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34921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7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和学法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程序三、说教学程序四、教学反思一一 说教材说教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2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3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次文化高峰时期,在中国历史文化中, 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传承这些 文化,中华子孙责无旁贷,由此可见地位

2、非比寻常。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高 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这些思想家的 主张,在高考中多次涉及,所以在复习中 是一个重点区域。(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讲练结合,问题探究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尝试理解儒家 思想对现实的重大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百家争鸣及各学派思想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 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

3、、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 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二、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和学法问题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具体教学环节: 情景导入知识梳理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知识迁移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技术、图片、表格、录像资料)多媒体辅助技术、图片、表格、录像资料)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 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

4、冒着绵绵秋雨在全 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 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 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 序幕。(二)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环节一:复习要点诸子百家的概念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意义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 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

5、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知识升华知识升华环节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复习要点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地位和影响 步骤一、走近孔子:展示三孔图片播放百家讲坛视频易中天 “我读经典”孔子的仁、礼 。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引用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95年法国宪法关于人民权利义务的条文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 ”的表述。美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列为十大思想家 之首。 步骤二:补充材料“中国教育史讲稿”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孔子思想主张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地位 复习要点:孟

6、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比较分析孟子、荀子与孔子的观点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时 期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性恶论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仁政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春秋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儒、法、道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 治国”有何区别何借鉴意义? 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1 儒家主张“仁”“礼”,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人治;法家主张建 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以法治国,强调法治和暴力统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2 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务于君主专制 需要,是控制人民的

7、工具;当今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广大 人民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 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 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3、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 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 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 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环节三:古为今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现实价

8、值环节三:古为今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 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

9、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的发展。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 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四)教师总结(同板书) 1.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历史影响 2.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3.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4.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民本”、 “和谐”、“德治”等)高考演练 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足以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功”主张的思想基础 2.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在春秋时期孔子据 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下列说法正

10、确的是 A 孔子的“以德治民”主张在春秋时期得到统治者的推崇B 其主张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C 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正统地位D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回答: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二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 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 、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

11、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 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回答: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 以产生发展的根源其他习题见5年高考3年模拟四 教学反思 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 “ “动脑、动嘴、动手动脑、动嘴、动手” ” 能力。能力。 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能够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能够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落实三维目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古为今用,贴,落实三维目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古为今用,贴 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回答是自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回答是自 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新课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新课 改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并能结合实际对学改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并能结合实际对学 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