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6544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0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周测试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5 地域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山西就是 “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山西远离海洋,临近 黄河,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注重传统的 性格特点。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海 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所以广东人容易包含和 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山东的地理位置比 较特殊,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 响,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 格特点,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 (1)请简要分析山西人、广东人、山东人为 什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有何作用?【参考答案】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 远持久的特点。不同区域的人,由于地理 环境、风俗

2、环境、个性心理特征、文 化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 特征。 (2)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2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 C行为选择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 103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 ,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 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 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镜”的 雕塑 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显示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 B C D 13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 物。之所以做出这样

3、的判断,其依据在于, 劳动和社会交往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A. B. C. D. 133“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 秋之感。”右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38 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 139 下列判断中,能够体现唯物论和辩证 法统一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文化生活会考专项练习第一单元91

4、 “政治是骨络,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 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 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 确表述是: A 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 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 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 政治经济的反映 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 政治经济的反映 98 一些学校在探索育人方式时,特别注重校 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例如把校训、校歌、格言 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 话”。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氛围

5、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A B C D99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 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一首 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 舍不断地感情,这表明: A文化对人影响具有强制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100 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 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 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 句话一致的是 孟母三迁 耳濡目染 东施效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B C D 101 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

6、今 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116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 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这说明优秀文 化能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 B C D 118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 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 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 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改变文化的存在方式

7、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 B C D15“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 对祖国割舍不断地感情,这表明文化对人 的影响是 的.16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 影响具有 的特点。 17 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不软”?请你用 聚焦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加 深,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 精神武器,是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因 素。【补充】 关于文化,下

8、列观点正确的是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 样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 化 A、 B、 C、 D、 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 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然科学 技术 语言、文字 选举人大代表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 B、 C、 D、 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 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 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 。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 ,闹出笑话。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

9、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 维方式,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 思维方式受_影响 P14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 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产方式 A B C D. 【哲学】 121.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 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油然会生出一种 神秘感,一系列问叩磕头脑:“我是谁?”、“世 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 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哲学源于人们对于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哲

10、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 B. C. D.122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 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 的智慧产生于A.人类的头脑 B.人类的意识 C.人类的生理状况 D.人类的实践活动 123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 A. B. C. D. 124.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 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 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唯物

11、主义和唯心主义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25.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 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 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12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 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 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 。” 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27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是否信仰宗教 对思维与存在何

12、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 答 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 回答 ABCD 128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 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 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 段 A. B. C. D. 129.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 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 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

13、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 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 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130.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和_。这些要素 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131.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 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 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 ,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债去吧!”朋友被他 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 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