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70281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件专题寡人之于国也共张(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亚圣”孟子生活的那个“家 天下”的时代,天下一切,包括黎 民百姓,都是国王的。要使高高在 上的国王关注百姓,与民同乐,那 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战国时期, 就有这样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人,他就是孟轲。他想说服梁惠 王,实行仁政。他是怎样游说的? 他成功了吗? 1.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 。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4.分析比喻说理的方法。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世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 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 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 主张。为此,他到各

2、国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 学说,主张效法先王 ,推行仁政,宣扬性 善,反对功利,反对 战争,这些在当时列 国纷争的形势下,被 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 论。但他思想中的民 主意识、民本思想等 都符合人民的愿望, 具有进步意义。孟子是先秦诸子杰 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 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 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 语相比,它篇幅较长, 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 细致。孟子比喻准确 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 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

3、彻。l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 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l“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 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 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 ,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 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l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 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 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

4、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 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 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 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 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l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 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 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 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

5、怨恨他,因 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 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 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 古的政事问答。王好战 胜 弃甲曳 兵 粟 鸡豚 狗彘 孝悌 饿莩 庠序 数罟 不王者(h h o o)(shngshng)(y y )(s s ) (zhzh ) (piopio)(c c )()(gg)(t t n n) (t)(xing) (wng)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 ” 是什么用法? 之:结构助词,可不译 。 也:用在主语后面,助词,表短暂停顿 。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 用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语气助词 复杂的情感,自矜的心理。 3

6、.“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意思? “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4.下面这些句子应如何断句? (1)上 如知此,则 无望 民之 多 于邻国也。 (2)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斯天 下之民 至焉。5.实词 一词多义河内凶 凶多吉少 汉初匈奴凶黠 甫闻凶讯 缉拿元凶 庄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凶恶,残暴 不幸,多指丧事 杀人的人凶或百步而后止 天之行,或日或雨 莫之或止 云霞明灭或可睹 有的人 有时 表示不定 或许或之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于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虚词对于

7、 到 比 在 跟、与,均为介词结构助词,主谓之间 衬字,无意义 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衬字, 无意义代词,否 定句中作 宾语前置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 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的? “民不加多” F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 ”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2.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 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F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然。

8、3.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F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 4.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梁惠王 邻国 之君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不用心民不加少F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但民不加少。自然而然 的让梁惠王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根 本原因在哪里? 6.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 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5.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F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 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F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 于启发对方。7.“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孟子比 喻的特点是什么?或百

9、步而后止邻国笑笑或五十步而后止梁惠王惠王民不加多? (移民移粟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 步,何如? (设圈套 )不可 (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 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 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 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 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 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 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 须施仁政,行王道。1.孟子的“仁政”思想今天还有价值吗? 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孟子的思想,今天可作如下一些合理地引 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

10、尊重 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 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 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 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 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 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 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 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孟子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 他的理想能够实现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 贤”的战国时代,孟子的这些主张与当 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 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

11、书 ,遂成孟子。 3.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精于说理,具 有充沛的气势。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很有特 点,你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说说为什么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 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 音节铿锵,气势充沛。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的是实 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 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 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 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 可战胜的。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 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 胜的党,2008年抗震救灾卓有成效,奥运会成 功举办,无不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将

12、带领 人民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 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 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 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 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 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 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 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 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

13、多 ”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 气势充沛。君与民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 所知也。乃寡人之身,败于齐,长子死焉;西 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 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 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阅读本文,真正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 想。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食,使不得耕耨 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 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 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 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 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 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 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 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 梁惠王又称魏惠王,他在位期间,曾从安邑( 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 晋国:这里指魏国,梁惠王自称本国为晋国 。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 296年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