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88775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6.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分析(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平谷二中 王小新单元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单元的 四篇课文都是记叙文,多属古代“记”这类文体。它们 分别源自名家之手,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 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出议论或感慨。学习这一单元应侧重于文言词汇的积累,侧重于 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辨识。认识文言语句中特殊句 式的特点。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让学生 自主顺畅的翻译文章。并引导学生在读解课文词句、 短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写景抒情的文言文,感受作 者的情思,欣赏课文的艺术魅力。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学期第 七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文具有深 广的文化内涵。以记事为主,故事性

2、强,颇具传奇色彩,全文笼罩着若有 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作者借虚构 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按事情 的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重点突出 ,结构层次清楚。同时语言精炼优美 ,富含情感色彩。教材分析1. 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开篇景物描 写的作用。 2.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 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悬念迭起,详略得当的 写法。教学目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它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的 ,属于记叙文。 文体介绍陶渊明,字元亮,自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 潜”,东晋著名诗人、散文 家。生于东晋末朝,当时社 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 展。做过小官,

3、因不满官场 的丑恶,弃官回乡,归隐田 园,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动 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他对当时黑暗 的政治现实极为不满,同时他又非常理解 劳动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因此写下 了桃花源诗并序。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前面 的序言,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 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后来 它独立成篇,比诗流传的更为广泛,更为 人们所喜爱。 桃花源记的由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春天赏花的的时候,经常说, 前边有一片“桃花园”,那为什么到了 陶渊明笔下就成了“桃花源”呢?这两个“园”“源”字有什么区别?“桃花园”指的是“开

4、满桃花的园子”, “桃花源”的“源”是“源头”的意思,是指 渔人缘溪行,偶遇一片奇异的桃花林,带着强 烈的好奇,复前行,最后在桃花林的尽头,溪 水的发源处发现了这个隐蔽的“美好世界”。 重点研读(一)课文题目是“桃花源记”,作 者为什么开篇先描写桃花林的景色 ?重点研读(二)1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 美好表现在哪里? 2桃花源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陌生人 “的?这说明什么? 4.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描绘出这个美好的 “桃花源”有何用意?3. 桃花源人为何在渔人临走时告诉他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1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笔下桃花源 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自然环境:优美 社会环境:

5、和平、安宁 人们生活:和乐、富足判定一个社会幸福与否,老人和孩子 的生活状况是最有说服力的。在桃花源中 ,老人和孩子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 能过得如此开心,如此快乐,这就更能体 现整个桃源中,人们的生活和乐、富足。 这也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 2桃花源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 位陌生人的?这说明什么?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3. 桃花源人为什么在渔人临走时告诉 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是因为桃花源人怕世人知道了桃 花源这个宁静祥和的地方,会来打扰、 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

6、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跟桃花源人说过外面仍是战乱 纷起吗?文中没有这样的描述呀? 渔人“具言所闻”,是因为村人 “ 问今是何世”,而上文桃源人已经告诉 渔人他们的祖先是“避秦时乱”而来到 源内的。据此推断,渔人一定是跟桃源 人说了自秦以后的朝代变迁。 此外,我觉得渔人“具言所闻” 还包括:一直以来的战乱频繁、政治 黑暗的社会现实。不然桃源人怎么会 “皆叹惋”呢。他们除了叹惋不清楚 外界的朝代更替外,想必也为桃源外 的世界仍有战乱,百姓仍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吧。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描绘这个美好的 “桃花源”有什么用意?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 极端腐败,对外

7、一味投降,对内互相倾轧,军阀连 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饱受剥削和压榨。重点研读(三)理想的社会黑暗的现实鲜明对比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 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描绘这个美好的 “桃花源”有什么用意?课堂小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 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 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对 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的确反映了 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互助释疑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根本不 存在。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语句、情节暗 示出本文是虚构的故事?1.“晋太元中”没写出具体的时间。 2.“

