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1533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岳麓版选修6《印度石窟艺术和泰姬陵》课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泰姬陵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 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 宝石、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 比。 泰姬陵是世界奇迹之一。它展现了世界高超的建 筑设计水平,体现了最佳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地理位置: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 北方邦亚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 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 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62米,令人 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41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 立了镶满35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陵园占地17公 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 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11个典 型的白色圆锥形小

2、塔。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 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泰 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 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陵园分为两个庭院:前院古树参天,奇花异 草,芳香扑鼻,开阔而幽雅;后面的庭院占 地面积最大,由一个十字形的宽阔水道,交 汇于方形的喷水池。喷水池中一排排的喷嘴 ,喷出的水柱交叉错落,如游龙戏珠。后院 的主体建筑,就是著名的泰姬的陵墓。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 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 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 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 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 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 以达到对称之美。 陵墓的基座为一座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

3、大理石 ,陵墓边长近60米,整个陵墓全用洁白的大理石筑成, 顶端是巨大的圆球,四角矗立着高达40米的圆塔。泰姬陵坐落在一个风景区内,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 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寝宫居于陵墓正中,四角各有一 座塔身稍外倾的圆塔,以防止地震塔倾 倒后压坏陵体。寝宫共分宫室5间,宫 墙上有构思奇巧的用珠宝镶成的繁花佳 卉,使宫室更显光彩照人。寝宫的上部为一高耸 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 角形陵壁,上下总高74 米,用黑色大理石镶嵌 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 于4扇拱门的门框上。中央八角形大厅是陵墓 的中心,在墙上镶嵌着浅浮 雕和精美的宝石。中心线上 安放着泰姬的墓碑,国王沙 贾汗的墓碑则位于其旁

4、边。 寝宫内有一扇由中国巧匠雕刻得极为精美 的门扉窗棂。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 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 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 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 印度的奇珍。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 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 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 、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 朵。 竣工后的泰姬陵全长583米,宽304米 ,四周是红砂石墙紧紧包围。整座陵墓占 地17万平方米。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 有式样相同的建筑:一是清真寺,一是答 辩厅。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 ,内有50级

5、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教徒们 每天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古兰经,以 及祈祷朝拜之用。 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 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 上是灿烂的金色,白天的 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 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 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 粉红、暗红、淡青色,而 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 白色大理石映著淡淡的蓝 色萤光,更给人一种恍若 仙境的感觉。有人说,不 看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 度;不在月光下来到泰姬 陵,就不算到过泰姬陵。 每逢花好月圆之夜,景色 更为迷人。正如沙贾汉在建 好之初所说:“如果人世间有 天堂与乐园,泰姬陵就是这 个乐园。” 据说沙贾汗的宠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 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擅诗

6、琴书画。他们非 常相爱,同甘共苦,行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但 是好景不长,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 南征时,因难产而死。阿姬曼芭奴之死,令沙贾汗 伤心欲绝,他决定为宠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 陵墓,以表达他对宠妃的思念之情。1632年,泰姬陵在沙贾汗选中的印度北部亚穆纳河转 弯处的大花园内开始动工兴建。此处位于亚穆纳河下游, 十分空旷,沙贾汗可以从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远远地望 见。建筑学和珠宝最受沙贾汗喜爱,因此,他选用大理石 建造泰姬陵,并以十分精巧的手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 石作装饰。本国以及波斯、土耳其、巴格达的建筑师、镶 嵌师、书法师、雕刻师、泥瓦工共计两万多人参与了泰姬 陵

7、的建设。此工程选用了本国的大理石,中国的宝石、水 晶和玉、绿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 石,阿拉伯的珊瑚等。 1650年,泰姬陵建成。时至今日,已经三百多年了, 但它的辉煌和气派未减。泰姬陵刚完工不久,沙贾汗之子弑兄杀弟篡位成 功,沙贾汗国王本人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 拉堡的八角宫内。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 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 影,后来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观看 泰姬陵,直至最终忧郁而病死。沙贾汗死后被合葬 于泰姬陵内他的爱妃姬蔓 芭奴的身旁。陵墓内部 只靠室外透入的阳光 照明,在大理石屏风 内的这两副是空石棺 ,沙贾汗与爱妃

8、的真 正长眠地点在地下另 一土窖中。 泰姬陵是一座伟大的爱情纪念碑, 它是一代君王爱情的见证,向世人 讲述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泰姬陵于1632年开始动工,历时22年,每天动用2万役工。除 了汇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还聘请了中东、伊斯兰地区的 建筑师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国库(共耗费4000万卢比),这导致莫 卧尔王朝的衰落。泰姬陵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善。 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它不象胡玛雍陵 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 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因之,一进第二道门,有足够的观 赏距离,视角良好,仰角大约是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 明丽,湛蓝的天空下,

9、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 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 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 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 。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 泰姬陵的第二个成就是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 象。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 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 它的体形洗练: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互相关系清楚,虚 实变化肯定,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没有含糊不清的东西, 诚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 关系,例如,塔高(连台基)近于两塔间距离的一半,主体

10、 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立面两侧部 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 高低、粗细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顶统率全局,尺 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两侧和抹角斜 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 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 层次进退、光影变化、虚实对照,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 泼的天际轮廓,穹顶和发券和柔和的曲线,等等,使陵墓于 肃穆的纪念性之外,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 泰姬玛哈尔的第三个成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 一规律,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体 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

11、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 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 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和 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 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 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四个 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 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 穹顶的庄重。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 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 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 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们

12、在构图 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 ,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 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对比着 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 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 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 毫无疑问,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艺术的 典范。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无瑕 疵,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给人一种恍若仙 境的感觉。它不仅表达了沙贾汗对爱妻的 深切纪念,也是他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韶关市摄影爱好者侯刚向记者展示 了他在印度泰姬陵拍摄过程中的惊世发 现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现了泰 姬的少女形象。这是全世界首次有人提 出这一观点,目前已引起了中印两国有 关部门的重视。 这个发现令在场的人啧 啧称奇,许多人表示,这一发现可能成 为提供破解印度古老文明历史之谜的又 一个佐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