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83425 上传时间:2017-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题“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的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0 题分析:首先,关注本卷 40 题的设问:你如何理解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依据这一设问,鄙人认为:写作的重点应在评价“失败的英雄”这一说法。而不能将观点落在评价胡适看法的之上。比较 2013、2014 年的考题的设问。发现其问法是不同的:2013 年:(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15 分) 。2014 年:(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15 分)2013 年的评分要求:能够从不同版本进化论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 (4 分)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立论最后归仔观点上。 )2014 年的评分要求

2、:评分项一:观点(4 分)水平 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粱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4 分)(立论最后归仔梁启超之上。 )本卷的考题的设问与 2013 年考题的相似。故立论应该归在观点上,而非胡适身上。如何理解“失败的英雄”呢?从题目给出的材料分析,可以推导出一些结论。归纳后,鄙人认为可以得到的结论有:英雄,可以理解为:张謇是:科举状元;实业家、实业救国;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倡导女权;爱国人士(维护国家主权)失败,可以理解为:张謇:科举状元放弃仕途;实业救国实业能否救国?;爱国,维护国家主权辞去实业总长; 成功的地方:教育救国、致力于实业、致力于女权运动、从事

3、慈善事业。写作时,应该评价的要点有:1. 开路先锋;为何说他是开路先锋? 从开路先锋可否说明张氏一位英雄?2. 伟大事业;张作了哪些伟大的事业?能否说明他是英雄?3. 失败;张的事业哪些是失败了?为何会失败?失败说明了什么?(如,张创导实业救国。但实业为何不能实现救国?说明了:当时国家主权不独立,列强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中国政府对实业无法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的落后业影响了实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实业救国的实现。 )4. 英雄;称为状元表明他是英雄;从状元到实业家表明他是英雄;成为实业总长表明他是英雄;辞去实业总长表明他是英雄;倡导实业救国表明他是英雄;致力于现代教育表明他

4、是英雄;创导女权表明他是英雄。分析完这段史料,分析完设问后,我们可以列写作提纲:写作前,应充分研究这一大题得前两小问,从中得到灵感的体验。本题 2 文问:依据材料,概述“转型”后代的张謇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从中可以推出:可从转型角度写作,也可从现代化角度写作。于是可以推导出可以使用的观点。参考如:1. 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张謇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2. 内外交困的时局导致了张謇成为“失败的英雄” 。3. 张謇成为一位“失败的英雄,是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4.若以:张謇成为一位“失败的英雄,是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为论点,则分论点可以推论(参考)为分论点 1: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造成

5、了张謇一身坎坷的历程。分论点 2: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造成了张謇成为一位时代英雄。分论点 3: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造成了张謇成为一历史的悲剧性人物。归纳结论:社会的现实,历史的评价,使得张成为一位“失败的英雄” 。提升:英雄史观。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 历史人物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本文写作时,不要出现如下观点:1. 张謇是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正确的。2. 胡适的认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实现3. 写作若使用这样的观点,则使文章变成了你在判断胡适的观点是否正确了,这偏离了主题。最近,研究写作时,有时间好好研究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很有用的。2013 年 40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 分)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

6、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问题:(1 )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 分)(2 )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 (8 分)(3 )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 分)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严复译文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

7、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 ,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 ;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 ;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 ;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呜呼!欧洲自有生民以来,无此作也。

8、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注:赫胥黎、斯宾塞都是 19 世纪英国的著名学者。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 分)水平 1:能够从不同版本进化论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 ( 4 分)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水平 2:能依据材料就严复进化论的来源或影响提出观点。 (2 分)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水平 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9、(1 分)指出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思潮。水平 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0 分)评分项二:史实(4 分)水平 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严复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 分)水平 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3 分)水平 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2 分)水平 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0 分)评分项三:论述(5 分)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5 分)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 3 分)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1 分)水平 4:回避问题(0 分)评分项四:组织(2 分)水平

10、1:叙述成结构(2 分)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1 分)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0 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2014 年: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末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

11、利之所在。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 分)(1 )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 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 分)(2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8 分)(3 )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15

12、分)评分项一:观点(4 分)水平 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粱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4 分)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评分项二:史实(4 分)水平 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评分项三:论述(5 分)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 分)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 分)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 分)水平 4:回避问题(0 分)评分项四:组织(2 分)水平 1:叙述成结构(2 分)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1 分)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0 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史实:水平 1:能注意到材料中粱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6)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