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调查报告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097685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乡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下乡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下乡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下乡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乡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乡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山陕甘会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摘要: 山陕甘会馆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从其功能上来说其历史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雕刻艺术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感更是登峰造极。不愧 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一、相关背景资料 开封位居中原,无高山险峰之阻,有四通八达之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早为晋商所 青睐。从明至清的数百年间,山西商人在开封一直很活跃。他们将西北的皮毛、山货及日 用品源源不断地运抵开封。由于山西客商云集开封的人数愈来愈多,遂集资于今老会馆街 (龙亭东侧)建立了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山西会馆。 乾隆年间,陕西旅汴商人与山西旅汴商人商定联合建立山陕会馆。经多方 考察,他们 最

2、终选定明代徐府旧址建立山陕会馆。 嘉庆初年,会馆的建筑风剥雨蚀,年久失修,商户们商定,各个店铺每进钱一千,抽 取二文,交请老会首收存,作为会馆每年修补的费用。 道光四年(年)五年,同治三年(年)商户们把会馆进一步扩展。 这样,一组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古建筑群终于耸立于闹市之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陕会馆一直是附近百姓奉祀关帝和看大戏的去处。 到了光绪年间,甘肃旅汴商贾加入,山陕会馆遂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年月日,冯玉祥将军被武汉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他主豫期间,把 山陕甘会馆的祭祀场所关帝庙改为河南省艺术学校的校址。年这里又改为私立西 北中学。年,日寇侵入开封,西北中学外迁,会馆成为日寇的华北

3、五省特务机关 总部。 日寇投降后,西北中学返回开封,重新回到会馆上课。再后来,会馆又成为徐府街小 学的校园。 年月日,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正式对外开放。 二、历史价值部分 引 言 晋商年可歌可泣、壮怀激烈、史诗般的寻求财富之路,使很多外省人改变了山 西只是贫瘠荒芜的看法,使很多学者改变了“中国民国之前只有市井小贩”的看法。山西人 走西口,出关外,闯江湖,下码头,他们告别了哀怨缠绵的故土和儿女之情,怀着“天下一 家,信义为本”的新观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大商帮,创造了明清商业史的辉煌。晋商的发 展壮大成就了一批精美的会馆建筑。研究山陕甘会馆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研 究明清的晋商会馆文化。 会

4、馆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 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逐渐发展为议事、招待外加联络 等功能的场所。 山陕甘会馆由旅汴晋商集资兴建。道光年间陕商加入,易名山陕会馆。清末,又加入 甘肃商人,遂又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晋商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明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商人 与商人之间,商帮与商帮之间, “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在激烈的竞 争中,旅外同乡深刻认识到:“无论日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 仕商。 “广其业于朝市间”。于是他们通过会馆这一

5、组织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 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一致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 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 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 馆有了蓬勃发展,大体上前后在京师设会馆有 40 处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 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立,首先与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关 系。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会馆的建立又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晋商除在京师设立了 许多会馆外,清代晋商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晋商会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大 量建立

6、新会馆上,而且更表现在会馆宏伟的建筑规模上。晋商会馆的发展,还表现在严格 的管理制度上。在晋商会馆中大多有值年首人秉公办事,他们轮流换班,均须协力举善, 勿得徇情。又设有司事、住持、夫役及香工等管理会馆事务。 晋商会馆的功能 一、联乡情,笃乡谊,方便仕商 晋商长途贩运,分布于全国各大商埠。他们在异地他乡人地两生,难免有思亲怀旧之 感。而“会馆之设,所以答神麻,睦乡谊也。 ”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趋近的心理、文化, “同乡偕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 , “无去国怀乡之悲”。晋商会馆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广置楼阁、多盖屋舍的目的,很大程度 是为同乡、仕

7、绅、商旅驻足和贮存货物提供方便。 二、聚会议事,沟通信息 会馆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中心社团,也是其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阵地,它作为“叙语之地, 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凡“通商之事,咸于会馆中是议”。大家定期在一起“公 定时价,毋许私加私扣,议定条规,籍以约束”;启发智识,以开通商智;研究商学, 调查商情;集思广益,沟通信息。一山西票号在章程中阐述并规定:“一人智慧无多,纵能 争利亦无几何,不务其大者而为之。若能时相聚议,各抒所见,必能得巧机关,以获厚利。 即或一个力所不及,彼此信义相孚,不难通力合作,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兹定于每月初一、 十五两日为大会之期,准于上午十一钟聚会,下午一钟散会,同

8、业各家执事齐集到会,或 有益于商日商务者,或有病于商务者,即可公平定议。如同业中有重要事宜,尽可由该号 将情告之商会董事,派发传单随时定期集议”。可见,会馆是异地同乡商人聚会议事之地。三、团结同乡,维护集团利益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允许有任何政治派别存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同乡商人“无一区托足,则期群涣”,群涣必然削弱竞争力量。因 此,无论是从联络感情出发,还是从经商需要出发,他们都需要一种组织形式来加以联结, 而以地域为基础建立的山西会馆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山西商人利用会馆这 一合法形式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既与其它商帮竞争,又联合抵制官府的肆意压

