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9648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9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历史一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0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考点在广东省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频率较大,主要是通过社会生活变迁来折射社会发展形势命题,分值 4 分左右。本讲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与现实感强,2015 年高考可能会以社会生活现象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知识。此外,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世界史联系比较密切,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为载体,考查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也是有可能的。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着: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

2、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_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更是五花八门。中山装(2)饮食: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 时尚。(3)住房: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西式洋房或_的 豪宅。 (4)风俗习惯:中西合璧废止缠足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等法令,改革社 会礼仪和立法,婚丧仪式变得简约文明。2现代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初,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2)20 世纪 5070 年代,由于物资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生活水平总体较低。(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

3、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着:服装颜色多彩化,款式多样化。饮食:1987 年基本解决_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温饱安居工程住房:住房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启动了“_”。社会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等良好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9 世纪 80 年代初,_的开通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唐胥铁路辛亥革命_前夕,修建了多条铁路,奠定了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加快,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中国出现,近代筑路技术也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公

4、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轮船招商局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20 世纪 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受到其与运输行业的冲击,开始转型。(4)航空:冯如1909 年,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1920 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到 1949 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 52 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

5、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_建立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_。(2)电话:上海台湾无线电报局上海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在_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创办了_万国公报等。中国丛报(2)19 世纪 70 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3)资产阶级先后利用报刊宣传维新、革命和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民众的思想。(4)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共产党红色中国新华日报

6、解放日报等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6)改革开放后,_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党报党刊定军山1905 年,_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了银幕,成为电影主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7、2)电视:1958 年,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北京电视台改革开放以后,电视事业不断发展。3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90 年代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联系日益密切。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带来的强烈冲击。(2)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

8、活的演变。(3)政府推行各种改革,也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2特点:(1)在城乡、地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2)既有西方文化色彩,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3)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3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

9、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时报1912 年 3 月 5 日研读: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和专制制度的结束,民国和共和制度的建立,服装、发型、缠足、历法、诉讼制度、客栈名称等方面都有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交通通讯进步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通讯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成就,并逐步传入中国。(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积极学习西方潮流。(3)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政策的驱动。2影响:(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10、发展,并有助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2)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材料 1872 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 20 多家。申 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 之云集。”1877 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 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 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 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

11、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 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研读:材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考向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3 年广东文综)“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 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选 B。从歌谣内容“剪掉辫子反朝廷”“中国岂是

12、鞑子的”可知道此时反清排满的大汉族主义已经影响到普通民众。2(2013 年山东基能)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革”时期B“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选 D。“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中国比较重视意识形态斗争,西装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一种,不可能成为社会时尚;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西装成为社会时尚的物质基础并不存在。3(2012 年浙江文综)1862 年 6 月 26 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

13、构的变动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选 C。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考向二 交通通讯与大众传媒的进步4(2013 年浙江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000 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选C。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排除A项;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 1873

14、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排除B项; 时务报销量最多时也仅 17 000 份,并没有需求“极大”,排除 D 项。选 C 项。5(2013 年江苏单科)1909 年, 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选 C。从“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A、B、D 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C 项。6(2010 年福建文综)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

15、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解析: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 A 项。1(2013 年广东茂名二模)“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 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 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 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解析:选 A。据题干信息可知工厂因为女孩小脚无法适应 长时间工作和站立的要求而遭辞退,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C 两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C 项“彻底”二字, 过于绝对。2(2013 年广东湛江一模)一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选 C。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