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1669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0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教案集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 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解读)+析(作品分 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以意逆志”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 作的主

2、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 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 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 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 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

3、成时所 作)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 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 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生朗诵后师范读) 、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 ,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 了) 赏心悦目 蝶 ,戏(嬉戏欢游), 舞(翩翩起舞) 莺 ,娇(啼声轻软),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 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 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 动活泼 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

4、 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 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师 :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 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 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 合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可见,正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再 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明确:意,作者的情感 ;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人物形象等) 那么,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 逆志”了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同样是杜甫诗歌 中的名句:(幻灯片打出例二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5、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 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 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生: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 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 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 “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生活? “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 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 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 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 师: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没 有一定

6、的知识储备不行,因为诗歌中的一些意象 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内涵,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化 常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特定 含义没有一定的掌握(如课本中所例举的王之焕 凉州词的例子)那么,即使我们抓住了诗歌 中的主要意象,也无法对诗歌进行正确的解读。 可见,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 ,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 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 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 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 品时,应该深入地

7、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 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 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 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 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 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 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 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 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 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 景知识。 第二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用“以

8、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 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 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 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 蜀相(打开课本P14) 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 ,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 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 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9、满襟。” 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 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 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 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 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

10、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 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 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 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 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 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 新” 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 ,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 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 功,显示 了杜诗的魅力。)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 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

11、风俗淳”(让帝王 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 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 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 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 此,他却依然 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 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 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这句 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 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 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 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 中所表 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 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 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2、?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 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 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 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 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 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11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 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 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 限。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 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 ,本是

13、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 转,“阶前的 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 ,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 有谁听呢?” 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 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 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 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 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二、课堂小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 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抓住主要意象,根据 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 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 读。

14、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 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 ;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 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 朋友。 湘夫人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 ,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 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

15、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 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第一课时 总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 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 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 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 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 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 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 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 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 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 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 而早年深受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