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7474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 (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不敢不告也。”注释沐浴而朝:孔子斋 戒沐浴后才去上朝, 可见孔子对这一事件 的重视。 三子: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 三家掌握鲁国实权,鲁哀公不敢作主,故叫 孔子去报告这三位大夫。 之:动词。去,往。之三子告:去报告三 位掌权大夫。 从大夫之后:忝列大夫之末,是谦辞。 齐国权臣弑君,鲁国的权臣会不会跟 着学?所以孔子并非因为做过大夫, 才去见鲁哀

2、公要求他出兵攻齐的,孔 子是出于对鲁国政局、对自己国君的 担心。没想到鲁哀公已完全没有掌控 力,连这样的事情都要去问过三家。 孔子去告诉三家并要求他们派兵攻齐 ,也不是因为自己曾当过大夫,而是 他想让三家知道,天下仍有他这样的 人,厌恶乱臣贼子,会纷纷劝请自己 的国君出兵讨伐那些贪求权势之徒的 ,这起码能让鲁国的三家心存顾忌吧 。人心贪婪,所以礼乐崩坏。论语解读顾鸿安 【评点】春秋时代的一个显著现象是下层政治势力 对上层支配集团迫切超越和取代的心理,已成为一 种氛围、气候。齐国大夫陈恒杀了齐国国君简公。 孔子为了明君臣大义,恨篡弑之徒,向鲁哀公报告 ,要求出兵讨伐,可是当时鲁国公室衰微,哀公大

3、 权旁落,政在三家。故鲁哀公叫孔子向三家请示, 三家不同意,孔子无可奈何地说:“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这是自慰,也是哀叹,表明自己已尽 了职责。至于三家不愿出兵讨伐的原因,无非他们 本身就有无君之心,与陈恒是一丘之貉,认为陈恒 杀齐简公是平常事,不值得兴师动众。可见,当时“ 礼崩乐坏”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 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 呼既不是姓 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

4、 上多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 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 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 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 ,是一种德 行衰败的表现。 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4)辟:同。“避” 。 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 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 合于孔子在八佾 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咎”精 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 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 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 者犹

5、可追” 就是抓住未来。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 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 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 呢?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 那个“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喻。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 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 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 就是我们处 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 败得 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6、。论语解读顾鸿安 接舆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对孔子的 处世态度起点提示劝阻作用,实际上,他 是不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想和作法 。 论语讲读查正贤 【文学链接】 狂歌客 楚狂 接舆 凤歌 接舆狂歌过孔子,在后世文学中成为 一个典型的狂狷形象,屡屡形诸吟咏中。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山中逢道士云公 孟浩然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忽闻荆 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日云夕, 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邂逅欢觏止,殷勤叙 离隔。谓予抟扶桑,轻举

7、振六翮。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 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疊 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峯长。银河倒挂三石 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厓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 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 三疊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 九垓上,

8、愿接卢敖游太清。 高士咏楚狂接舆夫妻 吴筠 接舆耽冲玄,伉俪亦真逸。傲然辞征聘,耕绩代禄秩。凤歌 诫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嵋上,千载保灵术。 寓兴 鲍溶 念来若望神,追往如话梦。梦神不无迹,谁使烦心用。鲁圣 虚泣鳞,楚狂浪歌凤。那言阮家子,更作穷途恸。 灵宝县西侧津 吴融 碧溪潋潋流残阳,晴沙两两眠鸳鸯。柳花无赖 苦多暇,蛱蝶有情长自忙。千里宦游成底事, 每年风景是他乡。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 识楚狂。 送李四校书 元孚 朱丝写别鹤泠泠,诗满红笺月满庭。莫学楚狂 隳姓字,知音还有子期听。 赠韦金吾 李绅 自报金吾主禁兵,腰间宝剑重横行。接舆也是 狂歌客,更就将军乞一声。 长沮、桀溺耦而耕。

9、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 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 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 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12),吾非斯人之 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 与易也。”【注释】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 ,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溺”。 (7)以:与。“谁以”即“

10、谁与”,与 谁的意思。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道的 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 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 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12)“鸟兽”句:与鸟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 (13)斯人 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 的人,人群。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 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 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

11、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 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 、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 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 人。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 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 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所反对 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

12、 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 ,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 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 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 ,说 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 子听了他们话 后,不也怅惘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但从实践上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 。事 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 毕竟不可以都去 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 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 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 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长沮、桀溺

13、, 不也并没有在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 还在耕 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 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啊。这 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的矛盾。从另一方 面说,孔子也说得非常 真实:“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 和你们一起出来奔走 ,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了。反过来说,正因 为天下不 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 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 得已而为 之啊。 其实,孔子选取的,是比长沮、桀溺们更艰难困 苦,更具有 悲剧色彩的道路,而长沮、桀溺们 所选取的,是不愿意为社会负 责任

14、的撒手不管 的路。概而言之,正是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拯 救与逍遥两种人生态度的根本区别。而正是这两 种人生态度铸造 着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 理,其影响逾千年而不衰,经常摆 在我们每个 人的人生转折点上,供我们选择和决断。 所以,我们绝不要轻忽了这段看似寻常,不过是 问问路的文 字。这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啊,回 到我们话题的开始,所谓“指 点迷津”,到底谁知 道渡口在哪里呢?是长沮、桀溺还是圣人孔子? 论语讲读查正贤 【文学链接】 沮溺 问津 同上一章的“接舆”一样,这一 章孔门师徒问津而受到长沮、桀溺讥嘲的 故事,也成为后世诗文习用的典故。诗人 往往将它凝缩为“沮溺”、“问津”等,运用于 诗

15、文中。 斋中读书诗 谢灵运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 寞。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翰墨 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既笑沮溺苦, 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 欢,达生幸可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 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 梦中人。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上平田 王维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 贤。 赠何七判官昌浩 李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 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 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 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16、。夫子今管 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 秋郊作 韦应物 清露澄境远,旭日照林初。一望秋山净,萧 条形迹疏。登原忻时稼,采菊行故墟。方愿 沮溺耦,淡泊守田庐。 高士咏长沮桀溺 吴筠 贤哉彼沮溺,避世全其真。孔父栖栖者,征 途方问津。行藏既异迹,语默岂同伦。耦耕 长林下,甘与鸟雀羣。 自终南山晚归 钱起 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白水到初阔,青 山辞尚近。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沮溺 时返顾,牛羊自相引。逍遥不外求,尘虑从 兹泯。 冬夜寻李永因书事赠之 耿湋 栖遑偏降志,疵贱倍修身。近觉多衰鬓,深 知独故人。天垂五夜月,霜覆九衢尘。不待 逢沮溺,而今恶问津。 孔子在周游列国中, 遇到很多避世的狂人 隐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