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002952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与世界的 关系日益密切,本专题将成为考试的 重点。本专题复习时注意如下视角: (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发展的情况。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 (3)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4)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人物的活动。 (5)自古代至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情况 。 (6)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机构和外交政策的 变化。 (7)中国历史上的闭关政策和当今对外开 放政策的比较。 (8)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及归纳国际关系 的一些基本规律。 (9)运用文明史观或全球史观去理解不同 时期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中外文明的发展与 交流。 (10)整理或归纳

2、不同时期的中美、中日 、中苏关系演变的阶段特征,从中探讨双 方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趋势。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两汉时期 (1)与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 赴汉;三韩中的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语言,称谓与秦 相似,有人称之为“秦韩”。 (2)同日本的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 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给倭奴国使 者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3)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 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 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4)

3、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后,开辟了与南海诸 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 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 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 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 系。 (5)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 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 与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97年,班超派副使 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 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2隋唐时期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新罗来唐朝的留学生最 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城市设“新罗坊”“ 新罗馆”;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 教授儒学

4、;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 瓷、制铜技艺。 (2)和日本的友好交往: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 日本10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新政 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仿照长安的 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 频繁;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为中日交往作 出了突出贡献。 (3)和东南亚的往来: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的 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4) 与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天竺一再遣使唐朝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推天竺;高僧玄奘 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5)和波斯的往来: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 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

5、子先 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做珠宝、香料生意。 (6)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 ,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大食。 (7)和欧洲东罗马的往来: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 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唐朝的 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8)唐朝和非洲也有来往。3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7 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 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大批中国人 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 献。

6、(3)戚继光抗倭:明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将 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东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取 得重大胜利。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 (4)葡萄牙租占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借 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5)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 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在台湾登陆, 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6)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685年 和1686年,康熙帝令清军两次打败盘踞在雅克 萨的俄军,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 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 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 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7、。二、近代中国的外交 1晚清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1)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 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 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常设的外交机构。 (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 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 的支持。3北洋军阀时的外交 (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 接受了日本提出

8、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 的其他全部要求。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正义 要求却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 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4)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 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 。 (5)1927年初,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 行妥协退让政策。 (2)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 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 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开拓外交新局面(1949

9、年至20世纪50年 代中期) (1)新中国成立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 交关系。 (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 政策的成熟。 (3)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 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 (4)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 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对外关系的突破和转机 (20世 纪70年代) (1)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的席位。 (2)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

10、角荣访华,签订中 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4)中美、中日建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 国建交的热潮。 (5)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三 个世界划分的估计。3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成为我国的国策。 (2)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期,独立自主 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高频考点 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规律性认识 (1)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 扬中国声威,扩

11、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 。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 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 最根本目的,当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2)中国古代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中国古代 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是吸引周 边国家来我国学习的根本原因;开放的对外政 策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条件;随着科技发展 ,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 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中外交流源源不断的客观条 件;郑和、玄奘等人对中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 (3)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有:政治上,互 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

12、,互通有 无。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军事 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4)影响: 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 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兼收并蓄 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 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 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 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 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 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秦汉王朝是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中国辉煌 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 (2)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

13、煌灿烂,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形成了中国文化 圈。 (3)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科技 和文化成就突出,在当时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 (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显 示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明朝中期以后, 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 生产力发展,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 落伍。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6)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 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 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

14、人民100多年来 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8)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 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9)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 空前提高。 (10)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 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 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 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 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 展中的地区大国。3中美关系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这是近

15、代美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扮演“调停”角色。 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 (3)一战后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 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4)蒋介石上台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 (5)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建立起合作 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 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 日军的作战。 (6)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实行扶蒋政策, 援助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7)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 交孤立,经济封锁,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 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 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一面派第七舰队 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 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中 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90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 作关系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美关系的发展呈 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08高考试题感悟 (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 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 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