8、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写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一路上做标记,后来却怎么也 找不到这个地方。暗示了这个地方不存在。 3.晋代的名士刘子骥,听说之后也欣然规往,却未 果,寻病终。拓展迁移 出自桃花源记中的哪些成语至 今仍有使用价值,你能说出几个?你知 道它们的意思吗?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无人问津 :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 25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北京版第十六册第六单元的 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深入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课文寓情于景或叙议结合的特点, 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9、本文是千古传颂的名 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 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这 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 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 教材分析作者简介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 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 ,以天下为己任。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 常常遭贬。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向宋仁宗提出 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 庆历新政”。新政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 ,范仲淹遭到排挤,贬官,出任邓

10、州,杭州 ,青州等地,最后病死在赴颍州的途中,谥 号文正。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 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 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 ),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京 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 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 ,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 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作背景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文章,品味语言,体味蕴

11、涵在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伟大抱负和思想情怀。 3.体会本文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对比的写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岳阳楼记是应滕子京之邀, 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文章,可是作者 对“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只是寥寥几笔 ,大部分笔墨却放到对洞庭湖景色的 描写上,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呢?一、导入重点研读(一)1.第二段总写了洞庭湖的景色,具有怎 样的特点?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如此洞庭湖? 3.第三、四两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 要描写这样的景色? 衔 吞 浩浩汤汤 横 涯 气象万千“衔”和“吞”把洞庭湖湖面的浩 瀚气势展现了出来;“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从空间的角度描写

12、了洞庭湖湖面 的广阔浩淼;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一句从时间的角度体现洞庭湖景象 的千变万化。1.第二段总写了洞庭湖的景色,具有怎 样的特点?2.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描写洞庭湖? 洞庭湖的湖面只有宽阔无边,再加 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迁客骚人才“ 多会于此”,从而产生“览物之情”的 不同感受,引起下文。3.第三、四两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 要描写这样的景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通过这些词语的修饰,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 高、恐怖凄凉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若夫霪雨霏

13、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作者在第段通过抓住“风、浪 、日星 、山岳、薄暮、虎啸、猿啼”这些景物,写 出了洞庭湖的阴冷,阴暗,阴沉特点。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 离京都,怀念故土,失意忧虑的悲苦心情,是 照应上文“得无异乎”的“异”的一个方面。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景物呢?分析景物特点的思路l首先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l其次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l最后概括出景物特点方法指导第段:写了“春、景、波、沙鸥、鳞、芷 、兰、烟、月”这些景物,抓住了“和、 明、不惊、翔集、锦、游泳、郁郁青青 、空、皓、静影”这些修饰的词语

14、,写 出了洞庭湖的晴朗明丽的特点。 作者又是怎样凸显这些特点的? 、段对比阴天 晴天霪雨霏霏 春和景明 阴风怒号 上下天光 浊浪排空 波澜不惊阴暗萧索 晴朗明丽 当迁客骚人看到阴暗凄凉景象时就会产生“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情。当迁客骚人看到明丽的美景而产生“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感情。作者写不同的景色,不是让咱们单纯欣赏不同 之景,而是通过景物的不同,体会出迁客骚人那种 “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心态 。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荣辱,在乎的是个人的得失 。 作者为什么描写不同之景呢?重点研读(二)其实洞庭湖的景色没有变,改变的是观 景者欣赏

15、自然景色时的心情。心情“悲”就 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的感受;心情“喜”就会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 感受。这种被贬的迁客骚人他们都是触景生情 的人,景美之时心喜,景暗之时心悲。那么 我们是不是能够推断出:迁客骚人当自己升 官时会心情舒畅;当自己被贬时则万念俱灰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 概况,写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 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 ,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并且指出 “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 不同的。表明了古仁人的博大胸襟:不 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 或喜或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16、,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 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 追求的政治抱负,是他忧国 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 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 友人的勉励之意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 愤苦读,以天下为己任。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 刚直不阿,力主改革,除弊政,屡遭奸人诬谤,数 度被贬。 庆历五年由副宰相谪守邓州。他勤政爱 民,有政绩,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去世之日,四方闻者,皆为 叹息。他虽然被贬,但仍勤政爱民,心里仍然心忧 天下。从而我们能够看出他不是迁客骚人,而是属 于“古仁人”这类人。 1.作者属于哪一种人呢?重点研读(三)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退皆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作者通过一晴一阴,一明一暗景色的 描写,引出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的情怀,和“古仁人”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胸襟形成对比,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