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7305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8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第十金匮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v 腹满、寒疝、宿食三病,因其病变部位均在腹部,以胃肠病变为主 ,其症状都有腹部胀满或疼痛,有些方药可互为通用,故合篇讨论。v 腹满是以症状命名的病证,突出特征即腹部胀满,其症状虽见于多 种疾病之间,病因病机亦较复杂,但本篇作了集中系统的论述,证有寒 热虚实之差异,治有温凉补泻之不同。v 其基本证型可概括为热结证、虚寒证、寒结证三类。腹满发生原因,除胃 肠本身功能失调外,与外邪入侵亦有密切关系,因感邪性质不同,以及患者体质 差异,可形成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v 虚寒型与脾肾关系密切,胃肠尚无结滞存在,而热结及寒结两型与胃

2、肠关 系密切,肠腑中有典型的结滞存在。v 虚寒证用温补法,以大建中汤为代表方;热结证用清下法以大乘气汤为代表 方;寒结证用温下法,以大黄附子汤为代表方。v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中疼痛病证。寒,指病变性质,疝,说 文解字谓:“腹痛也。”所以寒疝病名,既明确了病因病性,又明确 了症状特征。内经虽无寒疝病名,但素问长刺节篇有“病在 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的记载,其病情及症状 特点与金匮所论寒疝基本相似。v 本篇原文明确提出属寒疝病者,可分为三种证型。阳虚寒盛,方 用大乌头煎;血虚寒滞,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内外俱寒,抵挡乌头 桂枝汤。v 有医家据寒疝为寒性腹痛,故将附子粳米汤、大建中

3、汤、赤丸方 、大黄附子汤等方证归入寒疝,亦不无道理。但区别腹满与寒疝的关 键是:满与痛,虽然上述腹满方证腹痛较甚,但寒气逆满仍为主要矛 盾,而本篇凡原文中冠“寒疝”之名者,尚未明确指出有腹满现象。v 宿食是由饮食不节,食积不化,停积胃肠,经宿不消,以致脾胃 功能失调。本篇根据宿食停留部位高下之不同,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 ,治疗提出了吐下两法。催吐方用瓜蒂散;攻下方用大承气汤。腹满v【原文】v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 以温药服之。(1)v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v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

4、)v一、辨证与治则v(一)虚寒性腹满v 虚寒型与脾肾关系密切,胃肠尚无结滞存在。v 诊断要点是:腹部喜温喜按,时有减轻,舌淡苔白,脉象微弦者,属虚寒 证;治用温补法,v(二)实滞性腹满v 热结及寒结两型与胃肠关系密切,肠腑中有典型的结滞存在,是其共有病 理。v 诊断要点是:腹部拒按,持续不减,大便不通,舌红苔黄或舌苔黏腻,脉 多沉实或弦紧者,属实证。v 热结证用清下法,寒结证用温下法。二、证治v(一)热结证v【原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v 1.里实兼表证v 【主症】 太阳病,发热十日,继见腹满,大便秘结,饮食如故,脉浮而 数。本证为阳明腑实已成,但太阳表

5、证未尽解。 v 【病因病机】 太阳病发热十日不解,入于阳明,化热成实,形成表里俱 病,且里证重于表证。v 发热十日,脉浮而数,为太阳表邪未尽解。继见腹满,为肠中已有实邪 ,气机阻滞不通。饮食如故,为胃气尚未受伤,结滞主要在肠道。v 【治法】 解表通里 【方药】 厚朴七物汤:v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未尽之表邪,因腹满不痛,v方析 故去阴柔酸敛的芍药;厚朴、枳实行气除满;v 大黄通腑泻实。v 若伴胃气上逆而呕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若伴下利者,去大黄;若 表寒多者,加重生姜用量以散风寒。2.里实兼少阳证v 【原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v 【主症】 按之心下痞满胀痛

6、,满痛范围涉及胸腹,旁及两胁。可伴 轻度胸中烦闷,呕逆,往来寒热,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等症。本证为阳 明腑实兼有少阳邪热。v 【病因病机】 本证为邪在少阳与阳明;或为肝胆郁热,胃肠功能失 调所致。按之心下痞满胀痛,为内有实邪结滞。本病邪虽已入阳明之腑 ,但少阳之经邪热并未解除。另外,此病满痛涉及面广,关乎胸腹两胁 ,但以胃脘两胁为中心,部位相对较高,而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 大承气汤均以肠胃为病变中心。v 【治法】 和解少阳,兼通里实。 v 【方药】 大柴胡汤方: v 【方析】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增生姜量,加芍药、枳实 、大黄而成。v 方中柴胡、黄芩、生姜和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消

7、痞;大枣 固护胃气;枳实、大黄通下阳明热结;因心下疼痛较著,故加芍药以缓 急止痛。v 3.胀重于积v【原文】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v【主症】 痛而闭。即腹胀疼痛,大便不通。v 【病因病机】 实热内结,气滞不通。由于气滞较甚,故腹胀满 疼痛。实热与燥屎内积,故大便不通。v 【治法】 行气通下。v 【方药】 厚朴三物汤方:v 【方析】 方中重用厚朴行气泄满为主药,辅以枳实破气消积, 佐以大黄泻下通便,使积去而气行。v 【讨论】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是 药同而用量不同,故适应证有差异。v (1)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v 厚朴与大黄之量为2:1,其

8、证为胀重于积;v (2)小承气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厚朴与大黄之量为1:2,其证为积重于胀;v (3) 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大黄六两。v 厚朴与大黄用量俱重,其证为积胀俱重。v 可见仲景用药之道是证变量变,随证调整药量。4.积胀俱重v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v 【主症】 腹满持续不减,脐腹疼痛拒按,大便不通。v 【病因病机】 气滞与燥屎内结致腑气不通。燥屎不行,则气滞不 通,故腹满持续不减;因燥屎积滞内结肠腑,大便不通,故脐腹疼痛 拒按。而虚证腹满则时有减轻,因其里无实邪结滞,故无拒按及持续 疼痛现象。v 【治法】 通腑泻实。v 【

