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15157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课件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立志变通创新“汉法”与“旧俗”之争政体更新转变立国之本导入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 何以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转而以“农桑为立国之 本”,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我们将从对忽必烈改制的探究中寻求答案。立志变通创新蒙哥(1209-1259) 元宪宗。成 吉思汗孙、托雷长子,1251- 1259年在位。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 死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下 。钓鱼城坐落在重庆市 合川东北向的钓鱼山上, 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下 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 环绕,峭壁千仞,地势险 要,自古为巴渝要津,重 庆的天然屏障,也是兵家 必争

2、之地。 忽必烈像忽必烈(1215129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即 蒙古大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新国号取易经“大 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极其广大。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 多阙,五十余年于此矣。求之今日,太祖嫡孙之 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于是 俯循舆情,勉登大宝。自惟寡昧,属时多艰,若涉渊 水,罔知攸济。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 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虽承平未易 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呜呼!历数攸归,钦应上天 之命,勋亲斯託,敢忘烈祖之规?建极体元,与民更 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

3、、 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元史(卷四本纪第四)大元混一图图中元朝全境分为三十七道,并画出了长城的位置。临国交趾、 天竺也被收入(此图为南宋陈元靓撰著的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 林广记顺年间翻刻该书时所增补)。哈剌和林遗址哈剌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座都 城,坐落在大蒙古国的发祥地漠北草原中心地带的斡耳寒河畔。哈剌和林的 地面建筑现在已经全部消失,仅有少量的建筑构件散落在遗址中和额尔德尼 召内。元上都遗址航拍图忽必烈即位后,放弃了原先的首都哈剌和林,将统治中心转移到开平 。1263年,开平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并进行了一些列扩建工程。1264年,忽必烈将

4、当时 的燕京改名为中都,明 确以中都为首都,上都 为陪都。1272年,元政 府将中都改名为大都, 正式成为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平面图芦沟运筏图卢沟运筏图是一幅写实 的画卷,描绘了元代卢沟桥 及其附近的景象。卢沟桥位 于大都城外西南方,是南来 者进入大都的必经之路。桥 下是现名永定河的卢沟,在 元代也是船运繁忙的河流。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汉法”与“旧俗”之争蒙古的帐幕和车上的大帐幕蒙古骑兵作战图战俘图此图描绘了蒙古军队在 西征中,用木枷押送战俘的 情景。该画是波斯史学家拉施 特丁史集中的插图,现 藏于德国柏林。铜火铳是具有较大威力 的火器。蒙古西征时,便是 用火炮攻打中亚、欧洲城堡 的。元铜

5、火铳蒙古草原和羊群蒙古包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蒙古秘史蒙古秘史蒙古骑兵作战图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 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元许衡鲁斋遗书许衡(1209-1281)许衡,字仲平,号鲁斋, 曾任京兆提学、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 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资善大夫,是中国元朝杰 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历法学家。 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 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 ”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 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遂以钜夫

6、仍为集贤直学士, 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 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 元史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政体更新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 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 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 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 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志第十 )忽必烈继位前,蒙古国家机构简陋,虽 然横跨欧亚大陆,却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 尚无健全的法规和典章,实际上是个并不稳 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忽必烈枢 密 院总 领

7、全 国 军 事中 书 省最高行政机关御史台纠察百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忽必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援唐宋之故典, 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元代,台湾称为“留求”,或者“琉球”。元世祖设立“ 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务,隶属福建泉 州同安县(今厦门),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元朝疆域图岭 北中 书陕 西江 西江 浙湖 广云 南甘 肃河 南 四 川辽 阳琉 球宣 政 院 辖 地行省制度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西藏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 忽必烈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

8、院)下 ,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 务。宣慰 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9年,忽必烈封八思 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 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以后,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 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连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 藏地方的“乌拉”(意思为徭役、差役)制度。八思巴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召请八思巴至军中,洽商 西藏宗教首领与蒙古皇室关系,被奉为上师。宪宗九年(公元1259 年),八思巴到京师拜见忽必烈,次年被封为国师,至元六年(公

