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83386 上传时间:2017-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班级健康发展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每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在管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我是这支队伍的新兵,担任班主任之初,主要的工作状态就是忙,每每回顾,又说不出自己忙了什么。班级也出现很多问题,课间纪律混乱、课堂回答不积极、餐厅卫生不合格等。面对这种状况,我经常走进班级,有时哪怕在别的班级有课,也要趁课间赶紧过来看看,班级在严密监视下有了明显改善,其他工作却受到了影响,学生的自主发展状况不乐观,主动性和积极性匮乏。如何促进学生的自律发展和主动学习?光靠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管肯定是不够的。带着疑惑,我和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给出的建议就是建立小组,创建班内

2、竞争机制。初试失败。首先我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均衡分配,每个小组都有优中差生;然后根据身高、性格、性别等微调,尽量使各小组的男女比例、学习能力等平衡。在选组长时,出发点是促进中等生的发展,小组长基本上都是中游学生。10 个小组划分后,我在班会课上对小组长进行集体加油鼓劲,为的是增强组长的信心,也让其他同学都能支持组长的工作。在进行小组考评时,我将提前印制好的记录表发给组长,并叮嘱及时进行组内的加减分记录。当时的记录表以周为单位,内容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纪律、卫生等,小组长根据每节课、每一天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记录,加分标准主要由各科老师确定。组长的责任比较大,既要带动组内成员学习,又要督促评

3、价组员的其他表现。小组机制运转一个月后,我委托班委对各组分数进行统计,买了一些小礼品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也许是物质奖励发挥了作用,学生的积极性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持续太久,组内积分的统计逐渐混乱,老师们也不怎么利用小组进行评价了。组长平时也就是收发作业,组内的学习交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小组之间的对抗也时有时无,班级几个能起到带动作用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学生越来越不重视小组考评,甚至小组学习也只是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看到这种状况,我开始意识到首次小组建设因仓促而漏洞百出。小组建设只停留在表面,既没有对班级进行总体把握,也没有对组员进行科学的再分配。小组考评的标准比

4、较模糊、随意,很多事情都是小组长一个人顶着,对小组长也没有进行及时有计划的指导。梳理了这些问题,我开始了第二次小组建设。再试改善。结合这段时间和孩子们的相处,我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筛选班级各学科具有带动作用的学生,将这些学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并尽量将他们的座位安排在班级核心位置。然后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按照一定比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微调。这次小组长的选任不再是中等生,而是从优生中产生,小组长的职责不变,其他组员由组长分配计分、卫生、纪律等工作,争取每个组员都有事做。小组考评标准在班会课上进行集体审议,让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评价制度,对不同层次的组员

5、进行分层评分,增强小组的团队观念。同时分配好小组间的对抗,就近的小组进行组间对抗,小组评价由对抗组进行统计。接着,利用班会课对组长或组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组管理方法、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小组内各成员的任务和职责等,将学生习惯养成也纳入其中,包括积极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善于表达、尊重别人的发言和意见、积极思考等。在每一个评价周期内,我不仅对班级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对落后小组也进行相应的惩罚,关注到每个小组的发展。这次调整后,班级小组的利用程度比以往提高了很多,学习积极性也逐渐激发出来,优生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样的小组建设让我在班级管理中轻松很多,但我对班级的了解却越来越少了。这时候

6、,新的问题冒出来,各组的考评结果基本形成定局,落后的小组基本固定,逐渐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另外,学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高低不同的分值,对自己每天的表现没有认真对待。每次评价总结之初积极性还比较明显,之后就会出现回落,直到下一个评价周期开始。小组发挥的作用没有呈现持续的状态,不同学科的量化标准差异也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偏移。结合这些状况,在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上学期进行了第三次小组建设。三试小成。这次小组建设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小组考评周期、评价标准和组员分配。小组考评周期从过去的周评、月评改成每天基于学科进行评价、每周综合评价和每月奖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天的评价结果会分课时记录在班级黑板的

7、右侧,这样老师能及时了解一天中各个小组的表现,从而及时针对调整,促进所有小组都的发展。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小组的表现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促进小组的主动式提高。周评和月评即是对每天评价结果的累积。评价方式和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小组考评时,最基础的是课堂考评,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加分评价,计分主要由各科课代表完成,课后对加分结果进行排序,每节课后小组依据排名获取了相应的积分。积分结果学生可以直观看到,从而推动小组在其他课次学习中及时调整,积极性能持续发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加分时要尽量缩小分值以便及时统计。对弱势小组尽可能的提供机会,提升每一个小组的自信心。当天再进行汇总,根据总分进行排序,每天晚

8、点时,由我或值周班委总结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其他表现,做到学习小组评价“日日清” 。每天的评价名次又可以作为积分统计实现周评或月评。在组员分配上,充分关注班级后进学生,将他们尽量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座位调整时会将整个小组作为一个单位,组员尽量不做调整。小组座位也调整为面对面“餐桌”式的排列方式,孩子们课堂上的学习探究更加方便,除了学习课堂知识,他们会时刻看到对面一张张生动的面孔,课堂的愉悦程度自然有了一定的提高。组长选任考虑的也主要是责任心,不再单一的将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小组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老师的任务分配和评价也比较及时,管理班级的压力也确实减轻很多。小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当小组建设真正形成一种制度和文化,放手的是孩子,解放的是老师。后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进,创建组名、组训,评选模范小组长、优秀个人,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将小组的学习和常规评价进行跟踪记录,评选不同类型的星级小组等等。其实在座的大部分老师对班级小组的建设,比我有经验,比我更有发言权。希望我今天的交流能给大家的班级管理起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