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21234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 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习目标标】课课程标标准考试试大纲纲考点简简析了解近代以来人们们物质质生 活和社会习习俗变变化的史实实;探讨讨影响其变变化的因素;体会近代习习俗变变化所反映 的社会进进步。动荡中变化的近代 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 新风尚。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 化的原因及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社 会生活。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后:2、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传统旗袍在改进创新后流行起来长

2、袍马褂西装传入西装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孙中山设计出中西结合的中山装3、现代服饰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列宁装和连衣裙等苏式服饰中山装和军装流行,颜色单调逐渐与世界接轨,从封闭走向开放二、中西餐并存1、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苏、徽、闽、湘、浙2、西餐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三、居室建筑的演进四合院中西合璧完全欧化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俗古代:近代:新中国后:2、社交礼仪礼仪:称谓:跪拜、作揖向点头、鞠躬、握手转变“老爷”、“大人”转变为“先生”、“同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繁琐清末民初,开始反对包办,主张婚姻自由。婚俗也删繁就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3

3、、其他风尚的变化(1)“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后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的法令 (2)历法、节日辛亥革命以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 新节日,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五、近代以来影响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1、近代中国被迫开放,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3、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买办、商人、洋行职员、留学生)4、政府的相关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推行。5、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五、近代以

4、来人民生活变化特点和影响:1、特点:(1)由通商口岸向内地渗透。 (2)中西社会习俗在冲突中融合,中西合璧。 (3)不同习俗和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不一致。 (4)社会习俗的变迁与重大政治运动关系密切。(1)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方式的传入,有利于推动近 代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 (2)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带有被 动性和不平等性,从而带有半殖民地色彩。2、影响:清代男女服饰男子穿长袍马褂近代西装传入中国服装设计师孙中山近代中国服饰变革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五权分立礼义廉耻三民 主义旗袍传 统 旗 袍民国初旗袍传统旗袍改良旗袍三十年代上海女性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

5、花八门。 西装革履民国时期的一家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 的衣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称为“蓝色的 海洋”。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干部装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70年代先是中苏交恶,毛泽东指出准备打仗, 局势一触即发,报家卫国成为人们的梦想。那 个时代的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军人梦。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 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 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南方饮食北方饮食变化:西餐。完全欧化(花园、别墅)江南水

6、乡传统民居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男子留辫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后,国民 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 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 志。清末民初的传统婚礼缠足是中国 古代的一种陋习, 即把女子的双脚用 布帛缠裹起来,使 其变成为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也一度 成为中国古代女子 审美的一个重要条 件。 缠足:放足传统社交礼仪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见面礼: 跪拜、作揖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鞠躬、握手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1、近代农村社

7、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B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 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C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 民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 D 、 护法运动C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 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8、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 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A5. 从晚清的长袍马褂至西装革履,从六七十年代“祖 国江山一片蓝”到今天的五彩缤纷,服装的变化反映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A. B. C. DA6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 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 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 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B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 计不能说明 时期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 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 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 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