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结构的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110377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结构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转换层结构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转换层结构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转换层结构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转换层结构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换层结构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结构的分析(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分析 l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 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 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 换层布置转换结构构件。l 当高层建筑上部楼层竖向结构体系与下部 楼层差异较大,或者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 距离扩大或上、下部结构轴线错位时,就必 须在结构改变的楼层布置转换层结构。l 底部大空间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 为剪力墙结构,底部数层为落地剪力墙 或筒体和支承上部剪力墙的框架组成的 协同工作结构体系。l 这种结构类型由于底部有较大空间,能 适用于许多建筑功能的要求,广泛用于 底部是商店、餐厅、车库、机房等用途 ,上部为住宅、公寓、饭店等高层

2、建筑 。一、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l高规10.1.2条文说明,带转换层结构,抗 震设计时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 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l高规10.1.5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受 力复杂部位,宜进行应力分析,并按应 力进行配筋设计校核。1.1 梁托柱的转换结构l这类转换层的计算模型,可以仍采用杆模型。l如结构中较多轴线采用梁托柱的传力形式 ,则该结构也应该定义为“复杂高层”,托 柱梁应按框支梁设计及构造控制,当转换 层在3层及3层以上时,框支柱的抗震等级 应提高1级;在特殊构件定义中应把与托柱 梁相连的柱定义为框支柱,以便内力调整 。1.2 框支剪力墙转换结构l高规10.2.10条,转换

3、层上部的竖向抗侧 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主 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 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 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 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l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 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l 框支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墙元(壳元)模 型,如SATWE、PMSAP等。l 框支托梁的构造应按高规的相应要求控 制,如托梁上的洞口布置、托梁的腰筋 配置等等;框支柱、托梁均应在特殊构 件中单独定义,否则程序不会按框支柱 、托梁进行设计控制。 l 可以用FEQ对主梁托墙的框支榀进行二 次应力分析,FEQ可以按高规的要求进 行加强部位的应力配筋

4、。l 次梁托墙的转换榀则无法进行平面应力 分析。l “高规”10.2.1条,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 可采用;7、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转换构件可 采用厚板。l 厚板转换层结构,目前缺乏完善的分析方法 ,应尽量避免采用。l 整体计算时厚板一定要考虑厚板面外的变形 ,这样才能把上部结构、厚板、下部结构的变 形、传力等计算合理,由于厚板上下传力的特 殊性,厚板面外变形的正确考虑,决定了计算 结果的正确性。厚板平面内可以按无限刚考虑 。1.3 厚板转换结构l 在用SATWE、PMSAP进行结构的整体 分析时,应使厚板上下结构的轴线在厚 板这层同时画出,并在轴线上布置 100*100的虚梁,当虚梁所围成

5、的房间较 大时还应增加虚梁,人工地细分厚板单 元。最后在分析时厚板必须定义为弹性 楼板(可以用“弹性板3” 面内无限刚,面 外有刚度)。l 此外厚板本身的细部分析,可以借助 二次分析程序SLABCAD完成,其中板的 配筋、冲切、应力验算等均包含在内。l SATWE厚板的分析与结构整体分析是分开的 ,在整体分析中考虑板的变形是为了结构中除 厚板以外构件分析的准确性。l PMSAP则是板与其它构件一起分析、配筋。l 支撑厚板的柱均应定义为框支柱。1.4 超大梁转换结构l 一般这种超大梁占有一层的高度(剪力 墙),分析模型与构件的配筋模型难以统 一,所以采用两次分析用不同的计算模型 来分别解决。l1

6、) 梁所在的一层仍按一层结构输入,大 梁按剪力墙定义,此时可以正确分析整体 结构及构件内力,除大梁(用剪力墙输入 )的配筋不能用以外,其余构件的配筋均 能参考采用;l2) 把大梁作为一层输入,即两层合并为 一层,大梁则按梁定义,层高为两层之 和,这种计算模型仅用于考察、计算大 托梁受力、配筋,其余构件及结构整体 分析的结果可以不用。l 层高的增加使柱的计算长度增加,此时 程序自动考虑柱上端的刚域,亦使结构 分析准确。也可以用FEQ进行二次分析 。1.5 桁架转换结构l 桁架转换结构可由SATWE、TAT、PMSAP 输入计算,其分析的关键是桁架上、下层弦 杆的轴力,所以在分析时一定要把上、下弦

7、 杆层的楼板定义成弹性楼板6或弹性膜,以便 计算出上、下弦杆的轴力。l 当斜腹杆的布置比较简单,只与上、下楼 层节点相连,则用SATWE、TAT计算没有问 题;如果斜腹杆布置复杂,用SATWE、TAT 计算时就需要简化。l 复杂连接的转换结构可以用SPASCAD建模 ,PMSAP计算。二、转换结构的设计控制2.1总体要求的条文规定及软件操作l 高规条文:l1)表4.2.2-1和表4.2.21关于A、B级最大适用高度 的规定;l2)第10.2.2条 8度不宜超过3层;7度不宜超过5层; 框支层层数规定;l3)第10.1.2条 9度抗震设计,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结 构;l4)按表4.8.2和表4.8.