9、方药】 大承气汤:见前痉病中。v 【方析】 方中枳实破积消痞;厚朴行气除满;大黄推荡实积;芒硝 软坚润燥。诸药合用,能使积胀俱除,痞满燥实坚俱消。v【讨论】 腹满属实热型4方的鉴别:v 厚朴七物汤表里俱治,属腹满兼太阳之表,为表邪入 里化热成实,里证重于表证,且里证为气滞重于积滞。v 大柴胡汤和表攻里,属少阳阳明合病,满痛以胃脘为 中心,涉及胸腹,并旁及两胁,病位相对较高,其表为少阳 之表。v 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其满痛偏于中脘,胀重于积, 为实热内积,气机壅滞。v 大承气汤攻下积滞,其满痛多以绕脐部为主,胀与积 俱重,是燥屎积结于肠道,有痞满燥实坚系列症状。(二)虚寒证1.虚寒饮逆v 【原文

10、】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0)v 【主症】 腹中雷鸣切痛,胸胁气逆胀满,呕吐。本证以满、痛、呕 、鸣为突出特征。v 【病因病机】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升降逆乱。v 由于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使之反停聚而为水湿。因既 有阳气虚寒,又有水湿下注,故见腹中雷鸣切痛;阳虚寒逆,水湿内 聚,脾胃升降失常,致清阳不能升发,浊阴不能下降而反上逆,故见 胸胁气逆胀满,呕吐。v 【治法】 温中散寒,化湿降逆,缓急止痛。v 【方药】 附子粳米汤v 附子辛热以振奋脾胃之阳,祛散腹中寒气;v 半夏辛温化湿降逆止呕;v 甘草、大枣、粳米补益脾胃,并能缓解急迫。v 本方煎煮法以米

11、熟汤成为度,可提高粳米补益脾胃之作用。v2.寒气壅滞v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 有头 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v 【主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时有腹中寒气上下攻冲皮 起,腹部出现头足样块状物,疼痛拒按。本证痛势剧烈,涉及部位广 泛,冲逆时作时止,作则拒按,止则喜按。本证以满、痛、呕、块状 物为突出特征。v 【病因病机】 脾胃阳衰,寒气壅滞于中,攻冲于外。由于阳衰与 寒气壅滞较甚,故胸腹疼痛剧烈;脾胃阳衰不能运化水谷,加之寒气 上攻,故呕不能饮食;当寒气壅滞不解而由里向外冲逆时,则腹部出 现头足样块状物,上下攻冲作痛并拒按,这种现

12、象实为本虚标实证, 其标实之块状物实由脾胃阳衰之本所引起。v 【治法】 温中散寒,大建中气。【方药】 大建中汤v 蜀椒、干姜大辛大热温中阳,散寒气;v 人参、饴糖补益脾胃,以建中气。v 四药合用,散寒不碍阳气之虚,补气不碍寒气祛散,共振中阳, 大建中气,使寒气无滋生之地。v3.寒气厥逆v【原文】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16)v【主症】 寒气厥逆。本证除四肢厥逆外,尚有腹满痛,呕吐,心动悸等症。 本证以满、痛、呕、厥逆为突出特征。v把“寒气厥逆”与原文第10条的“腹中寒气”,第14条的“腹中寒”联系起来看,本 证“寒气”致病,也应具备满、痛、呕的特征。原文未提,可作省文理解。“厥 逆”既指症状,

13、又指病机。v 【病因病机】 脾肾虚寒,水饮上逆。脾肾阳气虚寒,水饮内停,致阴阳之 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通达四肢,则四肢厥冷;阳虚寒凝,水饮停滞,则腹 满痛;水饮随寒气上逆凌心,则心动悸;胃失和降,则呕吐。v 【治法】 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药】 赤丸方: v 乌头、细辛温散沉寒痼冷,通阳止痛;v 茯苓、半夏化饮降逆利水;v 佐少量朱砂重镇降逆,固护心君;v 蜜丸解药毒;酒服助药力。v 诸药合用,则寒散阳通,饮化逆降。v【讨论】 v 上述虚寒三个证型,有联系也有区别: v 脾胃寒湿证有明显的水湿下注,故以腹中雷鸣 切痛为主;v 脾胃虚寒证,因虚寒之气壅滞较著,故以腹部 攻冲疼痛,出现块状物时聚

14、时散为特征;v 寒气厥逆证,虽亦有水饮内停,但有典型的四 肢厥冷象,以及阴阳之气不相贯通之机理。v 此三证之间均可见满、痛、呕的共症,但有轻 重缓急之别。(三)寒结证v寒实内结v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 黄附子汤。(15)v 【主症】 胁腹偏痛,大便不通,拒按,发热,脉弦紧。可伴形寒肢 冷,腹部冰凉,口气清冷,舌苔黏腻等症。v 【病因病机】 可因风寒由脐腹入里,影响脾胃健运功能,致消化传 导失职,形成寒实内结;或由素体寒气较甚而阳气不运,肠胃寒气与 糟粕相结而成。胁腹偏痛,大便不通,拒按,均为寒实内结,气机不 畅;紧弦脉主寒、主痛,为寒实内结之象;本证发热,既非表热,又 非里热,此乃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现象。v 【治法】 温通攻下。v 【方药】 大黄附子汤v v 大黄攻下通便,以治其标;v 附子、细辛温散寒结,以治其本。v v 三味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通腑去积之功。v【讨论】v 金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