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 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其实这种精神除 了表现在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上,还 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即“仕” 与“隐”的问题上。第二章第二章“ “仕仕” ”与与“ “隐隐” ”的论争的论争【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 之言。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 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 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

4、称为称楚狂 接舆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 接舆髡(kn)首兮,桑扈(h) 臝(lu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楚狂要表达什么意思?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 的时候都不隐去,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世道动乱,政治不清明,劝孔子不 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 :“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 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5、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知道天下的出路。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隐士。孔子为什么怃然?仲由(前542前480),字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耿直鲁莽,好勇力,事亲 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 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 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 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 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 通

6、,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 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由后 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 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 杀害。 “ “仕仕” ”与与“ “隐隐” ”的论争的论争【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diao.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 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 知之矣。”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 子”

7、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不务实的处世观的不屑一顾。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内容拓展v道家讲究消极避世,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孔子 的入世思想是有原则的。李零教授认为:“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 明知不可行,硬干,这是直道;一种是既然 不可行,不妨拐着弯儿干,这是曲道。孔子 属于后一种。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 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 个堂吉诃德。”孔子是怎样拐着弯干呢?用行舍藏v

8、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 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711)孔子对弟子颜渊说:“用到所学的道理时,就落实到行 动中去;用不到的时候,就收藏在身上,只有我和你 有这样的可能吧。”弟子子路说:“先生要率领军队打仗 ,那么会跟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地与猛虎 搏斗,没有任何凭借地过大河,这样去送死却不知道 悔改的人,我不能跟他一起去。一定要是那种面对事 情而知道有所畏惧,擅长于谋划而能成功的人。”探究七: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 与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v李

9、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 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 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 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 放弃最后的努力。”v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 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 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 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是朴素的,是始 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子路曰:“自孔

10、氏。”曰:“是知 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 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 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 么说“果哉!未之难矣”?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 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 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 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 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 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 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 孔子才发出此言。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孔子的自我总结孔子的自我总结【99】子曰:“凤鸟不至,河

11、不出 图,吾已矣夫!”【评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 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 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 的哀叹。那最后这两句话是不是意味着 孔子放弃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没有放弃。古人认为凤鸟至、 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 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纷乱的社会 没有重归清明的希望的慨叹。因此 ,这两句话的确反映了孔子内心的 茫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 的思想主张,也不可能放弃。文言句式v省略句: 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 3、晨门曰:“奚自?”:自奚 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5、果哉,末之难矣:末

12、难之矣 固定结构: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 哪比得上v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v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v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 子的观点。v2赞成孔子的观点。v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 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 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 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v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 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 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v人生中总

13、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 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 为之”才有希望。v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 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 为进的方法。v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 欺欺人。v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 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思考思考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 种精神?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 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于这 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 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 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 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 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 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用 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就斗 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