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96072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8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初级社会群体(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在社会中才成其为人,而群体生活是人生存的唯一方式。人早期的社会化、自我意识的获得,学习语言、学习思考与行为方式,都是在群体中习得的。与世隔绝的婴儿没有过群体生活故不能成长为正常的社会人。封闭的环境下人的精神可能会发生异常。长期被迫忍受与世隔绝的人,经常体验到深刻的迷惘,甚至可能因为无人陪伴而发疯。传统监 狱中大多数最严厉的刑罚可能就是关禁闭。对 许多宗教群体来说,可实行的最强烈的惩罚就是“隔离”,或者是强迫离开群体。与人接触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就如同 水、食物、空气一样。群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

2、。研究群体首 先从小群体开始。小群体:小到能允许成员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相互交 往联系的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1、区分不是群体的两种集合: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统计群体。如男人、女人、高中毕业生、大学生、教 师。类属中成员并不一定要相互交往,彼此认 识,共享某种社会结构。集合(aggregate)在某个特定场合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如公交车上的乘客、餐厅里的学生。但是,如果集合中的成员如果因某种原因而发生互动,社会结构由此而来。 2、涵义 持续的相互交往;结构性。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以某种纽带(血缘、 工作

3、、爱好)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社会结构,并对 成员有某种确定的期待(形成了角色期待)。文化性。群体通过一些特殊的意义与规范产生了群 体文化,通过互动(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与学 习),产生了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与规范,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 人有了明显的界限。 二、群体的类型 1、按规模。大群体与小群体二人以上构成群体。71%的正式和非正式互动 由两人构成,三人占21%。齐美尔对三人群体进行过分析。认为三人组中 第三者扮演重要角色。中间人仲裁者渔利者 分裂者和征服者。一个群体最适合的规模是五个人。五人群体中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自由发表意见。有分歧时不致出现 两种意见势均力敌的情况

4、,少数派也不致于完全孤 立。五人群体中成员交往机会较多,每个成员的要求 都有可能被满足。 2、按亲密程度分 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成员间关系亲密。家人、朋友 次级群体。成员间关系不那么亲密。各种社会组织 ,成员间功利性强3、按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 正式群体。有成文的规范。现代组织 非正式群体 无成文的规范,靠感情、道德、习惯、 信任维持。 4、按形成原因分或按维持群体纽带的性质分血缘:家庭、部落 地缘:邻里老乡 业缘、 趣缘 5、内群体和外群体 用于描述成员对自己群体以及对别的群体 的感受。群体成员倾向于肯定内群体,对外 群体持怀疑眼光,认为外群体 (即他们不属 于的群体)不如内群

5、体重要,每个人都希望 在内群体中找到优点。这反映了人们对肯定 性的自我形象的需要。 实验:名为“强盗海湾”的研究(二十世纪末五十年代初)Muzafer 、Carolyn Sherif 表明冲突怎样影响内群体和外群体 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中被试均是11岁男孩,这些孩子认为将要参加一个普通的夏令 营,从未知道他们正在做一场实验。在夏令营刚开始的几天中,研究者让 小男孩自发的行程伙伴群体。然后又任意的将夏令营成员分成两半,将业 已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人为的分离。这两个新群体很快就形成了彼此独特 的社会结构,有领导者,有追随者,而且形成了群体界限符号,例如名字 合特殊的颜色。当研究者把新群体分成两半,让他

6、们参加体育比赛,他们之间的界线 变得更加清楚。由于处于两个不同群体中,男孩子之间原来产生的友谊破 裂了,他们打架斗殴并直呼其名。事实证明要回到原来的和睦状态已十分 困难。只有在研究时设计了一系列“紧急状态”时,两个群体面临共同的目 标,他们不得不同心协力并肩战斗,这时敌对感才开始慢慢消失。 6、参照群体。个人想要加入的群体。对个人信念、价值观、态度等的形成特别重要。影响了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与世界的互 动的方式怎样的意识。即某个群体所达到的目 标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按照这个群体的行为 模式行动。 三、群体的形成及作用过程 1、形成:群体的形成表现为群体凝聚力的发展 。 A、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互

7、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 团结。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原因,是一个由个 体吸引到个体依赖群体的过程。 群体凝聚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际吸引。共同兴趣、愿望、目标而形成的认同,或 由于价值观一致,或由于某种具体的利益产 生工具性目的。 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持续互动形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群 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群体结构化的表征。 成员自觉把群体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 体规范内化为行准则。 B:群体规范:由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维持群体存续,指导成员的行为朝向群 体目标; 群体只对某些对自己非常重要的行为建立和实施 规范,如对叛徒的惩罚; 规范为预

8、测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提供基础,使成 员间能迅速反应; 协调成员间关系,防止发生不好的人际关系; 使群体成员能明确阐述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使群 体成员产生归属感并给成员提供保护; 群体规范建立的影响因素:个体特征:群体成员智力越高,规范越难建立。科 研小组比流水线班组更难形成规范,前者 往往倾向将自己视为为有独立价值观、人 格、动机的个体。同质群体比异质群体更容易确认规范。 群体任务常规清楚,规范容易形成。 2、群体的领导。小群体领导 A、工具型(任务型):力图指导群体朝目标走。传统家庭中的父亲挣钱养家。B、表意型(社会情感型):创造群体团结,维持群 体协调。传统家庭中的母亲操持家务,抚育子女,使