9、元1269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字, 忽必烈即下诏颁行。次年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八思巴拜见忽必烈壁画 清 选自扎什伦布寺(玉质。印面边长11厘米。西藏自治区文物 管理委员会藏)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八思巴所用宗教法器八思巴所用法器钹,铜质,直径27厘米。民族文化 宫博物馆藏。 铃、杵 铜质,铃高30厘米,直径13厘 米。杵长19厘米,宽7厘米。民族文化 宫博物馆藏。千戶所印铜印高7.5公分、边宽6.4公分。印面呈正方形,梯形直钮,正面三行印 文为八思巴文篆书“钦察亲军千户所印”,印背面刻有汉字“钦察亲军千户 所印”、“尚书礼部造”和“至元二十四年三月日”字样。此印为元世祖

10、 忽必烈时期的官印。现藏内蒙古博物馆藏。 (八思巴铜印)八思巴字百家姓按照元世祖忽必烈的规定,八 思巴文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 的,现存资料也说明,它的书 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 维吾尔等多种语言。图为八 思巴字百家姓,载于元至顺 年间(1330-1332) 的刻本事林 广记。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 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 台湾)。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 的联系。大理最早于764年建城,在元代以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元代云南行省建立后,中心才由大理移至昆 明。大理城门元朝驿道路线

11、图元朝驿站以大都为 中心,东北到黑龙 江口奴儿干城,北 达谦河(今叶尼塞河) 上的吉利吉思,西 到伊儿汗国和钦察 汗国,西南抵今云 南、西藏。元代使用驿站,要持有朝廷颁发的“差 使圆牌”,图为驿站乘马铜牌元帝国除设有驿站外,还按照金制 设有急递铺,与驿站相辅而行,每 10里、15里或20里设一个急递铺, 其任务是传递朝廷、郡县的文书。 图为元代急递铺的凭证令牌。常乐驿站铜印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 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转变立国之本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 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 农桑辑要之书 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

12、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 ,岂辽、金 所能比哉? 元史食货甲辰,命行中书省、宣慰司、诸路达鲁花赤、管 民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 急之役,妨夺农时。 元史世祖本纪卷五 至元八年,诏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 息、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九年,以五事备者为 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有成者为中 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添一资。五事俱不举 者,黜降一等。 元史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元)任贤佐人马图轴(元)任贤佐三骏图卷元官营牧场分布图元朝设立了十四处官营牧 场,官营畜牧业因而得到 长足发展。从图中可看出 有些并不适宜放牧的地区 也设置了官营牧场,主要 是出于军事需

13、要。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 司主持编写的,共七卷,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 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书影农书作者是元朝著名农学家王祯。该书介绍了我国古代各种农 田水利的管理措施、土地利用和农作物栽培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农 业科学方面的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对元代农业生产起了指导的促进 作用。 元代维吾尔族人鲁明善所著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类 农书,它按一年12月,分别简明列举每月的农事,以指导农业生 产。元朝普遍使用的灌溉工具主要是汉唐已发明的翻车和筒车,样式不断翻 新,以适应广大地域不同条件下灌溉需求。除了原有的人力翻车外,还 出现了水转翻车、牛转翻车和风车。水转翻车图牛转翻

14、车农书木棉軠床在元代之前,纺好的棉线要通过 框架式拨车缠绕成一把一把的形 状,以便进行下面的工序,但一 架拨车每次只能缠绕一根棉线, 效率较低。元初首先在福建地区 创造并使用了軠床,功能与拨车 相似,但是可以同时缠绕八根棉 线并使其成把,效率大大提高。卖鱼图壁画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 王殿东北壁北部。这幅壁画 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画中 人物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汉人的形 象和生活状态。元朝政府疏浚、 改变大运河路线,使 其河道近乎直线,比 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千 米;开通了会通河和 通惠河,形成了现在 仍然存在的京杭大运 河。元朝政府首次将 海运辟为国家的漕运 航路,并形成了漕运 以海运为主、内河为 辅的格局。元朝的瓷器(辽宁绥中三道岗海域的沉船中打捞而得 )元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景德镇窑)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天下为户凡一千一百 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 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元史食货志(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 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初期 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行省制、加 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 外交流等方面建树颇多。最终在中原文明基 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