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365595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盐源县树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河中学树河中学 2009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A 卷(共卷(共 100 分)分)一、 积累和运用(共 5 小题,计 16 分)1、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 分) 烦恼忧忧_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 zo_的情 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弛 你紧张的神经。那溪头卧剥剥 莲蓬的小儿,那见人 羞 s 的村姑,无不使你 y_然自得,超然物外。 2、能使下列语意顺畅、连贯的一组短语是:( ) (2 分) 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或者说根本受制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人说,孩子们的心 就像一块奇妙的大地,播下 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 的种子,

2、就 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 的种子 ,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 的种子,就 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工作者确实是主宰每一个学生命运的人。 A、思想 性格 行为 习惯 B、思想 行为 习惯 性格 C、行为 习惯 性格 思想 D、性格 行为 习惯 思想 3.选出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 ) (2 分)A.科学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呢? B.在初中生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 C.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斜下来。 D.刘涛学习能否进步,与他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这些年

3、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 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 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 本来就是欲壑难填,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腐败的。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 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5、根据要求填写句子(8 分)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

4、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 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_,_。 (2)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 “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 “_, _”和南宋词人辛弃疾 “ _,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3) 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是: ,。 (4)、王维在使至塞上表现塞外苍凉雄浑之美的名句是“ ,。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共 34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一)阅读下文,完成 612 题。题。 (11 分)分) (一)态 度 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锲而不舍地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 睥睨江河,

5、缘于它始终不渝地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抵达 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 缘于态度。 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人 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清醒地审视自 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 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上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中淡然自如。 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正确的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注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且为之殚精竭虑

6、,为之废寝忘食、 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是明朗、坚定、睿智、乐观的,像洒向草地的 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 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 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般枯败、沉郁,没有活 力,没有希望。 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 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 , ;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 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

7、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那么正确的人生态 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的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之后,最后为你结 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如果说,你生活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 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你会因此而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6根据语境指出第段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2) 花朵: 果实: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分哪几层来阐述中心论点的?(2)8从全文看,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9作者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标出。 (2)10仔细阅读第段,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论证方法及作用。 (1)11文章语言精美,值得

8、学习借鉴,请你仿照原文在第段画线处续写两个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2)_. _。 12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态度”的看 法。 (1)(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317 题。(13 分)托 举严 苏 去北京出差,日程里有到天安门看升旗的计划。为减少奔波劳顿之苦,处理完事务, 我便到天安门附近找一家旅馆住下。总台小姐像是知道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你来得正 好,明天是星期一,你不但可以看升旗,还能见到伴奏的乐队。听小姐这么说,我的心情 清爽无比,旅途的劳累如行囊一般被丢在一旁。我很为自己的好运气而庆幸。来这家旅馆 前,我目测过,从这里走到天安门广场不会超

9、过 10 分种。也就是说,在升旗前 10 分钟出 门,走到广场刚好升旗。我向小姐打听升旗的准确时间。小姐答,6 点 40 分。然后又关切 地对我说,明早可以多睡一会儿,6 点起身正好。 虽然问清了升旗的时间,但翌日我还是早早地起来,6 点未到就出了门。出旅馆往左, 穿过前门大街的地下通道,前面便是天安门广场。此刻夜色刚退,晨曦初露,秋风微寒。 走出通道,我想时间尚早,可以欣赏一下首都的几大建筑,哪知往前一看,广场上人头攒 动,聚集着无数的人。天安门宛如一座巨型磁场,广场四面,各个道口的人流在它的吸引 下,潮水般地涌来。我放快脚步,很快汇入人流。人流由急而缓,渐渐停滞下来。 我身高 1.81 米

10、,日常生活中少有仰视。我举目向前,越过人之森林,目测升旗之地 与自己的距离。我在人隙里挪动双脚,企望靠前一些,哪知每一个人都是一株拔地而起的 大树,我欲前不能,只能无奈地待在原地。 等待是漫长的。 我不停地看表。此时是 6 点 30 分,离升旗还有 10 分钟。四周很静,大家都在默默地 等待。我用读秒的速度默数着时间,数到 300 时,忽听前面的人激动地说,快看,国旗班 的人出来啦! 我的耳畔传来“噌”的一声响动这是禾苗的拔节之声!也是稻谷的抽穗之声!更 是森林的崴蕤之声!我举目向前,感觉像是做梦须臾之间, “森林”长高了!我像仰视 巨人一般地仰视我面前的人。我在努力拔高自己,把自己拔成世界明

11、星姚明。我终于看到 国旗班的战士,也看到伴奏的乐队。他们迈着雄健的步伐,在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声 中,走出天安门,一路而来。 “妈妈,我看不到。 ”我身后传来童稚的声音。 “妈妈也看不到。 ”这是孩子母亲的声音。 “妈妈快抱我!”孩子很急迫。 “好孩子,我们虽然看不到升旗,但我们有耳朵,你可以和妈妈一起用耳朵听升 旗呀!” 听了她们的话,我忍不住回过头。孩子四五岁,一身新衣,胸前戴着小红花。我知道 这小红花是荣誉的象征,只有在幼儿园被评为好孩子才会拥有。孩子的母亲身体孱弱矮小, 这身板实难承受孩子的重压。看着这一对母女,我很想为她们做点儿什么。于是我弯腰对 孩子说:“好孩子,让叔叔来抱你吧!”孩

12、子一听这喜从天降的消息,脸笑成了一朵花, 小鸟展翅一般地向我伸出小手。我双手一举,将孩子抱上肩头。孩子坐在我的肩上,拍着 小手激动地对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看到升旗啦!” 有孩子坐在我的肩上,我没能看到升旗的全过程。不过我没有遗憾,因为我的轻轻托举,一个佩戴小红花的孩子看到了升旗! (选自小小说选刊 ) 13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是一个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的人?(2 分)14请你谈谈文章标题“托举”的含义。 (2 分)15文章在描写急欲观看升旗的人们时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 分)艺术手法: (1 分) 作用: (1 分) 16请你想象并续写出升旗结束后“我”与“孩子及孩子母

13、亲”之间肯定还有的对话内容 等。注意字数不要超过 60 字。 (3 分)17请就这篇文章提出一个问题(不要与上述问题重复) ,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分)问题: (2 分) 看法: (1 分)(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2 题。 (10 分)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 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 分) 不敢稍逾约 逾 俟其欣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