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爱国诗歌三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6557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爱国诗歌三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事(一)“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远在1950年,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 森博士,已是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和实验中心主任 。他配备有世界第一流搞科研的技术设备,享有非 常优裕的生活条件。如果从追求个人的科研成果来 说,那真是“得天独厚”。但他毅然冲破美国的种 阻挠,回到祖国,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 国人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 ,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 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回答是:“外国人能 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实现 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 ”了 故

2、事(二)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 也沦为日寇的占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 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 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 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 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 ,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 临当时指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 。“ 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 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的一下站起来,很久 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泣 声 郑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表现出的崇 高爱国之情,感染了千百个后来者。 近

3、代爱国诗歌三首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背景林则徐在1840 年中英鸦片战 争期间,抗击英军,震撼中外 ,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然而, 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 反移罪于林则徐。1842 年8 月,林则徐忍辱负重,自西安 启程赴新疆戍边。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 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苟 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诗人 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 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 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 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 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

4、定不支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赏析首联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千斤重担,激烈斗争,使自己心神长 久疲惫。“力微”则是谦词。如果再 一次用尽衰弱的体力和平庸的才智, 那一定支撑不下去了。这显然是安慰 家人的话,言外的意思是贬赴新疆, 就不会再“久神疲”了,否则反而会 “定不支”的,你们放心吧。(正话反说,反言见义)赏析颔

5、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难道林则徐安于戍边赋闲吗? 当然不是。如果利于国家(的事) ,自己就会不顾生死(去做的), 岂能考虑祸福而躲避或者追逐呢?赏析颈联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谪贬在家(而不治更重的罪)那是皇恩 厚重,而当戍边之卒刚好适宜退隐在家 。这是在皇权高压下的官场话,只能这 样说,也是退一步宽慰家人,言下之意 是:比坐牢杀头好多了,自己戍边养拙 也不算坏啊。这样说,可见诗人宽慰家 人的拳拳之心。终于,诗人化苦难为一 笑,特地对妻子说了知己话。这句诗在 西安告别时也宽慰了家人 。赏析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特地给老伴讲了古人的故事, 请妻子试吟

6、一首诗,来“断送老头 皮”。堂堂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 ,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 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 深厚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 怀。小结 这首诗,从自己“久神疲”的身 体说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 又说容易为家人接受的宽慰言语, 最后还戏说老伴,表现了诗人在蒙 难背景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思和眷恋 家人的浓浓亲情。诗中有警句,有 戏语,亦庄亦谐,富有魅力。出都留别诸公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背景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试,正 逢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丧

7、权辱国。 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 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 ,却遭排挤,愤然离京。他壮志未酬, 想象着自己乘坐天龙,群仙跟随,抚剑 长号首联: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译文:在想象中诗人天龙作骑,众神相随; 云雾缥缈,飞来奇峰,诗人独立峰前。颔联: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而宇宙纵横,云 雾千重。前四句诗人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 传统,抒发自己志趣高远、立志报国之情。“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纵横”句反衬现 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 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颈联: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8、?译文与赏析: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 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 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列 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 。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 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尾联: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译文与赏析: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 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诗人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又描写眼 前情景。诗人写“归去”,实是述志向;“啸 青锋”是虚写,志在表达将筹划变法的实意

9、 。 小结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 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 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 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 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 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 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 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 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秋瑾作者介绍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号竞 雄,又号鉴湖女侠。竞雄就是不让须眉 的意思。浙江山阴人,自小家境富裕,能写 诗填词、骑马击剑、使棒舞枪,立志要做一 名巾帼英雄。19岁时,她嫁给了湖南湘潭人 王廷钧,可是她对这个胸无大志、思想保守 、花钱买官做的丈夫相当鄙

10、夷,夫妇感情一 直都不合睦,所以她在生了一儿一女后,就 变卖首饰,离家赴日留学。 秋瑾与丈夫分居后,就到日本留学。他认识了许 多革命志士而参加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第一位女 性党员。留学日本期间,她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 女团体共爱会,并担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的主 盟人。秋瑾回国后在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 妇女解放。她希望借着这分白话文女报,鼓吹女 子走出家庭。不过,后来女报因经费不足就停办 了。女报停刊之后,秋瑾再次投身革命事业,她 又在浙江办大通学校设立革命机关,与徐锡麟组 织光复军。徐锡麟起义失败,秋瑾的秘密活动也 暴露,被清廷逮捕。清廷对秋瑾严刑审问,秋瑾 只字不说,清吏强迫她写供词,秋瑾只在临刑前

11、 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 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 挽联: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 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 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 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 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以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品析:1904年4月和1905年6月,秋瑾先

12、 后两次东渡日本。1905年年底,秋瑾从 日本回国,在黄海船上作这首诗。“去 复来”,指两次赴日。“万里乘风”, 表达怀着豪情壮志出国留学。“只身东 海挟春雷”,独自一人离家投身革命。 “只身”,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品析:“图画移颜色”,说祖国地图改变 了颜色,即国土被侵占。“江山付劫灰” ,指祖国领土遭劫(侵占)而被破坏。诗 人用“忍看”“肯使”,意在反诘:“不 能忍看”“不肯使得”祖国领土被侵略者 占领、破坏。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品析:饮酒并不能消解忧国的悲痛,要 挺自而起挽救危亡的时局,寻找、依靠 众多杰出的人才。这两句于已表达自己 力求成才、救国之情,于人则激励友人 不能沉湎于忧国之痛,而要立志成才, 并且同“群才”一起革命。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品析:拼上十万人的生命,一定把祖国 危亡时局挽回来。“十万头颇血”:指 千千万万革命者,泛指。乾坤:天下, 指祖国,或祖国危亡的时局。小结诗开头两句写自己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 的革命真理。接着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 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不惜牺牲 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的决心。此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 。1907年秋瑾在浙江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 ,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她以自己的热血 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