9、家庭产生温暖。 不同风格的领导。A、极权型领导独立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适用于军队和某些工厂),效率高。B、民主型与成员讨论、交流以确定任务和政策。适用于成员关心个人权利或目标不 一致的情况。C、放纵型。领导散漫怠惰,对成员不加指导和组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小群体领导风格 做过研究。把11岁男孩组成的群体置于上述三种风格的领 导下,观察不同领导风格对群体的影响。极权型:领导是唯一可以决定群体政策和任务分配的 人。民主型:政策的决定和分配通过了群体的讨论,领导 在其中得到辅助。放纵型:孩子们完全自由领导者极少干预。批评方式: 极权型:强烈个人色彩;民主型:力图客观公正;放任型:

10、很少发表意见,也不试图规范群体行为。孩子们的反应:与民主型相比,极权型群体中表现出大得多的敌视和攻击行为,极权型的领导下,有 更多的成员在找出气筒,即找他人来责骂。 民主型领导比极权型领导受欢迎,20个孩子中有十九个喜欢。十分之七的孩子喜欢放任 型领导甚于极权型领导。对实验的评价(1979): 1、领导关系是从外部强加的,而不是从内部非正式 产生的; 2、研究者对民主型领导有明显偏好。其他研究:在某些情景下,民主型比极权型更为不利。如授课时,在成员达到某种水平之前, 极权权的指导方式经常是最有效的(1954)。在某些情况下,如军队与某些工厂中,人们期望领导是 极权的,如果民主型领导介入,产量就

11、会下降,成 员就会感到不满(1976) 3、群体过程决策。研究任务取向群体时发现,群体决策有四 个明显的阶段。定向阶段,群体被引向问题,并对一些事实进行分 析。评价阶段,成员对问题作出评估,并对他人的观点 作出反应。争论阶段,谈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派系的同时 建立感情,最后达成共识。拍板阶段,达成共识后,群体试图恢复到争论前的 和谐状态,通过玩笑等方式缓和紧张气氛,重建群 体统一。 遵从从众心理的实验。谢里夫的实验:暗室中光点移动的距离。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

12、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如说8英寸。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 在前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 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 估计。“1英寸”,其中一个人说。“2英寸”,另一 个人说。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 英寸”。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地重复做这 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实验发现,参加 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被试者明显地改

13、变 了他们的估计。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这 个规范是错误的。为什么?光点根本没有移动! 那只不过是谢里夫利用了称之为似动现象的视错 觉。阿希的实验线条的骗局。1950年的实验。8人参与实验,1人是被 实验者,7人是共谋者。从右边卡片中选出 与左边卡片等长的线条。卡片一共十八套,测试者围圆桌而 坐,被试者安排在倒数第二回答。第16次,共谋者做出正确选择,被试者也做了正 确选择。第7次开始,共谋者故意做出错误选择,观察被试者的选择是从众还是独立。此 时被试者要考虑三个问题:是自己还是别人 的眼神不好;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如果 认为别人是错的,能否坚持自己的判断。实验从1951年开始,1956和1

14、958又重复 实验,结果一致。1/4的人从未屈服过群体 ,1/3产生从众反应,在半数以上的实验中 屈从了群体行为,另外一部分偶尔服从。 服从电击实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耶鲁大学)被试者被要求电击口试回答错误的学生,测试当给别人施加痛苦时,人们在多大 程度上服从权威的指令。结果显示,即使被 电击者假装痛苦地尖叫甚至假装昏迷,仍有 65%以上的人执行了指令。 风险转移群体决策倾向于偏好风险。个人责任在群体决策中减小,或者群 体决策产生从众行为。但是群体决策也可 能更为保守。布列斯特条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 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 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 布列斯

15、特)签订的和约。 十月革命刚胜利不久,苏维埃政府就颁 布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并多次向参 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英、法等国政府 发出倡议,立即停火,展开和平谈判,实现 不割地、不赔款、公正民主的和平。但是,苏维埃俄国的这一和平倡议遭到 英、法等协约国的断然拒绝。英、法等国对 世界上出现的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恨之入 骨,他们要求苏俄在东线继续与德军作战, 这样既能牵制住一部分德军,又可以让新生 的苏维埃俄国与德国杀个两败俱伤,从而将 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一箭双雕。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不受 英、法等国的摆布,立即单独与德国进行和 平谈判。德国竟然同意了。原来,它迫切希望摆脱两线作战

16、的不利局面,以便集中兵力与英、法等国决战; 另一方面,德国抓住苏维埃政权渴望和平、 重建经济的心理,打定主意狠狠地敲一竹 杠,从中捞取最大的好处。 从1917年12月3日起,两国在当时俄德边境的小城、德军东方战线司令部所在地布 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了和平谈判。经过两个多月的唇枪舌剑,德国在第 二年的2月9日向苏维埃代表团发出最后通牒:俄国必须割让给德国十五万平方公里土 地,外加三十亿卢布的赔款;否则就继续打 下去,别无出路。 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强烈反对在屈辱苛 刻的和约上签字。但是,列宁却主张在和约 上签字。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 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 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 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 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 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 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