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110827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82018 届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届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24.公元前 45 年,魏文候即位。他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之风,可以说是由魏文侯开启的。这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是A.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唯才是举取代德才兼备 D.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25.2005 年 5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力式、语言、文化、风俗习

2、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A.书同文 B.车同轨 C.行同伦 D.地同域26.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27.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A.人物画 B.风俗画 C.文人画 D.宫廷画28.16-18

3、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 236 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 280 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29.1866 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 1890 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 10 多台,可容纳 200 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B.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C.国外消费市

4、场的扩大 D.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230.1911 年 12 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A.革命军內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31.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完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D.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32.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超越

5、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通现出来,有流通领城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C.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所有权有偿转让33.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资。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是A.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 B.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C.共和制与君主

6、制的混合物 D.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34.19 世纪 30 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 40 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 1872 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A.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C.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35.1959 年 9 月,艾森豪威尔在巴黎对戴高乐说,法国搞原子弹无法赶上苏联的水平,所以谈不上法国原子弹的威慑价值。戴高乐反驳说,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这表

7、明A.美国试图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核武器垄断地位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3C.法国挑战美国地位以争夺欧洲联合的领导权D.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法国政治地位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 17 世纪初,荷兰的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1609 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这也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同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此诞生。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是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突出特征。在 19 世纪,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这促进了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

8、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这也促进了英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作为主要参战国,英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金融环境也极不稳定。与此同时,美国由于远离战火的干扰,并且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和技术也较为先进,因而大发“战争财”,从而使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马歇尔计划”等的实施,使美元取代英镑,确定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向亚洲漂移的态势。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等(

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荷兰和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原因上的异同点。(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并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的挑战及影响。(13 分)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中国花了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

10、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4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45.(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朝中期,刘晏兼任盐铁使期间,创设了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放开百姓生产食盐环节,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以应对盐荒。他

11、还在主要产盐区设立 13 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 10 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如果哪个地方食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摘编自马立诚著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为推行食盐间接专卖制采取的措施。(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食盐间接专卖制的作用。(7 分)46.(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长久以来,德国和奥地利就一直在想方设法要把日耳曼的势力由小亚细亚扩展到东方。“柏林至巴格达”这个词语可以说是日耳曼梦想的具体表现。与日耳曼的梦想相对抗的

12、是俄罗斯的梦想,俄罗斯希望能把斯拉夫的优势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经由塞尔维亚到达亚得里亚海。这两个梦想都是同样的野心勃勃,扩展的路线也是彼此交叉,互不相容,所以造成了巴尔干半岛上各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动荡,也使得巴尔干各国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土耳其向德国求助,塞尔维亚则获得了俄国的支持。罗马尼亚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传统的拉丁势力,名义上却是德国的同盟,它们有着更为深远的共同利益。在这场纠纷中,并不是划分为德国一方和俄国一方。由于 1871 年的德国过分贪婪,使得当时的法国把它当成了不共戴天的对手。法国人认识到仅靠自身的能力收复失去的领土不太现实,所以对俄国的力量和帮助抱有一种超越实际的想法。法国

13、人不但同意向俄国借款,还变成了俄国的同盟。这种同盟关系表现在,如果德国方面的同盟成员对俄国开战,法国肯定会进攻它们的。5摘编自英韦尔斯著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梦想”争夺的焦点及形成原因。(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俄两国结盟的原因及“两种梦想”对抗的影响。(9 分)47.(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折希望朝廷总结教训,变法图治。因此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称他“有天下之望”。谭嗣同也说:“今之衮衮诸公, 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 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14、强学会成立时,张之洞捐 5000 两以充会费。后来,张之洞看到慈禧太后逼令光绪帝封闭了强学会和中外纪闻、便借口康有为谈今文经学、主张孔子改制说和他平素的学术主旨不合,停止捐款。1896 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张之洞以总督的名义,要湖北全省州县购阅时务报,并捐款千元给予支持。后来,时务报发表了关于中国应争取民权的文章,使张之洞大不高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后,实行的新致包括办厂、改革教育等,得到张之洞的赞同。张之洞还利用政治力量,推销南学会创办的湘学报于湖北各州县。自第十册起,湘学报刊载了关于孔子改制和鼓大民权思想的文章,这使张之洞大为不满。他对湖南维新运动施加压力,并告诫陈宝箴说,这件事

15、“关系学术人心,远近传播,告为乱阶,必宜救正”。1898 年,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光绪帝发布上谕称此书:“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危言。”由于清廷的赞许,这本书风行海内。张之洞自言其书主旨在“正人心,开风气”。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对张之洞寄予厚望的原因。(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张之洞态度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 分) 624-25:BC 26-30:DCADA 31-35:CADAB41.(25 分)(1)相同点:新航路开辟,世界商贸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善于经商传统;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对外殖民掠夺和扩张。 (答出 4 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8 分)不同点:与荷兰相比,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拥有更辽阔的殖民地;荷兰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而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始和完成。 (每点 2 分,共 4 分)(2)原因:远离世界大战的干扰,且大发战争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答出 4 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8 分)挑战: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第三世界的发展。 (每点 1 分,共 3 分)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