8、3,正确填写结构构件的抗震 等级;l5)第10.2.3 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布置 有关规定。 设定底部带转换层高层 建筑结构 l注意:SATWE、TAT和PMSAP目前将底部带 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包含在复杂高层结构中 ,没有细分。ll SATWEl 进入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 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总信息 。l 在结构体系框中选取复杂高层结构即可 。l 在转换层所在层号项内转换层填入所在的 结构自然层号。若有地下室则包括地下室层号 在内。设定框架、剪力墙的抗震等 级 ll SATWEl 进入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 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 地震信息。l 在框

9、架抗震等级项内选择抗震等级 。l 在剪力墙抗震等级项内选择抗震等 级。关联操作:l抗震等级:用户若要细调每根构件的抗 震等级可进行此项操作。经此操作后的 构件抗震等级不会再自动提高。l计算软件,对以上内容不进行检 查和纠错。 2.2 刚度控制及软件输出 1)位移比周期比 l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 平位移和层间位移,l 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 层平均值的1.2倍;l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1.5倍,l 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 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4倍。l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 一周期Tt与平

10、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 ,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l 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 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l这是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要满足的;带 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也是如此。l2)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l 高规的10.2.3条2款,转换上部结构与 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和限值, 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l 结构计算软件,按附录E的计算方法, 计算了侧刚比。l 高规附录E中E.0.1是针对转换层位于1 层的,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 切刚度比算法, 宜为1,限制非抗震设计 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l E.0.2是针对转换层位置大于1层的,采

11、 用转换层的上部结构与带转换层的下层 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算法, 宜为1,限制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 应大于1.3。l 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转换层 本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楼层 侧向刚度的60%。l l上机操作:l三种计算层侧向刚度的方法 l方法1-高规附录E.0.1的剪切刚度:Ki = Gi Ai / hi ,适用于转换层位于1层的刚度突变的控制;l l方法2-高规附录E.0.2的方法剪弯刚度:Ki = 1 / i ,适用于转换层位置大于1层的刚度突变的控制;l方法3-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Ki = Vi / Ui,适用于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转换层

12、本层 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楼层侧向刚度的60%的 控制。l l 转换层位于1层时用户应该采用剪切刚度 方法计算层刚度,l l 当转换层位置大于1层用户应该采用剪弯刚 度方法计算层刚度,l l 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用户还要采用 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方法再计算一次 层刚度,从而进行转换层本层侧向刚度不应小 于相邻上一层楼层侧向刚度的60%的下限控制 。目前程序未输出超下限的警告提示。l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的结构要 计算两次,才能正确地做好转换层上、 下刚度突变的控制。l结果说明:lSATWE可在WMASS.OUT文件中查看 l l= 高位转换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

13、侧向刚度比l=l 转换层所在层号= 3l 转换层下部结构起止层号及高度= 1,3,10.10l 转换层上部结构起止层号及高度= 4,6,8.10l X方向下部刚度= 0.2353E+08,X方向上部刚度= 0.2769E+08,l X方向刚度比= 0.9439l Y方向下部刚度= 0.4338E+08,Y方向上部刚度= 0.3284E+08,l Y方向刚度比= 0.60722.3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l 高规的10.2.4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 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l 程序按此规定,自动确定剪力墙底部加 强部位,并执行与之有关的相应操作。

14、lWMSS.OUT文件中有输出:l l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l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 IWF= 5l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m) Z_STRENGTHEN= 22.902.4 抗震等级l 当转换层位置设置在3层或3层以上时,框支 柱、位于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宜按 表4.8.2 和表4.8.3 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为特 一级可不再提高。l 对凡是在整体结构抗震等级中定义的,程序 自动判断,是否复杂高层,转换层是否在3层 及以上,而对框支柱,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 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l 对底部加强部位的不落地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不予提高;l 对于在“特殊构件” 菜单中另行改动了抗震等 级,则不做

15、调整。l最终调整的结果,可在配筋文件中看到,用户 可进一步核实。2.5 薄弱楼层地震剪力放大l 高规的10.2.6 条,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 构,其薄弱层地震剪力应按高规的5.1.14 条规定乘以1.15增大系数。l 程序依据5.1.14条,检查相邻层刚度比 ,当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层70%,或 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则将该楼层构件的地震内力乘以 1.15。用户可在WMASS.OUT、TAT- M.OUT文件中看到薄弱层信息。l 转换层是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贯通, 按抗规表3.4.2-2,属竖向不规则,该楼 层地震剪力应乘1.15增大系数。l 此项要点,软件没有自动实现,用户自 行指定转换层为薄弱层,以便程序对该 层的地震剪力提高。2.6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控制l高规的3.3.13 条,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 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表 3.3.13的要求。楼层最小地震剪力控制(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