9、榨。会馆在 维护同乡和集团利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会馆内设市。 据山志临襄会馆为油市成立始末缘由专事记载碑记载:油市之设,创自前明。后 于清康熙年间,移至临襄会馆迄今已数百年。该馆极宽敞,可容数百人,最宜建为商市。 然实因管理得人,苦心筹划,力为布置,用多数之金钱,成宽阔之地基,使同行无不称便, 实为吾油市之幸。 五、公议行现之地。 一晋商杂货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公议杂货行规并在会馆立碑为记。行现部分如下:买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合外分伙计,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沿路会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落下货本月内不得跌价,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门外拦路会客,任

10、客投至,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人家店内勾引客买货,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由此可见会馆也是公议行规监督执行场所。 六、祭祀神灵之地。 在异地经商的同乡在精神上需要有神灵的保护,这也是他们建立会馆目的之一,因此 在会馆内供奉他们所崇拜信仰的神灵,定期祭祀是会馆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有许多会馆 是在先建神灵庙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商会馆祭祀之神灵最普遍的是关羽,因关羽是山 西人,以义行天下,最受乡人崇敬,成为晋商之精神偶像。 七、聚岁演戏及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 晋商会馆作为同乡人的组织凡逢年过节时同乡人常常在会馆欢聚一堂,聚

11、酬演戏。有 时在商业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时,也举办酬神和演戏的活动,凡山西会馆多建有戏台。 晋商会馆的性质与价值 晋商会馆是在异地晋籍商人的社会组织。晋商会馆均是由在异地的晋籍商人共议后自 筹经费所建立。晋商会馆使晋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商人数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尽管山西会馆在扶持晋商、 发展商品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育程度较低的旧式社团。它在内 部机构设置、权力区分诸方面都不够明确,封建性、排他性较强,缺乏与其它商帮跨省区 的沟通和联系, “各乡之界限,即判于其间,界限愈判,排外愈甚。 ”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 求又相

12、抵牾。因此,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晋商会馆的社会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体现与传播了地域文化。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得以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交流,产生一种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传统产品,在山西的一些庙宇 建筑物中经常使用这种琉璃瓦,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河南的山陕会馆建筑物正殿、 配殿中均使用这种琉璃瓦来覆盖屋顶,使这一会馆的建筑同时具有晋豫风格。又如在晋商 会馆中多建有戏台,逢时过节均要在此演出晋商的家乡戏剧,这种活动不仅对当地戏剧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使山西戏剧得以吸取异地戏剧文化,这种交流促进了两地戏剧文化 的发展。再如晋商会馆均崇奉和祭祀关羽,在晋商会馆的影

13、响了,其他省的会馆也逐渐崇 奉关羽,从而推动了有关文化的发展。复如,山西盛产汾酒,其制作技术好,历史悠久, 汾酒是晋商会馆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到异地,如山东、甘肃、东北 等地。 第二,推动了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如山西商人与陕西南人,他们共同在各商埠建 立了许多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南联盟,被人们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别的地方商人加入 山陕联盟,开封山陕会馆就是在光绪年间甘肃商人加入,最后形成山陕甘会馆的。在四川 灌县,先后有山陕、湖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等七座会馆,这些会馆之间经 常进行交流、协调在一些活动中配合行动,人们便把上述会馆统称“七省会馆”。重庆的八

14、省会馆有山西、陕西、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南等,后来八省会馆共举年首, 协调八省会馆之间的关系并订立了协议,其内容主要是:一、共同确定与修改帮规;二、 各帮新提议,须经八省年首同意;三、帮会内发生争执,应由各省会馆内年首协调解决。 可见,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三、艺术价值部分 引 言 山陕甘会馆,同我国古代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 着轴线设计的。它座北面南,在中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及其 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 东西配殿和东西院跨等。用檐廊等建筑形式

15、将它们连接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构成呈长 方形的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而戏楼两侧的掖门和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和垂 花门等小建筑,则兼起联系和间隔之作用。其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堪称“三绝”,内容丰 富、雕工精细、技法不一、题材多样,堪为典范,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山陕甘会馆从其平面布局上看,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 种形式的组群。其分布在中轴线两端的主要建筑和规划整齐、层次分明且左右对称之附属 建筑,把整个大院组织成四个不同的庭院。 戏楼和两侧之垂花门楼把前后分成两个院落,从而形成

16、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建筑艺术群 体。会馆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向北依次增高百分之四,临街底的照壁高耸,显得巍峨庄重, 揭开了会馆建筑的序幕;透过戏楼门洞,可望到牌楼和拜殿,很自然的将人们的视线集中 到中轴线上,掀起了会馆建筑之高潮;左右两侧高大的钟鼓楼的出现,则增加了院落的纵 深感;透过牌楼,出现眼前的是会馆的主体建筑正殿(包括拜殿、卷棚和大殿) ,进一 步深化了主题。殿后原有“春秋楼”,可惜已毁。正殿两侧有东西跨院,左右扶持,有主有 从,高低错落,突出主体建筑,从而创造一定的艺术气氛,收到了高与低、大与小,暗与 明的对比效果。 山陕甘会馆在组群的总体布局上,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的建筑巧妙地进行组合,取得 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单座建筑也同样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